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实践教育之花泽州县李寨中学坚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三十载纪略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045641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行山上的实践教育之花泽州县李寨中学坚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三十载纪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太行山上的实践教育之花泽州县李寨中学坚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三十载纪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太行山上的实践教育之花泽州县李寨中学坚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三十载纪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太行山上的实践教育之花泽州县李寨中学坚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三十载纪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太行山上的实践教育之花泽州县李寨中学坚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三十载纪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行山上的实践教育之花泽州县李寨中学坚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三十载纪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行山上的实践教育之花泽州县李寨中学坚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三十载纪略(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行山上的实践教育之花泽州县李寨中学坚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三十载纪略-教师教育论文太行山上的实践教育之花泽州县李寨中学坚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三十载纪略本刊记者 郑泽永农村教育该向哪里去?农村教育该如何办?怎样使农村教育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百年来,多少有理想、有抱负的仁人志士在不懈地探索着、实践着。新中国成立后,这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追寻的目标和行动的指南。创建于 1970 年的泽州县李寨中学,在办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爱农、学农、扎根务农”第二课堂活动,他们的探索和实践,恰好诠释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如何办好农村教育的涵义。1984 年 5 月,李寨中学的第二课

2、堂活动被时任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李克强同志命名为“实践教育活动” 。同年,原国家教委发文在全国推广李寨中学的办学经验。至此,李寨中学名扬全国,他们的探索代表了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他们的做法被我国许多农村学校争相效仿。30 年来,李寨中学从未停止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步伐,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实践教育活动”的坚守。太行山深处,他们在坚守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竭尽全力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孜孜以求。选择的时代,时代的选择李寨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 1970 年的李寨五七高中,1980 年改为李寨初级中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神州大地涌动着改革的春潮,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

3、化:“家家有了责任田,户户都需技术员。个个都想富,发愁没技术。 ”在这个激情澎湃的时代,全国城乡中小学都面临“选择的时代” ,也在进行“时代的选择” ,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地处大山深处的李寨中学也在选择。针对社会现实,学校该如何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向着广阔的农村敞开校门,把学校真正办成培养农村脱贫致富的人才基地?在校长陈有瑛的带领下,学校果断开展了“增四课” (农科、农机、医疗、果林) 、 “办五小” (小农场、小林场、小苗圃、小猪场、小试验田) 、 “学一技”活动,并将主要做法归纳为“理论学习在课堂,实践指导到站上,课外实践到小场,假期回家做文章” 。

4、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学校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机构定章程。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乡党委、团委成员参加的 9 人“学一技”领导组,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校内活动由学校组织,校外活动由乡团委成员联系,乡党委成员负责解决关键性问题。学校各小场都由一名青年教师负责,把学生按专业分成若干小组,定期进行活动。二是因人制宜定专业。按照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学校、各生产大队实际需要,由学生选报专业,宜农的就进小农场,本队缺医的就学医。如个人志愿和实际需要相冲突,则由学校统一调配。要求每人每年学一技,二年头上换专业。三是对口建立辅导站。学生除平时在校办“五小”场开展科研活动外,学校还分别在乡农科所、农机站、林

5、场和医院设立了四个校外辅导站,聘请了四位具有专业特长的校外辅导员,采取集中辅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学生缺啥就给补啥,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四是结合实际定内容。每次活动都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做到统一学理论,分组进行实践,结合生产搞科研。如农技专业主要学会育种、选种、作物栽培、玉米杂交、小麦提纯复壮、化肥农药使用、土壤化验分析、植物保护等;农机专业主要学会拖拉机驾驶、柴油机修理以及其他农用机械的操作和保养等这样常年活动,积少成多,不断提高,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一专多能”的本领。五是统筹兼顾搞活动。学校坚持把实践课时间统一列入课程表,季节性劳动按专业集中传授,实践活动一般是一周一次、每

