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隐含作者破解文本编码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044502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现隐含作者破解文本编码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发现隐含作者破解文本编码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发现隐含作者破解文本编码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发现隐含作者破解文本编码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发现隐含作者破解文本编码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现隐含作者破解文本编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隐含作者破解文本编码(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现隐含作者,破解文本编码-中学语文论文发现隐含作者,破解文本编码 熊芳芳一、理解“隐含作者”的概念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是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摘录重要句子如下:的确,对有的小说家来说,他们写作时似乎在发现或创造他们自己。正如杰萨明韦斯特所言,有时“只有通过写作,小说家才能发现不是他的故事而是故事的作者,或可以说是这一叙事作品的正式作者。 ”无论我们是将这位隐含作者称为“正式作者” ,还是采用凯瑟琳蒂洛森(Kathleen Tillotson)新近复活的术语,即作者的“第二自我”正如某人的私人信件会隐含该人的不同形象(这取决于跟通信对象的不同关系和每封信的不同目的) ,作

2、者会根据具体作品的特定需要而以不同的面目出现。“隐含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我们会读到的东西;我们把他作为那个真人理想化的、文学的、创造出来的形象推导出来;他是自己选择的总和。这些表述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呢?首先,进入写作状态的作者,跟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的作者本人不完全等同。创作出文学作品的那个“正式作者”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个真实作者在写作状态下创造出来的“第二自我” 。这个“正式作者”或曰“第二自我” ,就是韦恩布思所说的隐含作者。其次,隐含作者决定了作品要传递何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审美趣味等。他是对这一切作出选择的人,他也是自己选择的总和。也就是说,隐含作者也并不等同于作品中第一人称的故事讲述者,因

3、为第一人称的故事讲述者也是隐含作者选择的结果和创造的产品。最后,透过作品的文字,读者能够从文本中将这个隐含作者的形象推导出来。而这个形象,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个真实作者在创作状态下“理想化” 、 “文学化” 、“艺术化”了的第二自我。这三个方面的阐释,足以帮助我们理解隐含作者和真实作者的关系: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在创作时表现出来的不完全等同自身的“第二自我” 。 隐含作者的艺术人格总是真实作者的现实人格的投影,是现实人格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某些侧面或互补性的体现,是对现实人格的审美化与理想化的建构。隐含作者的艺术人格,是指呈现在作品中的那个创作者的性格、心理、气质、能力与行为方式等特征的总和。隐含作者的

4、艺术人格决定了作品要传递什么或者能传递什么,而透过作品所传递的一切,读者能够从文本中将这个隐含作者的艺术人格推导出来。艺术是一种“逼真的幻觉”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类似处于一种幻境中,处于这种幻境中的写作者,固然会带着一些日常生活中那个真实作者的某些人格特质和生命投影,但二者显然无法等同。在西方文学中, “人文不符”的现象几乎是一种常态,后面我们会谈到相关实例。二、分辨“隐含作者”的类型布斯的“隐含作者”这一概念对于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来说,有很重要的实用意义。1.避免脱离文本,单单根据真实作者的生平和其他史料来解读作品,造成对作品的误读。尤其是小说类文本、诗歌类文本、幻想类文本(譬如童话、神话

5、、寓言、绘本等) ,隐含作者和真实作者往往相距甚远。2.避免迷信“文如其人” ,因而导致忽略单个作品的特定立场与真实作者的通常立场之间的差异。 “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有利于引导读者关注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不同立场。3.了解了隐含作者,就能够理解当读者与作品发生共鸣时,隐含作者也就包含了读者。在同一片文化土壤中,在同样的人性基础上,在类似的心路历程或生活阅历下,有共同心理图式的读者也是隐含作者的一分子。隐含作者为了赢得读者共鸣,有时候会“邀请”读者介入创作,以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期待去设计人物形象和情节走向。4.寻找隐含作者,破解其编码,才可能准确发现作品的价值选择,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

6、。隐含作者通过叙事来对文本进行编码,而读者要对文本进行解码,就需要分析叙事中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 ,在冲突中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在表达心灵需要。那么如何寻找和发现作品中的隐含作者呢?隐含作者常见的类型有如下四种:1.基本等同于真实作者或跟作者有极相似的人格追求。譬如 2001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在他初试啼声的成名作米格尔街中,隐含作者就几乎等同于真实作者本身。 米格尔街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共 17 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一个米格尔大街的居民为主角(包括“我” ) ,讲述的是底层人物在毫无希望中放纵挣扎的故事。作者为被社会扔弃的人立传,他残酷而不乏温情地刻画着这条街道的那

