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与控制 培训教材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048199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预防与控制 培训教材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疾病预防与控制 培训教材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疾病预防与控制 培训教材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疾病预防与控制 培训教材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疾病预防与控制 培训教材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疾病预防与控制 培训教材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预防与控制 培训教材ppt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疾病预防与控制,江苏职工医科大学,主要内容:,基本概念 疾病预防策略 慢性病预防措施 疾病监测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基本概念,(一)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两因素传染源:病人、感染谱、隐性感染、病原携带者传播途经:传播机制、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人群易感性: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 疫源地及其消灭条件 疫点与疫区,(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病因:生物性传染力、致病力、毒力、变异物理性化学性 宿主:遗传、免疫 环境:生物环境、理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病因、宿主、环境相互关系: 流行病学三角、 轮状模型、病因网,二、疾病预防策略,从宏观

2、水平制定疾病预防策略:预防为主方针、现代医学模式、社会大卫生观念、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of 2000, HFA/2000 “2000年人人健康”1977年5月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决议Primary Health Care, PHC“初级卫生保健”1978年9月WHO&UNILEF阿拉木图宣言 屋太华宪章1986年报11月加拿大第一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三、慢性病预防措施,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

3、防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健康促进:是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如: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营养指导、体育锻炼、 环境保护和监测:改造生存环境、消除病因、减少危险因素 特殊保护:饮水加氟预防龋齿、长期供养碘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保护高危人群,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重要措施。选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设立专门防治机构等措施 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和伤残以及康复医疗,从疾病自然史看三级预防,健康状态,生物学发病,临床发病,治愈,残疾,死亡,残障,危险因素,无症状体征,有症状体征,功能障碍,健康教

4、育 预防接种 心理咨询 消除病因 营养指导 减少危险 体育锻炼 因素 生存环境改造 保护高危人群,筛检 病例搜索 周期性体检,提高诊断效益 提高治疗效益,限制残障 康复支持 预防新危害,一级,二级,三级,四、疾病监测,概念: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人群中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基本要素: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将信息及时反馈,疾病监测的基本类型,被动监测:报告接收单位被动接受报告的监测方式或监测系统 主动监测:公共卫生人员定期到责任报告单位收集疾病报告,进行病例搜索并督促检查报告质量的监测方式或监测系统 病例为基础的监测和事件为

5、基础的监测 社区(或人群)为基础的监测 医院为基础的监测 实验室监测 哨点监测:选取一定的报告单位或报告人作为监测哨点,进行特定传染病报告的监测系统,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该系统采用被动监测为主的方式。自2004年起实现了医疗机构网络直报,2004.12.1起执行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甲、乙、丙三类37种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全国在2003.1正式启动“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灾区疫情报告系统” 专病监测系统:这是根据特殊需要建立的特定传染病监测系统,如AIDS/HIV、鼠疫、肺结核、脊髓灰质炎、麻疹、肾综合症出血热

6、等十几种,症状监测,症状监测:又称症侯群(综合征)监测,是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特定疾病临床症侯群发生频率的数据,及时发现疾病在三间分布上的异常聚集,以期对疾病(生物恐怖袭击、不良公共健康事件)暴发进行早期探查、预警和快速反应的监测方法 除收集临床症侯群数据的监测系统外,一般也收集疾病相关信息如缺勤缺课资料、药店药物销售记录、动物疾病资料的监测系统归入症状监测范畴,症侯群(综合征)定义,美国CDC利用ICD-9将生物恐怖相关疾病症状归类,为14个症侯群(综合征)定义,如肉毒中毒样症状、出血热症状、淋巴腺炎症状、局部皮损、胃肠道症状、呼吸道症侯群、神经系统症侯群、皮疹、特殊感染、病因不明发热、可能由

7、感染所致的严重疾病或死亡等 美国科学家协会1996年旨在发现新传染病的全球症状监测项目中作如下定义:1.5-65岁年龄段原因不明的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伴发热38.3的病例2.5岁以上具有脑炎或脑膜炎,体温38.3的病例3.临床上表现与霍乱、鼠疫、黄热病、疟疾、结核等症状类似的症侯群,以及任何由抗生素耐药细菌或原虫所致严重疾病4.动物中发生的聚集性死亡,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1.发热(38)2.具有肺炎或ARDS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记数减少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