6、次两小时,学理论和搞实践间周穿插进行。专业课也和其他文化课一样进行定期考核,期中考理论、期末考实践,并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每逢假期,就开展“我为家乡做贡献”活动,除按专业在四个辅导站上留一部分学生实习外,其余学生一律分到有关大队和单位发挥作用,学农机的就跟着拖拉机跑车,学医的就到大队保健站实践,学农技的就在专业科技人员带领下进行土壤普查,学林业的就到果园搞嫁接或修剪树木。点上和面上定期轮换,灵活掌握,条理有序。在开展实践活动时,他们基本上做到了组织社会化、形式多样化、活动制度化、内容专业化,使学生在学校就树立了爱农思想,具有了学农兴趣,掌握了务农本领,做好了就业准备。自 1987 年始,李

7、寨中学的”实践教育活动”进入了由单项式到系列式发展的阶段,专业课增设到 10 门,组成 12 个活动小组,建立校内外辅导网,使“实践教育活动”走向社会,向更深层次发展。当年的李寨乡有十几个生产大队,只有两个开拖拉机的“熟手” ,缺乏农机人才,使全乡经济发展“少了两条腿” 。1984 年,李寨中学 17 名在驾驶班学习的学生考取了拖拉机驾驶执照,这批农机人才立即投入到了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中。同时,学校农科小组在乡农科站和学校农科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将本地小麦品种“农营一号”和“5819”提纯复壮,选育成适合当地种植的“李中一号”和“李中二号” ,并在全乡大面积推广,使李寨乡小麦产量稳居全县第一。一时

8、间,群众养成了种田养殖“有事找学校”的习惯,并编了一段顺口溜夸奖学校:“教技术,指门路,是咱劳动致富问事处。 ”“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热情,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1882 年后,李寨中学毕业生中考总分、及格率连续五年位列全县之首。1985 年中考,中专、中幼师、重点高中的录取数占该校考生的80%以上,1986 年达到 96.5%。这样的成绩,彻底消除了部分群众认为学校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是“不务正业”的看法。在李克强同志将李寨中学开展的活动命名为“实践教育活动” ,并要求在全国农村中学推广后, 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 半月谈 山西日报 山西教育等报刊陆续推介了李寨中

9、学的办学经验。通过李寨中学的样板带动, “实践教育活动”在全国各地中小学相继开展起来。时代在改革中发展,学校在变革中前进时光进入到 1990 年代,李寨乡政府根据当地生产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人才需求与培养的长远规划。按照这一规划,1990 年代初全乡需要各种技术人才 1800 人,到 20 世纪末需要 5900 人。这么大的人才缺额哪里去找?就地取材,自己培养是唯一出路。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李寨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们认识到,只有进行“三教统筹” “农科教三结合” ,才能满足本地农村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同时,学校才能避免出现送走几个“举人”却扔下一大堆“无用人”的局面。这时,李寨中学的“实践教育活动”也全

10、面进入成熟阶段,他们把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定位为:“三教统筹三面向,三个结合织成网,全乡形成一盘棋,科教兴农做文章。 ”与此同时,学校的“实践教育活动”也被纳入当地“教育奠基、科技立县”的总体发展战略中,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和中国 21 世纪议程实施的重点和亮点。学校在开展“三教统筹”活动时,关注点是当地农村小康建设,并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起来,做到文化课与职业技术教育两不误,在为上一级学校输送“飞鸽牌”人才的同时,着力培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永久牌”人才。为此,学校在做好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开设了农机、农技、医疗、果林、根雕、民乐、畜牧、兽医、缝纫、

11、生物标本、理发等十几门职业技术课,组织了 10 多个实践活动小组,开辟了张谷坨林场、望头农场、百头猪场、面粉加工场、食用菌场、科技园、澡堂等 7 个实践活动基地,甚至为了服务全乡水电站建设还开设了水电课。在成人教育方面,学校利用双休日时间,集中全乡会计、林果、养殖专业户,举办了数十期培训班。怎样实现“农科教三结合”?智慧的李寨中学人主要采取了“上挂” “横联” “下辐射”的方法。 “上挂”是与大专院校和市、县的科委、科协及农、林、牧等部门挂钩。 “横联”是聘请乡农科站、农机站、林果站、畜牧站、医院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教师定期到校上课辅导。 “下辐射”就是将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向专业户、示范

