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072544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3 页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抽测高一语文试卷第第卷(选择题卷(选择题 共共 2727 分)分)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818 分)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灰烬 ( jn ) 熨帖 (y ) 摭拾(zh ) 虔诚( qin ) B桑梓 ( z) 饿馁 (pio ) 隽秀( jun ) 妃嫔( pn ) C狙击(j ) 蓓蕾(li) 昊天(ho) 跌宕(dng) D甄别(zhn) 跬步(ku) 翘首(qio) 搭讪(shn)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抹煞 沉湎 弥漫 斑斓 B妥帖 逻辑 缘份 洋溢 C纷纭 打夯 恣

2、意 慰籍 D雕琢 譬如 干躁 苔藓 3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 哮了一阵子。 B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惟妙惟肖,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 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C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 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D“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 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让自己的话成为现实。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

3、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 了大约四百多年。 B大地仍在束缚中,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 C在春天,我摸着树枝,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寻找第一个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 征兆。 D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 露出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 5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一致的一句是( )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B其势弱于秦 C洎牧以谗诛 D秦人不暇自哀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13 页6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苟以天下之大 较秦之所得 B秦以攻取之外 举以予人 C觉而起,

4、起而归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赵尝五战于秦 辇来于秦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9 9 分)分)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 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 不在齐、楚、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 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者。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5、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 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 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 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 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发愤西向 西向:向西,指抗秦 B、韩、魏塞秦之冲 冲:对着,向着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 D、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完:安定、保全 8下列加点词语中与

6、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D、而四国休息于内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以四无事之国佐 当寇之韩魏”。 B、苏辙的这篇文章侧重于批评韩、魏两国,没有为六国挺身而出。 C、苏辙此文着重论述为韩、魏地处险要,是六国与秦抗衡的关键所在。 D、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第第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共共 133133 分)分)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3 页

7、共 13 页三、三、 (2828 分)分)10把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2 分)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 分)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 分) (4)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3 分) 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注:郑协:南宋末遗民。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 分)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

8、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 简要分析。 (4 分) 12名言名句默写。 (10 分)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 。 (杜牧阿房宫赋 ) (2)舞幽壑之潜蛟, 。 (苏轼赤壁赋 )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宫赋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苏洵六国论 )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6)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 (7)子曰: ,可以为师矣。 (论语 )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论语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131616 题(共题(共

9、 2323 分)分)身后的眼睛 曾 平 (1)那是一头野猪。 (2)天高月爽,四周清亮空明,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13 页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3)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4)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 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孩子把手中的 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 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 亲回家吃

10、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5)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 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6)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7)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 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 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8)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 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9)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

11、亲。 (10)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 (11)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12)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 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13)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14)野猪和孩子对视着。 (15)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16)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17)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18)野

12、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19)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20)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21)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22)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 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23)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 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 勇敢和顽强。 (24)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 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13 页(25)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 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26)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 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27)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13、 “身后的眼睛”指什么?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 分) 14、文中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试结合文章说说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6 分) 15、结合文章分析“我”的性格特点。 (6 分) 16、孩子的父母本可以一枪打死野猪,可他们没有,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的立意和社会 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