7、些曾经活过、活得并不好,却终归是拼尽全力去活的人类。他们是疏离于社会,一生都在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个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他们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支撑他们活下去的,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和原始粗糙的温情。在小说中, “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隐含作者,同时,也基本等同于真实作者本身。奈保尔在作家看人中写道:“直到大约六七岁前,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外婆家,在特立尼达的一个乡间小镇上。后来我们搬到了首都西班牙港,还是住在我外婆家,在伍德布鲁克区。我立刻爱上了我所看到的伍德布鲁克的街头生活和市里的生活秩序:我很熟悉那些人,虽然我从来没跟他们说过话,他们也从来没跟我说过话。我

8、逐渐了解了他们的穿着、风格和说话声音。十六年后在伦敦,有段时间我情绪低落,开始觉得我永远也无法走上作家之路。我想到了那条街和街上的人,他们让我写出了我的第一本书。 ”这就是米格尔街。他说他写的是那条街的“平面”景象:“在我所写的内容中,我跟那条街凑得很近,跟我小时候一样,摒除了外界。 ”这部小说的纪实性和自传色彩十分明显。米格尔大街就是他童年时期迁居西班牙港暂住的那条街道,其中的双重叙述者就是童年的奈保尔和成年的作家奈保尔本人,街头的人物大都是实有其人,作者甚至基本上没有改变他们的名字。最终,奈保尔也告别了特立尼达,像米格尔街中的“我”告别了永远只能在无望中挣扎的米格尔街一样:“我离开他们,步

9、履轻快地朝飞机走去,没有回头看,只盯着眼前我自己的影子,它就像一个小精灵在机场跑道上跳跃着。”2.迥异于真实作者或代表着真实作者无法实现的意愿。有时候,作品中的隐含作者看起来迥异于真实作者本身,譬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 。有时候,隐含作者代表着作者无法实现的意愿,譬如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 。 在小王子中,小王子离开曾经悉心守护的玫瑰,是因为玫瑰的虚荣、矫揉造作以及她对小王子的百般考验和折磨。小王子离开玫瑰之后,玫瑰在绝望的等待中枯萎。小王子后来在回忆中反思:“人无论如何不应该去听花的话。人只应该观赏它们,呼吸它们的芬芳。我的花使我的整个星球都有了清香。可是我不知道怎样从她的这些恩惠中享

10、受到快乐。事实是,我根本不知道怎样去理解所有的事情!我本来应该用行为去衡量别人,而不是用语言。我应该猜到,在她那些可怜的小花招后面藏着多少情意。花们真是太矛盾了!而我年纪太小,不知道怎样去爱她”后来,小王子遇到狐狸,他们彼此驯养,彼此相爱,他们用心经营约会的仪式感,心灵慢慢靠近,最后,狐狸却冒着流泪的风险劝小王子回到玫瑰身边:“是你为你的玫瑰花所花费的时间,使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你要永远对你所驯服的东西负责。你对你的玫瑰花负有责任”于是小王子选择了让蛇咬死自己,放弃沉重的躯壳,以最快的方式让灵魂回到玫瑰身边:“你明白路太远了,我无法带上这具身体,它太沉重。其实,它就像一具被遗弃的躯壳。对于

11、旧的躯壳,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你知道我的花我对她负有责任。她是那么柔弱!她是那么天真!她有四根刺,四根毫无用处的刺,用来保护自己,同整个世界抗争”故事里的小王子,温柔得让人流泪,纯净得让人心疼。 小王子的隐含作者,向我们传递了世间最纯美的爱情,小王子、玫瑰和狐狸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三角恋的隐喻。然而在这个三角恋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甘于牺牲的无私与超越凡俗的豁达。因为爱,狐狸愿意放手让小王子回到玫瑰身边;因为爱,小王子愿意牺牲生命让灵魂迅速与玫瑰重聚。他们都了悟了爱的真谛:“只有用心去观察,才能看得真切;最根本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然而真实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妻子龚苏萝德圣-埃克絮佩里

