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为何无法取得成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506907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戊戌维新运动为何无法取得成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戊戌维新运动为何无法取得成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戊戌维新运动为何无法取得成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戊戌维新运动为何无法取得成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戊戌维新运动为何无法取得成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戊戌维新运动为何无法取得成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戊戌维新运动为何无法取得成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戊戌维新运动为何无法取得成功(与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对比)?近代史课第七组讨论稿19 世纪,资产阶级迅速上位,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在新与旧的势力冲击之下,世界各国均处于动荡与不安的格局当中。最先发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西方国家,在进行各自的资本掠夺与积累过程中,把目光投向了富饶而神秘的东方世界。列强们凭借坚船利炮闯进了亚洲国家,企图打开财富的大门。面对强大的入侵,作为亚洲的两个代表性国家,日本与中国都被迫进行了改变。在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积极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始于 1868 年的明治维新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成为了日本近

2、代化的起航。在中国,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维新运动,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然而变法遭到清朝政府与社会各阶层的极力阻挠,最终在慈禧太后的戊戌政变中彻底失败。1898 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 天就夭折了。两个国家都分别进行了改革,然而却取得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明治维新的成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史为鉴,我们才能对我们的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我们的历史有更全面的掌握。对于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我们结合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原因,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抚摸清末这片历史的碎片,可以感受到戊戌年间的历史鼓点响得仓促和急骤,随着这个节

3、奏,穿过现实和过去的通道去寻找那时岁月的瓦砾,触摸到那场骇人听闻的改革,然后跟着历史的鼓点,不断向前。戊戌年间的瓦砾向我们赤裸裸地展现了那个浩大威猛的宣言的失败, “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率,十年而霸图定”!取而代之的仅仅是短短 103 天,究竟是什么让维新志士的行动比宣言慢?又是什么让这一宏伟的宣言成为空白余话?首先,资产阶级维新派自以为自己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一再呼吁光绪皇帝“一日本明治之政为治谱” 。其实,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的本质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是通过战争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

4、命。从两个活动中,我们也讨论出它们的五大历史差异:1、改革进度的差异,日本的明治维新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戊戌变法的措施并没有完全有用。2、列强态度的差异,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当时的大国都在忙于自己的事务;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 ,列强不会放过掠夺中国的机会。3、领导集团的差异,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辛酉政变后四十多年,清廷实

5、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晚清时虽出现过地方实力派,但关键时刻都无一例外地效忠慈禧。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更无可能拥有自己的据点,独立地创建和训练军队。维新派尽管曾得过几个军机章京的头衔,但从未真正夺到过政权。4、封建力量的差异,中国自秦以来就是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国家,封建力量实力比日本强得多。5、国际环境的差异,明治维新时世界国际环境宽松;戊戌变法时列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根据讨论,我们得出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1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 2 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 4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6、终于失败 (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历史让我们看到这个改革的兴亡,戊戌变法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洋务运动是为

7、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 ,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 “诗界革命” 、 “文体革命” 、 “小说界革命” 、 “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

8、化的主流。【讨论内容】蔡俊杰:当 时 日 本 处 于 德 川 幕 府 时 代 , 掌 握 大 权 的 德 川 幕 府 对 外 实 行 “锁国政策”, 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这对当时日本社会的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杨惠竹:唔唔,确实啊。这分明引起了广大百姓对政府的不满,可以说,这是引起明治维新运动的主要原因。蔡思敏:哎,我觉得主要原因不是这个吧。我们想想,这跟中国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实很类似,但是这两者都不是改革的主要原因。它们只是导火线,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杨惠竹:嗯对,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张晨:社会大背景

9、吧。我觉得社会背景是引起改革的主要原因。蔡思敏:唔唔,我赞成。李娟:那再说说变革主体的力量吧。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力量实在太弱小,他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并无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丁明雅:同时,我认为一次成功的变革都不可缺少群众的支持,可以说群众基础是关键性的一个因素。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只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不敢发动群众。而明治维新是以广大中下层武士为基础,拥有较为雄厚的武装力量,这就为变革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蔡思敏:对呀对呀,尽管当时日本的资产阶级还不成熟,但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层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袖,他们有谋略有计策有实力,分阶段完成了对旧势力的清扫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

10、的顺利进行。中国在这方面确实差比较远呢。黎慧晓:还有啊,中下级武士和新兴地主联合形成的强大力量也保证革命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张晨:我来说说国际环境吧。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 19 世纪 60 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列强还没开始争夺殖民地,客观上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杨惠竹:而且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中国,日本维新派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的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达到自己国内变革的目的。丁明雅:我来说中国。戊戌变法在 19 时间 90 年代末发生,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不愿意中国变得强大,在各方面遏制中国的发展,国际环境对

11、中国的维新运动很不利。蔡思敏:除了外部的因素,内部的因素也很重要。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相对而言,中国很少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李娟:这我就不同意了。中国不也有学习西方吗?洋务派的官员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花大笔钱购置西洋军火,雇佣西洋顾问,派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这些也表明中国也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啊。蔡思敏:中国学的只是皮毛,并没有学到真正的东西。当时中国不是有句口号吗, “中体西用” 。所以事实上中国虽然有学习西方,心里其实还是抱着一种自居高大的心态。李娟:哦,有道理。不过日本就跟我们很不一样啊。他们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 ,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还提倡“

12、文明开化” ,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丁明雅:戊戌维新运动时,他们对西方的制度也有过学习,可惜学得不怎么样。蔡俊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在制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和洋务运动相比,还是有很多进步的。黎慧晓:可是日本对制度的学习更为透彻,他们派遣使团学习的重点不是技术,而是西方社会、官吏制度用来改造日本社会的社会体制。杨惠竹:我还认为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情况致使群众没有很强的反抗意识,习惯被压迫。蔡思敏:而且中国的新政措施表面上看很有突破性,但是缺乏了可行性,导致半途夭折。日本的维新措施却能够与实际相结合,统治阶级的实践性更强。李娟:在用人反面也有很大缺陷,中国的改革中坚力量留学生没有被任用到关键的职位上,日本的留学生回国后则是从基层做起,最后成为了重要领导人。丁明雅:日本天皇是精神领袖,虽然在政治权利上由幕府统治,但是天皇的诏书会对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张晨:恩恩,中国皇帝是强权的产物,在精神和权力两方面都拥有至高的权威,这样的话,日本的变革更被群众所接受,中国的维新只是维新派的一厢情愿。黎慧晓:所以,改革要重视群众力量,要深入学习,触及本质。蔡俊杰:当然,改革也应该全面考虑问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