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第七章 心电图评估影像检查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053420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17.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评估第七章  心电图评估影像检查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健康评估第七章  心电图评估影像检查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健康评估第七章  心电图评估影像检查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健康评估第七章  心电图评估影像检查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健康评估第七章  心电图评估影像检查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康评估第七章 心电图评估影像检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评估第七章 心电图评估影像检查(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心电图评估,学习目标,掌握心电图检查的基本知识及正常心电图 熟悉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电图 了解心电图的测量及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 学会心电图描记,心电图评估内容,第一节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电图,第一节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及命名 心电图的描记,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心电图(ECG):是利用心电图机通过导线与体表相连,记录心脏在每一个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电图导联:是将电极放置于人体表面任何两点,并通过导线分别与心电图机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心电图导联。 常用心电图导联:12个。标准

2、肢体导联3个:、加压单极肢体导联3个:aVR、aVL、aVF胸导联6个:V1、V2、V3、V4、V5、V6,标准导联正负电极的位置,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正负电极的位置,胸导联正负电极位置,导联轴,概念:某一导联正、负电极之间画出的假想直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及命名,一个完整的心动周期所描记的心电图包括: 四个波 :P波、QRS综合波、T波、U波; 两个间期 :PR间期、QT间期; 一个段:ST段。,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及意义,P波:心房除极波,反映心房除极时的电位、时间和方向的变化。 P-R间期:反映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的时间。 QRS波群:心室除极波,反映心室肌除极的电

3、位、时间和方向的变化。 ST段:反应心室除极刚刚结束后尚处在缓慢复极的一段时间。 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QT间期:反映心室肌复极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QRS波群命名,R波:QRS波群在等电位线上的第一个向上的波。 Q波:R波之前向下的波。 S波:R波之后向下的波。 R波:S波之后出现再向上的波。 S波:R波之后再有向下的波叫做。 QS波:整个QRS波群均向下时。 书写表示法:振幅(波形)较大者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较小者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qRs、qR、qRsr;特殊情况如:QS等。,心电图描记,描记前准备 操作方法国产心电图机导联线的连接:红色( R )接右上肢,黄色( L

4、 )接左上肢,绿色( F )接左下肢,黑色( RF )接右下肢;白色导线(V)为胸导联线,将导联线的吸杯电极分别与V1、V2、V3、V4、V5、V6的位置相连。 注意事项,测试题,1以下心电图波段中,由心室除极产生的是AP波 BQRS波 CS-T段 DT波 EU波 2由心房除极所产生的心电图波型是AP波 BT波 CS波 DQ波 ER波 3心电图中,反映房室传导时间的是AP波 BP-R(P-Q)间期 CQRS波群 DS-T段 ET波答案:1. B 2.A 3.B,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心电图的测量与分析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心电图的测量与分析,心电图记录纸横向代表时间,

5、每小格等于0.04s;纵向代表电压(振幅),每小格相当于0.1mV。 心率计算心律规则时:心率=60/R-R(或P-P)间期,如:R-R间期为0.8s,则心率为60/0.875次/分。心律不规则:则需测量同一导联5个以上R-R(或P-P)间期,取其平均值,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出心率。,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正向波的高度:自水平线的上缘垂直测至波形顶点。负向波的深度:自水平线的下缘垂直测至波形底端。双向波:上下振幅的绝对值之和为其电压数。 各波段时间的测量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分别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至最晚的P波终点,从最早QRS波起点测至最晚的QRS波终点。单导联心电图仪测量方法:

6、选择12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波进行测量;PR间期测量,应选择12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QT间期测量,应取12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时间测量应从该波起始部分内缘,量至终止部分内缘。,目测法检测心电轴,电轴不偏移:、导联QRS波群主波均为正向波。 电轴右偏(尖对尖向右偏):导联较深的负向波,导联主波为正向波。 电轴左偏(口对口向左走):导联主波为正向波,III导联较深的负向波。 心电轴重度右偏:、导联主波方向均向下。,心电轴偏移的意义,电轴左偏见于横位心(肥胖、妊娠晚期、大量腹水等)及左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等;电轴右偏见于正常垂位心,右室肥厚等及左后分支阻滞等。,形态:P波方向

7、在、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 时间:一般小于0.12s。 电压: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P波,P-R间期,从P波的起点到QRS波群的起点。心率快慢有关,心率在60100次/分钟,P-R间期为0.120.20s。,QRS波群,时间:小于0.12s,多数为0.060.10s。 波形与振幅(电压) 肢体导联:标准导联一般主波向上,导联的R波不超过1.5mV。aVR导联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形,aVR导联的R波一般不超过0.5mV。aVL与aVF导联的QRS波群可呈qR、Rs、

8、R形,也可呈rS形,aVL导联的R波不超过1.2mV,aVF导联的R波不超过2.0mV。,QRS波群,波形与振幅(电压)胸导联:RV1RV5逐渐增高,而S波逐渐减小。RV1不超过1.0mV。RV5不超过2.5mV。V3或V4导联多呈RS形。Q波:除aVR导联外,一般小于0.04s,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S-T段,正常S-T段为一等电位线,可以有轻微的向上或向下移位。 S-T段下移:在任何导联中,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 S-T段抬高:在V1、V2导联不应超过0.3mV,V3导联不应超过0.5mV,V4V6导联和肢体导联均不应超过0.1mV。,T波,T波圆钝,两支不对称。 方向

