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第五章血液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064943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课件第五章血液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医学课件第五章血液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医学课件第五章血液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医学课件第五章血液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医学课件第五章血液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课件第五章血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课件第五章血液(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解剖生理学,邢台学院生化系 李海燕,第五章 血 液,思考题1、什么是内环境?主要包括那几部分?,答案:(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2)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和 脑脊液。,2、体液占体重的60%、骨占体重的20%、肌肉占体重的40%,这些数字对吗?为什么?,答案:(1)对。(2)因为骨和肌肉中都含有液体成分。,3、什么是血浆晶体渗透压? 什么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各自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案:(1)血浆中各种电解质的离子和小分子 的化合物形成晶体渗透压(主)。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2)血浆中的白蛋白(主)形成胶体渗 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4、正常成年人红、白细胞和

2、血小板数值的变动范围各是多少?,答案:红细胞: 420500万个/mm3 白细胞: 400010000/mm3 血小板: 15万45万/mm3。,第五章 血 液,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第四节 机体的造血机能 第五节 血液凝固 第六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第五节 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二、抗凝系统,一、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 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包含着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反应,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血浆与血清区别)。,第五节 血液凝固,血凝,血液

3、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清:血凝后,血凝块回缩释出的液体。(无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在纤维蛋白网中,(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其发现的先后顺序,由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共有13种,即凝血因子。,除钙离子与磷脂以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习惯上在被激活的因子代号右下角标上“a”,如 (F)被激活为 a( Fa)。,说明:(1)除因子在组织中外,其他因子都在血浆中。(2)除因子I是Ca2+外,

4、其他都是蛋白质。(3)因子事实上是活化的因子,已被取消。(4)绝大部分因子是无活性的酶原,要激活成有活性的酶。被激活的因子,在右下角加“a”来表示。,斯图亚特因子,凝血因子,斯图亚特因子,血友病,定义: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出血疾病,它是由于血液中 缺乏某些凝血因子而导致的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分类:根据缺乏的凝血因子不同可分为三类:血友病A(最多):缺乏凝血因子血友病B(次之):缺乏凝血因子血友病C(最少):缺乏凝血因子 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为性连锁隐性遗传,由于缺乏凝血因子,导致血液凝血活酶形成发生障碍,凝血酶原不能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也不能转变为纤维蛋白而易发生出血。,症状:血管破

5、裂后,血液不易凝固,严重时危及生命。,病理:,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1015S),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二)凝血过程(瀑布学说级联放大的正反馈过程),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 a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a ),PL+ Ca2+,即: a, 分 类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凝血过程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组织和血中 参与酶数量 多 少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约十几秒钟,激活因子 结合因子,激活因子, 凝血因子-复合物,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形成凝

6、血块),因子X,总结: 凝血过程,(1),(2),(3),(三)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1.加速凝血(1)加钙(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3)应用促凝剂(4)局部适宜加温2.延缓凝血(1)除钙剂:柠檬酸钠草酸铵或草酸钾(2)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3)应用抗凝剂(4)降低血液温度。,二、抗凝系统,人体中既有凝血因子也有抗凝因素,这就使得血液既能发生凝固(特殊情况下),也能保持流体状态(正常情况下),二者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抗凝因素(3、4主要)1、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2、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

7、,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3、血浆中的抗凝物质:凡是能抑制血液凝固物质都称为抗凝物质。血浆中最强的抗凝物质有两种,如下:,抗凝血酶:是一种重要的抗凝球蛋白。能阻止凝 血因子的活化和导致其失活。 肝 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作用: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活性;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 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蛋白质C:由肝脏合成。作用:灭活凝血因子、;阻碍因子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因子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4、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

8、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纤溶: 血液凝固后形成的纤维蛋白又重新溶解的过程。 成分:纤溶酶原、纤溶酶、激活物及抑制物。,过程:,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抗纤溶酶(抑制物),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_,+,(不能在凝固),在正常情况下纤溶系统和血液凝固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状态,纤维蛋白溶解的意义,1 维持血液于流体状态 2 溶解血栓使血流通畅,人体内存在凝血与抗凝血一对拮抗系统,在功能上保持动态平衡,才能维持血液的循环流动,以保生理机能的实现(供应全身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当这对系统平衡遭到破坏,体内将会产生血栓和出血性疾病,并表现出各种出血症状和体征,故使

9、用抗凝红、止血药可对这类疾病或病理状态进行防治。,第六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一、血量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血量相对稳定的维持主要与毛细血管的滤过和重吸收相对平衡有关。,(占体重的78%。4.5升左右),二、血型,(一)人类的血型 (二)ABO血型 (三)Rh血型 (四)输血的原则和意义,血型的发现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K.Landsteiner,1868-1943)发现了人类的血型. 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回黏结在一起,发生凝集;遇到另一些人的血浆时,却不发生

10、凝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1930年,兰德斯坦纳获得诺贝尔奖。,经过他进一步的研究,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 按照红细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成四型:A型 B型 AB型 O型.,(一)人类的血型,1、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分为血型和血型等。 2、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称为凝集原。 3、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 4、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会发生红细胞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

11、胞凝集。,根据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抗原)定型。分为A、B、AB和O型四种。,(二)ABO血型,1、ABO血型系统分型原则,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2、血型鉴定:,根据有无凝集现象检测,(抗-A),(抗-B),血型的鉴定,抗-B,ABO血型之间的相互关系,O型血的人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的人为“万能受血者”,3、ABO血型发生与分布血型可以遗传,并且终生不变。基因位点在第9对常染色体上。决定ABO血型系统的各种表现型是显性基因,A基因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根据显性的遗传规律(如下表),可推断子女的血型。但只能作否定的参考依据,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基因型 表现型OO

12、 OAA,AO ABB,BO BAB AB,人类A、B、O血型遗传,注:红色为子女可能被遗传获得的血型。,人类ABO血型遗传,注:红色为子女可能被遗传获得的血型。,血型鉴定不能作为是否具有亲缘关系的标准,只有DNA亲子鉴定,才是确定是否具有亲缘关系的黄金标准。,血型的抗原、抗体非同时产生。在胚胎时的红细胞可检测到抗原A和抗原B,但抗体却在出生后28个月开始产生,810岁时达高峰。,(三)Rh血型系统 Rh血型抗原:人类红细胞膜上有Rh因子(抗原)。且有 几十种不同类型Rh因子,其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85白种人)Rh-:无D抗原为Rh阴性(汉族1

13、,15白种人) 2. Rh血型抗体:抗Rh抗体,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 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当Rh+的红细胞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1、Rh抗体最初是用恒河猴红细胞注入豚鼠体内形成的。Rh是恒河猴学名的第1和2个字母的大写。2、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临床意义 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 2.妊娠:Rh-的母亲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红细胞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的抗体。 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

14、致胎儿溶血。( Rh-的母亲不能第二次怀孕)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汉族99 为Rh+ )。,汉族99 为Rh+,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型相符。,此外,即使是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在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四)输血原则和意义,1、输血原则,其次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 人,还必须考虑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符。而且输血量要少,速度要慢。,(临床上首选是输同型血),根据基本原则得到四种结果,供输血选择。 如下:,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直接配血(主侧)红细胞 + 血清 - - + + 间接配血(次侧) 血清 +红细胞 - + - + 输血原则,结论:献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为原则,供血者 受血者 结 果,可 慎少 不 不,2、输血的意义,补充血量,恢复正常血压,并能反射性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的活动和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 临床上对于象急性大失血等病人输血是重要的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法之一。,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作为一个健康的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献爱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