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051956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皮肤肿瘤,皮肤良性肿瘤 色素痣 皮肤血管瘤 汗管瘤 瘢痕疙瘩 脂溢性角化病,恶性皮肤肿瘤 Bowen病 Paget病 基底细胞上皮瘤 鳞状细胞癌 恶性黑素瘤 蕈样肉芽肿,色素痣(naevus pigmentosus),又称痣细胞痣(naevus cell nevi) 、 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aevus) 为黑素细胞发育畸形所形成的良性肿瘤 先天性在出生时即存在,附黑色粗毛称“兽皮痣”。 后天性常在2岁后发生,进展缓慢,无自觉症状。 患者常有家族史,多终生不愈。,临床表现,皮损为斑疹、丘疹、乳头瘤状、疣状或有蒂,直径一般不超过6mm,极少大于1cm,边缘整齐、清楚,损害颜色为黄

2、褐色或黑色、正常肤色。 常无自觉症状。有各种名称,如斑痣、雀斑状痣、毛痣、疣状色痣、脂肪瘤样痣、兽皮样痣、软痣等。 交界痣:见于出生时,常见于3-18岁,为深浅不一的褐色斑,稍隆起于皮面,表面平滑、无毛。 混合痣:青少年,比交界痣更高出皮面,有毛。 皮内痣:最常见。成年人头颈部,褐色半球形隆起之丘疹、乳头瘤样或有蒂,表面有毛且粗。,色素痣,色素痣,色素痣,色素痣,组织病理,由痣细胞构成,其特点为痣细胞排列成巢状。根据痣细胞在皮肤中位置,病理上分为三型: 交界痣:痣细胞活跃,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基底细胞内和真皮上部,形态类似于上皮样细胞,常含有大量黑色素。易发生恶变。 皮内痣:痣细胞相对静止,

3、多成团块状,完全位于真皮内,形态类似于淋巴样细胞,含黑色素少。一般不发生恶变。 混合痣:痣细胞位于表皮内与真皮内,真皮上部者类似于上皮样细胞,真皮下部者呈梭形,类似纤维母细胞,不含或含有很少的色素。,治疗,一般不必治疗。 先天性有10%发生黑色素瘤,以切除为好。 后天性痣若突然增大,颜色加深发亮,周围发红,表面结痂,或溃疡,或附近淋巴结增大,或周围有卫星痣出现等恶变体征时,应立即进行切除送检。 发生在掌跖、腰围、腋窝、腹股沟等易受摩擦部位的黑色素痣,或位于面部,有碍美容,要求治疗时,也可采用切削法、冷冻、激光或贯穿结扎术等。,皮肤血管瘤(cutaneous hemangioma),为血管组织的

4、错构瘤,由新形成过度生长的血管所组成,可合并血管畸形。75%在出生时就存在, 25%见于婴儿或儿童期。 临床表现 鲜红斑痣: 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 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或紫红色斑片,表面光滑,边缘清楚,压之退色。 头面颈部多见,儿童期限可自行消退。 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毛细血管增多与管壁扩张。,鲜红斑痣,鲜红斑痣,鲜红斑痣,临床表现,单纯性血管瘤: 又名草莓状血管瘤,皮损鲜红、柔软、草莓状、半球形或分叶状,高出皮面,境界清楚,压之退色,直径1cm。多发于面部,创伤后易出血,组织病理示毛细血管增生,婴儿期以血管内皮增生为主。 海绵状血管瘤: 为一个或数个柔软的皮下肿物,紫红色,位于深部者

5、为皮色或青紫色,质柔软,状如海绵,压之体积可缩小。可恶变为血管肉瘤,组织病理见广泛扩张的薄壁、大而不规则的血管腔,甚似静脉窦。,草莓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治疗,诊断及鉴别诊断: 血管瘤生长在体表,容易诊断。生长于皮下及肌肉等深部组织的血管瘤常用皮肤温度测定、血氧测定、血流量测定及血管的X线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CT、DSA等。 治疗: 铜蒸汽激光及氩离子激光对鲜红斑痣效果较好。 肿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硬化剂及冷冻治疗。 必要时手术切除、植皮等。,鲜红斑痣治疗前后,血管瘤治疗前后,汗管瘤(Syringoma),是一种向表皮内小汗腺导管分化的良性汗腺