12、户、往届毕业生传播推广。为了进一步搞好“农科教三结合”工作,更好地推进“科教兴乡”活动的开展,学校同省、市、县的有关科研单位和多所大专院校建立了固定联系,在全乡建立了 10 个青年专业技术培训辐射推广点,编印了每月一期的科技信息报 ,还承担了原省教科所“九五”规划课题“在文化课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之研究”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研究” ,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并针对当地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组织学生进行了 30 多个课题研究,先后有 34 篇论文分别获省级竞赛评比一、二、三等奖, “东亚全蝎”标本获国家二等奖,学校食用菌场研制的“晋李高温菌种”和“麦秸豆秸室

13、外栽培蘑菇技术”成为省、市、县科技推广项目。在这一时期,学校不仅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培养,还面向社会办学,坚持实施“枫叶行动” ,扶持毕业回村的学生依靠科技致富。王培龙是李寨中学 80届毕业生,在校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农科技活动小组,毕业后立志在科技兴农上做一番事业,但由于缺乏技术、设备、资金、人才等,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他精心种植的小麦亩产仅比别人高出 36 公斤左右。1996 年,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与王培龙取得联系,在技术、设备等方面大力支持,帮助他与县农科站、种子站建立联系,为其订阅各种报刊、介绍先进经验,并开放生物、化学实验室供其研究实验,还聘请他为校农科小组的校外辅导员。在学校的支持

14、下,王培龙和几届农科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完成了对全乡土壤性质的检测,进行了全乡范围内的物候观测记录,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多次种子培育和选种、引种实验,终于找到了适合在全乡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益麦一号”( 8126)。经试种,可使亩产提高近 100 公斤。为使新品种早日推广,学校又帮助他向团中央申报了 1 万元的“枫叶创造基金” ,并提供 20 亩校田供其种植试验,促使王培龙为全乡提供优良麦种、为全乡经济振兴作出贡献的理想得以实现。1995 年 10 月,学校开展了“绿色证书与实践教育相衔接”实验活动,时任团中央学校部部长的戴克维同志亲临李寨中学,为首批 128 名绿色证书获得者颁发了证书。1

15、996 年教师节,李寨中学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树立为全省四面素质教育红旗之一。1998 年 9 月 6 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春华同志在李寨中学视察座谈时指出:“李寨中学坚持进行实践教育活动 ,取得了成功经验和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中间,学校和各级党、政、团的组织都付出了心血。李寨中学的经验,对全国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据现任校长冯刘庆介绍,30 年来,李寨中学先后换了五任校长,但“换校长不换思路,换校长不换做法” ,五任校长皆能自觉地担当起“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责任,保障学校始终坚持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路子,使“实践教育活动

16、”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进入 21 世纪,在城镇化的社会背景下,农村人口的比重和数量不断下降,再加之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使李寨中学面临生源流失、学生入学人数下降、教学质量滑坡、实践教育褪色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广大群众除盼望子女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外,就是盼望子女学有一技之长,迅速致富。在新世纪,已逐渐实现小康的人们对技能方面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态势,农村新生劳动力迫切地在各个方面追求现代化。以往学校开设的农机、农科等活动因落后于形势发展,不受学生欢迎而逐步停办。如何因地制宜挖掘教育资源?靠什么样课程资源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靠着多年养成的不断创新和勇争一流的精神,确立了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实践教育入课程, 五爱教育进课堂,一园六室为载体, 四个结合育新人” 。为此,学校将“实践教育活动”纳入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将原有的活动课程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之中,全面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从“五爱教育” (爱农村、爱劳动、爱家乡、爱乡土文化、爱中华文明)思想教育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