9、:正常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振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胸导联T波可达1.21.5mV。,Q-T间期及U波,Q-T间期:其长短与心率快慢有密切关系,心率快时,Q-T间期缩短;心率慢时,Q-T间期延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范围在0.320.44s。 U波:是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方向与T波相同。以V3V4导联较明显。U波过高者见于低血钾病人。,心电图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分析方法: 全面的一般性阅读; 计算心率; 判定心电轴方向; 观察和测量波形; 做出诊断。 临床应用:确定诊断,协助诊断。,1心电图检查

10、国内一般采用的纸速为A15mm/s B25mm/s C50mm/s D75mm/s E100mm/s 2成人正常窦房结冲动频率是A.20次/分 B. 60次/分 C.60100次/分 D.100160次/分 E.180200次/分 3常规心电图上平均R-R间隔20小格,其心率为A30次/分 B60次/分 C75次/分 D80次/分 E110次/分 4正常心电图的S-T段压低,在任何导联均不超过A0.01mV B1mm C0.5mV D1.5mm E0.05mV答案:1.B 2.C 3.C 4.E,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电图,心房、心室肥大 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右心房肥大,右心房肥大心电图P波高尖,

11、又称为“肺型P波,肢体导联P波电压0.25mV,、aVF导联表现最明显。,左心房肥大,左心房肥大心电图P波增宽且常呈双峰型,又称为“二尖瓣型P波” 。、aVR、aVL导联P波增宽,P波时间0.12s,P波顶端常有切迹呈双峰状,两峰间距0.04s。,左心室肥大,QRS波群高电压胸导联:RV52.5 mV;RV5SV14.0mV(男)或3.5mV(女)。肢体导联:R1.5mV;RaVL1.2 mV;RaVF2.0mV;RR2.5 mV。 心电轴左偏。 QRS波群时间延长:0.100.11s,一般仍1.05mV(重症1.2mV);RaVR 0.5mV。 心电轴右偏90。 ST- T改变:右胸导联(V

12、1,V2)ST段压低,T波倒置,称右心室肥大伴劳损。,心肌缺血,心肌缺血的基本图形缺血型改变: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T波高耸直立;心肌缺血发生在心外膜时,表现为T波倒置。损伤型改变:表现为ST段压低及ST段太高两种类型。典型的心肌缺血发作时,呈缺血型ST段压低坏死型改变:异常的Q波或QS波。,第八章 影像检查评估,掌握X线常用检查方法及各种X线检查、 超声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的配合及注意事项。 熟悉各种检查的临床应用及常见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了解X 线检查、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学习要求,概念:是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形态和功能信息及实施以影像导向的介入性治疗的科学。 检查方法:X线、

13、超声、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等新的成像技术。,医学影像学检查,学习内容,第一节 X线检查 第二节 超声检查,第一节 X线检查,X线临床应用的基本原理 X线检查的方法及检查前准备 X线检查的防护 常见基本病变的X线评估,X线临床应用的基本原理,穿透性:X线能穿透人体,对人体组织器官进行透视和摄影,从而显示人体内部结构及病灶。X线的穿透性是成像的基础。 荧光效应: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铂氢化钡等),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较长的肉眼可见荧光。 感光效应:当X线照射到涂有溴化银的胶片后,使它感光而产生潜影,经显影定影处理后,在胶片上形成黑白影像。 电离效应:当X线进入人体发

14、生电离,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改变,这一特点是临床放射治疗的基础,但可使人体遭受损害,因此,进行X线检查时,应注意防护。,X线成像基本原理,自然对比当X线照射到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密度高、组织厚的吸收X 线量多,在荧光屏上呈暗影,在X 线胶片上呈白影;而密度低、组织薄的吸收X 线量少,在荧光屏上呈亮影,在X 线胶片呈黑影。这种利用人体组织和器官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异来形成明显对比的影像,称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按密度高低,依次分为骨骼、软组织(包括肌肉、软骨、体液、实质器官等)、脂肪和含气组织四大类。人体组织密度与X 线阴影的关系表,人工对比借助一些密度高的物质(如硫酸钡、碘剂等)或密度低的物质(

15、如空气等),引入被检查器官或周围间隙,人为造成器官和组织的密度差异,使之产生明显对比而显影,称为人工对比。此种检查方法称为造影检查。,X线检查方法及检查前的准备,普通检查:透视、摄片 特殊检查 造影检查,透视,透视是利用荧光效应,对被检查部位直接观察,是X线检查中最常用的方法。 优点:方便、经济、快速得出结论、可转动病人的体位,可以多方位动态观察器官。 缺点:难于观察密度差不明显的器官及厚度大的部位,不能显示细小的病灶,影像欠清晰,且无法留下客观的永久记录,而且照射时间长,对人体有一定的损害。 临床应用:胸部检查、胃肠钡透或心血管造影等。 检查前准备:应向病人说明检查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指导病人检查中需要配合的姿势。病人应脱去检查部位厚层的衣服及影响线穿透的物品,如发夹、金属饰物、膏药、敷料等,以免影像受到干扰。,摄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