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048230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社会科学论文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宋冬梅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人才立身。根据江苏省 2003-2011 年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据, 采用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 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并预测需求量。高校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本文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探索高校开发和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模式。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一、引言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

2、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人才立身,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了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2010 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同年,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以江苏为例,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如表 1 所示。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3、,推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属于新生事物,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必然面对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二、文献综述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战略性产业人才培养问题引发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已启动实施“新能源战略” 、 “智慧地球”等战略,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学家及技术骨干的培养开发力度。欧盟投资 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的优势。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12010 年,我国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

4、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强调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2同年,教育部发出通知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随即公布了名单。在此背景下,余英华(2011)指出关于高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所面临的诱惑和隐患,提出积极推进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3吴国卿(2011)等提出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必须加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力度。4 向兴华(2012)指出研究型大学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着力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加快提升学科水平,创新学科运行机制。5陈海平(2012)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研究。6丁艳丽(2013)在全国代表委员建言中,提出在

5、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人才立身的论点。7以上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二是高校为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进行专业学科建设和优化调整学科。那么,所开设专业是否满足市场需求,人才需求结构是否合理?高校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是根据自身的师资队伍、实验教学条件等有利条件选择的,但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创新是关键,根据已有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方式,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情况,采用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发和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

6、的模式。三、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与预测1.样本数据由于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历史数据,利用 2003-2011 年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据,如表 2 所示。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考察样本数据,发现 2008-2009 年从业年平均人数之间数据存在奇异值,这可能是因为 2008 年发生金融危机导致的。由于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 “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为了消除模型中各变量观测数据的随机波动或误差,因此利用产业产值(x)和从业年平均人数(y)的 GM(1,1)模拟值作为模型的基础序列,建立灰色经济计量学模型。82

7、.建立 GM(1,1)模型并获得模拟值设原始时间序列为可以看出,从业人员发展系数-a 为 0.136,产业产值发展系数为0.254,均小于等于 0.3,所以 GM(1,1)可用来中长期预测。从业人员平均相对误差为 7.53%,产业产值平均相对误差为 3.99%,预测精度较高。预测2012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 49293.197 亿元,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公布的数字为 45041.48 亿元,误差为 9.44%,精度达到了 90%以上,说明模型可以用来做预测,并且从预测的结果来看,高新技术产业以 28.92%的速度发展。从 2010 年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搜集到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

8、值 2011 年和 2012 年分别为 38215 亿元和 45705 亿元,其产值与高新技术产业基本相当。所以可以近似以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战略性新兴产业。3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总量需求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以从业年平均人数(y)模拟值为因变量,以产业产值(x)模拟值作为自变量,利用 SPSS17.0 作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Y=0.005x+ 69.652 R2=0.985(21.096) (14.589)以 2015 年预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基础,可以预测 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达到 597.7194 万人,并且根据从业人员时间相应序列,预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每年以 15

9、%的速度递增。4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分析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确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为江苏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 年,江苏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以及占比、从业人员需求等情况如表 6 所示。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着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对高端人才需求量日趋旺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迫在眉睫。高校在推动战略性新

10、兴产业的人才发展中必然起基础性作用。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2010 年教育部同意在高等学校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 140 个本科新专业,全面覆盖了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农业和医药产业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产业。9学科结构设置规定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和品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相对应,从表 1 和表 6 的对应关系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点,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对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提出了挑战,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予以支持。为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

11、培养与开发提出以下建议:1.明确培养目标,合理搭建课程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面临的多为全新领域,均为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模式的选择和课程设计的内容都模糊不清。现在,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都是从传统专业分离出来,或嫁接在传统专业中,面临师资储备不到位、教材建设和专业课程滞后现象。因此,高校应该依托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设置,依托自身科研优势与特色,加强对与专业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与相关产业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摸清产业对人才所应具备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需要,完善专业学科建设,合理搭建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使培养计

12、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无缝链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培养出的人才既要与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市场需要相接轨,又要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相适应;(2)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为标准,所设置的培养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可实施性;(3)高校在设置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方案中要与高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定位和特色相结合。此外,国家及相关行业部门应加紧制定产业标准,为高校合理界定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提供参考。江苏省统筹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分布特点,建设一批省级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通过专项资助,支持鼓励推荐教材紧密结合学科行业新知识

13、、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创新包括数字化在内的教材形式,打造江苏教材品牌。2.创新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产业的特点和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先进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需要良好的师资队伍的梯队和团队建设,需要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在具备强大软硬件条件的前提下,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要创新培养机制,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夯实专业平台建设,提出以产业需求拉动专业建设,以直接面向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以

14、学术带头人为主力,打破以往陈旧的学科设置,融合相关学科,促进多学科相互渗透与交叉,组建不同培养模式的教学方阵,依托先进实验中心建立开放式创新实验室,采用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创新项目、职业训练计划等方式,开展创业教育,形成创新团队,鼓励参与“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创业类比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要强化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推动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激励机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江苏省为了引导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学科专业,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相配套,新增 200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实践教育中心,总数达到 600 个,并且增大投入力度和加强共

15、建共享机制,近一两年来,在实验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开发、实验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很多标志性成果。3.建立产学研合作,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与企业、科研院所建立联系通道,互聘各领域人才,通过共建、联合及融合等方式,推进产学研的有效合作。采取集中优势、资源共享、经费支持、政策倾斜等措施,努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相关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技术的合作与信息的交流。产学研可以采取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委托开发) 、共建研发团队等模式,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行业、企业与技术的特征,灵活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和团队管理方式。一方面,企业要参与高校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创建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训基

16、地和实习教学示范基地。另一方面,高校要面向社会和企业开放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技术服务平台,共享图书和电子信息资源,建立一系列与产学研合作相适应的分配和激励机制。进行产学研合作,实施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从项目、课题、论文、实习等环节出发,在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中,或实施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进行产学研合作,还可以有效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力资源缺乏的局面,高校可以聘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的高端人才作为兼职教授,传授最新专业知识,高校教师可以到企业实习,或传授理论知识,提高企业人员的科研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应抓住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需求,与产业、地方企业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实现地方经济、企业、高校互利共赢的新局面。江苏省结合本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情况,以综合、创新、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扶优扶特,分类建设,合作育人,建成 110 个装备水平高、运行机制灵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