12、在她的回忆录玫瑰的回忆一书中记录了他们的爱情和婚姻:1927 年,这个美丽的萨尔瓦多女子,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她第一任丈夫的葬礼时,认识了圣-埃克苏佩里。后者对她一见钟情,将她“绑架”上飞机,带她上天“看星星” ,在空中以坠机为要挟求爱成功她嫁了一个极度缺乏责任感和现实感的天才作家、花花公子、飞行冒险家、长不大的小男孩,他把她几乎逼成了危重病人。这个男人高兴时把她从万里之外召唤而来,见面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不高兴地喝道:“走开,这儿没有你的位置。 ”但无论他怎样伤害她,只要他的一句“我爱你” ,龚苏萝就又被他控制住了。 事实上,她对他的飞行事业是支持和鼓励的:“您的道路在星星上面。 ”然而他有“

13、唐璜式的多情” (阿兰维尔贡德雷序 ,以下均引自此) , “自从她嫁给圣-埃克苏佩里后,她所做的就是等待” 。而且,圣-埃克苏佩里追求自由到了自私的地步:“奇怪的存在方式逼他在感情上游离,让他只能在孤独的夜航中找到出路和自由那些和他一起住的人很难忍受他,因为他可以完全呆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然而,他又始终是个大男孩, “他独立的愿望自然会和他根深蒂固的依赖性相矛盾” 。于是,他的冷酷和温柔交替而来,甚至白天与夜晚都是两种不同的面孔。最后,他说自己可能什么也不能再给她了,但却还要求她继续给予他 现实中的两人分分合合,挣扎纠缠。这份回忆录, “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离开、逃跑、失而复得、去而复返、寻

14、找自我又找寻不到的男人的故事。问题的中心:爱,尤其是被爱” 。最终,它“见证了太完美的神话可能埋葬的爱情” 。 这就是真实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跟作品中的隐含作者有太大差异,或者毋宁说,作品中的隐含作者根本就是代表着真实作者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意愿,弥补了那个真实的自己对爱人无法兑现的诺言。3.跟真实作者相互交织难辨虚实。这一类型,博尔赫斯是最典型的代表。在短篇小说另一个中,博尔赫斯想象了 70 岁的“我”与 19 岁的自己在美国坎布利奇城查尔斯河畔长椅上相遇的场景。 “我”与另一个博尔赫斯谈论文学、童年、父母及世界局势,也陷入了关于身份的迷惑“如果今天上午以及这次相遇都是梦境的话,我们两个人都会

15、认为做梦的是自己” 。在博尔赫斯与我中,他说:“我不知道我们两人之间是谁写下了这段文字” 。1980 年 3 月,在印第安纳大学诗歌朗诵会上,博尔赫斯曾说, “博尔赫斯”所有的观点都是卑鄙的。 “博尔赫斯”代表着他所嫌恶的一切虚假的东西。 “博尔赫斯”意味着声誉,意味着被拍照,被采访,意味着政治、观点。 “博尔赫斯”还意味着失败与成功这两个无足轻重和骗人的东西。而他则意味着非公开的个人,意味着真实。 “真实的东西是感受、梦、写作”至于出版,那是“博尔赫斯”的事。和帕慕克一样,博尔赫斯也说过:“我认为一个作家就是一个不断做梦的人。”他将做梦与构思等同起来:“我整天构思诗歌和故事,到了夜里我就做梦

16、,这与构思是一回事。 ”他认为“艺术应当像一面镜子/显示出我们自己的脸相” (博尔赫斯诗艺 ) ,然而,他又害怕镜子、讨厌镜子:做梦是奇怪的,照镜子同样奇怪; 那里面,普通的陈旧的日常生活节目, 会包含着反影所精心制造的 一个虚幻而深刻的世界。 上帝创造了夜间的时光, 用梦,用镜子,把它武装,为了 让人心里明白,他自己不过是个反影, 是个虚无。因此,才那么使人害怕。(博尔赫斯镜子 )他认为文学应当像一面镜子,能够“表达”真实的自己, “显示出我们自己的脸相” ,却又惧怕那个镜中的自己。他认为“作家就是一个不断做梦的人” ,却又对梦的“奇怪”和“虚无”表示反感。所以他一直在表达与逃避之间纠缠,所以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像一个迷宫。而在他的作品中,隐含作者博尔赫斯和真实作者博尔赫斯之间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他们始终是相互交织难辨虚实的。4.有共同心理图式的读者。布斯在提出“隐含作者”时同时提到了一个与之对应的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