8、显改善人禽流感预警病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禽流感预警病例:1.接触禽类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禽类人员、兽医以及扑 杀、处理病、死禽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SARS预警病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SARS预警病例:1.地市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两例及以上有可疑流行病学联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3.重点人群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能暴露于SARS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

9、中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从事SARS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人员)接触野生动物的人员中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县级及以上医院 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发现不能明确诊断 转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网络直报县级专家组会诊 排除不能明确诊断 预警地市级专家组会诊 病例预警病例采取相应措施属地CDC 属地CDC 隔离病例 报告属地卫生局 网上订正流调 采样 密切接触者 地市以上CDC 省级专家组会 追踪、登记 检测SARS或禽流感 排除SARS疑似病例 和禽流感首例国家级确认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预警、处理程序,五、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一)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1.改善卫生条件2.健

10、康教育3.免疫预防4.国境卫生检疫,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1.改善卫生条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个人卫生和消毒杀虫灭鼠等综合卫生措施 消毒:是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有害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 常用施药方法:喷雾法、气溶胶法、擦拭法、浸泡法、熏蒸法、喷撒法等。2.健康教育:是研究如何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以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主要内容有个人健康行为、家庭健康、社区保健知识、社区常见病防治知识和社会卫生公德与卫生法规等教育,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3.免疫预防:又称预防接种,人工免疫。是采用适当途径将生物制品注入机体,使

11、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种类有:人工自动免疫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人工被动免疫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自动被动免疫该方法可使机体在迅速获得保护的同时也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实施: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相应免疫水平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以期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目的,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计划免疫内容:对7岁及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苗、麻疹疫苗和百白破混合苗的基础免疫,及其加强免疫。即“四苗六病”。1992年初国家又决定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部分省市场区还把流行性乙型脑炎、

1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的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儿童基础免疫程序:内容包括初次免疫起始月龄,全程免疫次数及其间隔时间,加强免疫的年龄和联合免疫等扩大免疫计划(EPI):1974年WHO提出EPI (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其中心内容一是不断扩大预防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预防接种的机会;一是不断扩大预防接种的疫苗,除EPI推荐的四苗外,各地视情况增加疫苗种类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接种后24h内,局部出现红、肿、痛、热等炎性反应;个别人伴有体温升高、头昏、恶心、呕吐等全身反应异常反应:晕针过敏性皮疹癔症发作血管

13、神经性水肿,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预防接种的效果评价:免疫学效果评价:阳转率=阳性数/观察数 100%GMT=几何平均滴度 , GMT计算: 前 后 GMT= 2 C 滴度(倒数)编码滴度(x)人数(f) fx f fx5 0 4 0 6 0 m=fx/f10 1 1 1 7 7 20 2 7 14 18 36 c=编码为0时,40 3 24 72 22 66 滴度倒数 80 4 35 140 18 72160 5 15 75 16 80320 6 6 36 3 18640 7 6 42 3 211280 8 2 16 0 0 100 396 93 300(396/100)GMT1= 2 5=77

14、.81(300/93)GMT2= 2 5=46.78,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预防接种的效果评价:免疫学效果评价:转化率有的是阳转,也有的是阴转(锡克氏试验)阳转抗体效价较接种前一般上升2-4个滴度或以上时(抗体水平较接种前4倍上升)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效果指数= 对照组罹患率/试验组罹患率保护率= 对照组罹患率-试验组罹患率 100%对照组罹患率一般认为效果指数为2或2以下,保护率为50%或50%以下时,该制剂的流行病学效果无意义,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4.卫生检疫:国境卫生检疫:为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传出,在进出口岸,对进出国境的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实行医学检验、卫生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我国规定的检疫传染病: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 6天国内卫生检疫:即国内交通的卫生检疫疫区检疫:当国内某地区发生检疫传染病时,有关部门可宣布该地区为疫区,进行疫区检疫,限制疫区与非疫区的交往(疫区封锁)。限制疫区的人和物离开;对疫区消毒、杀虫、处理保菌动物,对有必要进入疫区的易感者事先应得到保护;对疫区的接触者进行医学检查、“三早”;对疫区的易感者进行保护;疫区检疫期限为至最后一个病人(或携带者)的接触者的最长潜伏期结束时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