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药本血液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5053469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5.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药本血液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11药本血液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11药本血液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2011药本血液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2011药本血液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药本血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药本血液(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概 述,体液的概念和分类:,体液 细胞内液 40% 60% 细胞外液 20% 组织液 3/4血 浆 1/4脑脊液、淋巴液,血液的功能:物质运输功能缓冲功能(调节酸酸碱平衡)调节体温防御保护功能参与生理止血,一、血液的组成,血浆:水,蛋白质,电解质,气体,有机物 血液 红细胞血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40-50,女37-48,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水和电解质水:物质运输、调节体温电解质: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等 血浆蛋白构成:白蛋白(A)、球蛋白(G)、纤维蛋白原作用:运输、形成血浆胶体渗

2、透压、缓冲功能、免疫、参与凝血和抗凝血等 非蛋白含氮有机物(非蛋白氮 NPN )尿素、尿酸、肌酸、氨基酸、多肽等,二、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 A血 鲜红色 含氧和血红蛋白多V血 暗红色 含还原血红蛋白多血浆 空腹时淡黄色,清澈透明进食后浑浊,故空腹采血,比重 全血 1.0501.060 取决于RBC的数量血浆 1.0251.030 取决于血浆蛋白的浓度,粘滞性 来源于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相对粘滞性(与水相比)全血45倍 血浆1.62.4倍 酸碱度 pH 7.35-7.457.35 酸中毒,6.9 危及生命7.45 碱中毒 7.8 危及生命缓冲对 血浆 NaHCO3 / H2CO3RBC 血

3、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渗透压概念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数目。渗透现象:水由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正常值正常值:300 mmol/L (770kPa)晶体渗透压:电解质 占99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质 1000109/L 血小板过多,易发生血栓 50109/L 血小板过少,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血液凝固,一、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血液

4、凝固 出血时间:1 4分钟,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二、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特点:酶促反应,正反馈实质: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交织网罗血细胞血凝块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与血浆的区别:缺乏凝血因子及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 增添了一些在凝血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一)凝血因子,概念: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共12个。大部分是蛋白酶原,被激活后具有活性。 特点: 1.除因子,都在血浆中2.除因子,都是蛋白质3.多种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二)凝血过程,第一步: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第二步:凝血酶原被激活

5、生成凝血酶;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内源性 外源性,a, Ca2+,PF3,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内源性凝血 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因子血凝速度较慢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激活因子血凝速度较快,依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分为:,(三) 抗凝和促凝 体内抗凝系统 体液抗凝系统:抗凝血酶、肝素、蛋白质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细胞抗凝系统: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 促凝:加温、粗糙表面、按压、补充维生素K 抗凝:低温、抗凝血酶、肝素、草酸盐,血友病: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它是由于血液中某些凝血 因子的缺乏而导致的严重凝血

6、功能障碍。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一、血量,血量:体内血液的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7-8 %。,少量失血,中等失血,严重失血,成人一次失血在O0ml以下不超 过全身血量的10时,由于代偿 功能,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出现。 水和电解质:12小时内恢复 血浆蛋白质:24小时左右恢复 红细胞:一个月内恢复,一次失血1000ml达血量的20时,机体失代偿,会出现血压下降,脉 搏加快,四肢厥冷,眩晕,口渴,恶 心,乏力等现象,甚至昏倒。,一次失血达1500ml,即失血达血量的3以上时,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可危及生命。需输血治疗。,第四节 血量与血型,二、血型 血型:指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人类ABO血型系统

7、于1901年发现。 红细胞凝集:血型不相同的两个人的血混合,红细胞聚集成簇现象;本质为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凝集原,在红细胞膜上; 抗体:凝集素,存在血浆中球蛋白。,(一)ABO血型系统 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的种类将血型分为 A、B、AB、O四种。,ABO血型系统的亚型:A 型中存在A1与A2 亚型,AB型中有A1B和A2B,因为存在抗A1抗体,易误定为O型和B 型,输血时应注意。,ABO血型鉴定,红细胞凝集,原则:献血者红细胞不得与受血者血清凝集1、首选同型输血2、必要时可选择异型输血,即O型献给其它 三型,AB型可接受其它三型一少(300ml)、二慢、三勤看3、每次输血前必须做交叉配

8、血试验,ABO血型与输血,输血类型:全血输注 / 成分输血异体输血 / 自体输血,(二)Rh血型系统,分型:红细胞膜上有D抗原为Rh阳性,无D抗原为Rh阴性。 特点:人血清中无天然抗体,但可产生获得性抗体。 抗体能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分布: 汉族 99% Rh + Rh 阴性的人输血和妊娠需特别注意,因为: Rh阴性的人,再次接受Rh阳性输血时,就会发生凝集反应。 Rh阴性妇女,再次怀Rh阳性胎儿,易发生母儿血型不合, 引起新生儿溶血。,ABO血型的遗传,血型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血型不会发生变化。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血型可能发生改变。例如临床可见某些“菌血症”的患者血型发生暂时性改变,这可能是由于细菌带有和ABO血型系统相似的抗原所致。当病原菌被消灭后,病人会恢复原有的血型。此外,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血型会逐渐变为骨髓干细胞供者的血型。,1、缺乏铁、维生素B12和叶酸引起的贫血有何不同?为什么? 2、肝硬化的病人为什么容易出血? 3、献血对人体有害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