6、瘤。 好发青春期女性,与内分泌有关。 表现为皮肤色、淡黄色或黄褐色半球形或扁平形丘疹,1-3mm,无自觉症状。 眼睑型:最常见,分布于女性两侧下眼脸。 发疹型:男性青少年,成批出现于躯干前面和上臂屈侧。 局限型:女阴及阴蒂者称生殖器汗管瘤,伴剧痒;手指伸侧者称肢端汗管瘤。 组织病理以囊性扩张的汗腺导管为特征。 一般不需治疗。电干燥法、CO2激光或液氮冷冻。,汗管瘤,汗管瘤,汗管瘤,瘢痕疙瘩(keloid),皮肤损伤后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良性肿瘤。患者具有瘢痕素质,有色人种较易发病。有时有家族史。伤口张力大、烧伤、异物和某些炎症性皮肤病如痤疮等易促发本病。 临床表现 皮损为大小不一

7、的圆形、卵圆形或奇特形状的隆起性斑块,紫红或淡红色,有触痛,橡皮样硬度,周围有红晕,表面光滑无毛,可有毛细血管扩张。 好发上胸、肩背及四肢。 少数瘢痕疙瘩可扩展到原损伤以外,向四周伸出分支,胸骨前区发生蟹足状伸展为典型皮疹。,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组织病理与诊断,组织病理: 胶原纤维致密增生伴玻璃样变;真皮上部胶原纤维束与表皮平行排列,而下部胶原束则交织排列成涡汶状。真皮乳头因受压而变平,弹力纤维染色示弹力纤维稀少,临近附属器萎缩,被推向一侧,粘多糖增多,常见较多肥大细胞。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容易,应与肥厚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鉴别:无蟹足状伸展,皮

8、损经数年后变平,对触压一般不敏感。,肥厚性瘢痕,肥厚性瘢痕,治疗,局部治疗:曲安西龙混悬液(140mg/ml)或泼尼龙悬液皮损内注射,一般23个月一次。 0.05%维A酸每日2次外用,连续3个月。小面积皮损可用液氮冷冻治疗,每23周1次。 放射治疗:六个月内损害,X线2Gy(200rad)照射,23周一次,总量810Gy(8001000rad)。 手术切除:并配合X线5Gy(500rag)局部照射,每5天一次,共4次。禁忌单纯切除。,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又称老年疣(senile wart),系因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良性表皮内肿瘤。常见于老年人,与日晒

9、、慢性炎症刺激有关。 临床表现 皮损为淡褐色斑疹或扁平丘疹,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在1cm左右,界线清楚,随年龄而增大变厚,数目增多,颜色变深,表面附有油腻性厚痂,揭去痂皮,表面呈乳头瘤样,可见毛囊角栓为特征。 好发头面、颈项、胸背;除掌跖外也见于四肢。 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无自愈倾向,极少恶变。,老年疣,老年疣,诊断治疗,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与组织病理相结合。 组织病理: 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特点:肿瘤病变基底与两侧正常表皮相连且位于同一水平上,增生的瘤组织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分型:角化型、棘层肥厚型、巢状型、腺样型、刺激型、黑素棘皮瘤型。 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

10、 液氮冷冻、激光、外涂三氯醋酸、微波或手术。,博温病(Bowen disease,BD),Bowen病又称原位鳞癌,为发生于皮肤或粘膜的表皮内鳞状细胞癌。临床以孤立性、界限清楚的暗红斑片,表面结痂和渗出为特征。 病因:日光、砷剂、病毒、遗传、外伤等。 临床表现: 皮损为发展缓慢的非浸润性红斑或斑块,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表面可见鳞屑、结痂,去除鳞、痂呈暗红颗粒状湿润面。形成溃疡,易发展成鳞癌。病程缓慢,无自觉症状或偶有疼痛、瘙痒。 好发头面颈、躯干、四肢,外阴、阴道、鼻粘膜、结合膜和咽部等粘膜易受累。阴茎龟头和包皮的BD称为增殖性红斑。,Bowen病,Bowen病,Bowen病,Bowen

11、s Disease (200X),诊断治疗,诊断与鉴别诊断:典型皮损结合组织病理诊断。应与浅表性基底细胞上皮瘤、光线性角化病、Paget病、砷角化病、萎缩性扁平苔藓等鉴别。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增宽;表皮细胞排列紊乱,不典型细胞和个别角化不良细胞可见于表皮全层,真表皮分界清楚,基底膜完整,真皮上部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其他如冷冻、微波、激光、电灼、浅X线或60钴照射。,Paget病(Paget disease),又称为湿疹样癌,是一种起源于乳腺导管或顶泌汗腺异常开口部特殊类型的癌。多发生于女性乳房,也可见于男性乳房,发生于乳房外,如顶泌汗腺区域的湿

12、疹样癌又称乳房外Paget病。,临床表现,皮损特点:呈湿疹样外观,为边界清楚的暗红色斑片,表面常糜烂、渗出、结痂、皲裂、脱屑。向周围发展形成浸润红斑或溃疡。常伴乳腺癌。 好发4060岁的女性单侧乳头、乳晕及其周围,偶可见于男性乳房。乳房外损害多好发于顶泌汗腺丰富部位,如阴囊、阴茎、大小阴唇、阴道、肛周、会阴、腋窝等。 病程慢性,容易复发,可转移,一般预后较好。,Paget disease,Paget disease,Paget disease,Paget disease,组织病理,特点:表皮内,特别是棘层下部有单个或呈巢状排列的Paget细胞:体积大,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间桥,核大深染,胞浆丰

13、富淡染或呈空泡状,该细胞PAS反应阳性、阿新蓝染色阳性。大量Paget细胞可将周围表皮细胞挤成网状,特别是表皮基底细胞被挤成细带状。真皮内有慢性炎细胞浸润。,诊断治疗,诊断与鉴别诊断: 好发部位的典型皮损,结合病理诊断不难。鉴别: 湿疹:乳房湿疹多为对称性损害,痒瘙明显,边界不清,反复发生,按湿疹治疗有效。 Bowen病:发生于任何皮肤与粘膜部位,累及乳头乳晕时,其组织病理多见角化不良及多核巨表皮细胞,无Paget细胞。 治疗: 手术切除乳房或行乳房根治术,乳房外损害也应进行广泛切除,如Mohs外科技术。,Mohs外科技术,Mohs显微外科手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医生Mohs首创,用

14、氯化锌糊剂固定癌肿以后,将其水平方向削下送病理检查,一直至基底切缘无癌为止。如今已省略了用氯化锌固定这一步,直接水平切削并连续送病检,直至切缘无癌肿。 实施Mohs显微外科手术不仅需要手术医生具有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扎实的皮肤组织病理学基础,而且需要配备整套专业技术和护理人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缺损面积,有利于术后恢复美观;同时它又能在直视下保证肿瘤完整彻底的切除。可以实时观察手术标本,若发现哪个部位没有切除干净,只需在相应区域适量扩大切除。,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又称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ncinoma),是一种向表皮或附属器方向分

15、化析低度恶性肿瘤,主要由间质依赖性多潜能基底样细胞组成,生长缓慢,极少转移。 病因: 慢性日光照射、慢性放射线损伤 长期接触砷盐、烧伤瘢痕或种痘瘢痕 白种人或白化病发病率更高,临床表现,50岁以上老年人,曝光部位,特别是面部。 结节溃疡型:最常见,质硬的蜡样或半透明小结节缓慢增大,中央凹陷形成溃疡,周围有珍珠样向内卷曲的隆起边缘,称为侵蚀性溃疡(rodent ulcer)。 色素型:皮损棕色、黑色,边缘较深。 局限性硬皮病样或纤维化型:年轻人头面部硬化斑块,灰白或淡黄,边缘不清,有蜡样光泽,类似局限性硬皮病。,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临床表现,浅表型:好发躯

16、干,特别是背部,皮损为一片或数片浸润性鳞屑性淡红斑,边界清楚,有珍珠状边缘,缓慢生长,部分破溃形成表浅溃疡,愈后结疤。 纤维上皮瘤型:好发于背部,为一个或数个高出皮面的淡红结节,中等硬度,可有短蒂,表面光滑,似纤维瘤。,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真皮中可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瘤细胞团块,可与表皮相连,基底样细胞具有特征性:核大深染,卵圆形或长梭形,胞质少,细胞间界限不清,无桥粒,周边细胞排列成栅栏状。 瘤团周边结缔组织间质增生,常见收缩间隙。,诊断治疗,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老年人面颈部缓慢发展的蜡样结节、中央有溃疡、边缘呈珍珠状隆起、没有炎症反应、组织病理有基底样细胞组成的肿瘤团块,可明确诊断。 鉴别:鳞状细胞癌、Bowen病、Paget病、日光角化病、脂溢性角化病及毛发上皮瘤等。 治疗: 最好能切除或同时植皮。 Mohs外科手术。 CO2激光、液氮冷冻、光动力学。 X线放疗、电灼及5-Fu软膏外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鳞癌是起源于皮肤粘膜、皮肤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常继发于皮肤病。 病因: 日光照射、放射线或热辐射损伤 化学致癌物,如砷剂、沥青、多环芳香族化合物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癌前病变和慢性皮肤病,如慢性皮肤溃疡、寻常狼疮、萎缩硬化性苔藓 免疫抑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