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 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041933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 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 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 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 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 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 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 ppt课件(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孙远刚 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主任 辽宁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主任 大连市人民政府建设健康城市专家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 公安部民警(大连)心理行为训练基地专家顾问团 首席专家 辽宁省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 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 副秘书长 辽宁省心理学会 常务理事 中国心理学会 危机干预专家,第一章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2、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二、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所共有的心理过程,但是,当这些过程具有表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时却有比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的表现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一)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 (二)个性(人格)1、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 理 现 象,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任务二、人的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3、,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测验法 (四)调查法,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二、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一)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 (二)应用心理学分支发展迅速 (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上心理学日程 (四)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1.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2.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3.智力与脑的关系4.意识和无意识问题5.儿童认知发展6.学习过程7.人力资源开发8.认知工程心理学9.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细胞核,树突,细胞体,髓鞘,轴 突,轴突末梢

4、,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神经系统,一、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如图所示: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通常,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三种。,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1.脊髓及其功能脊髓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和传导神经冲动。 2.脑的结构及功能 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

5、脑和大脑六部分。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大脑,间脑,中脑,桥脑,延脑,小脑,脑干,大脑结构,3.大脑皮层 (1)躯体运动中枢,位于额叶中央前回。 (2)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的主要投射区,叫第一感觉中枢。 (3)视觉中枢,位于枕叶。 4 听觉中枢,位于颞叶。 5.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叶下回。 6.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叶的颞上回的后方。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枕叶的角回。 8.书写中枢紧靠中央前回,位于额中回。,(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第二节 反射和反射弧,一、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体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

6、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二、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反射弧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 特殊的传入通路是由特定的神经纤维,把感受器中特定的感受细胞与大脑皮层相对应中枢的特定神经细胞联系起来,使感受器与大脑皮层相应中枢形成了空间对应关系。 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传入神经有侧枝进入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把神经冲动传播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保证机体的清醒状态。,第三节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条

7、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二、工具性条件反射,(一)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二)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关系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有共同规律。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

8、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二者也有不同之处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3.反应方式不同。(三)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2.定比间隔强化;3.定时间隔强化;4.不定比间隔强化;5.不定时间隔强化。,三、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刺激物是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信号活动。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第二信号,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 (一)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二)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第四节

9、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一、中枢神经活动的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则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 (一)非条件性抑制 1.外抑制 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2.超限抑制 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二)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他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1.消退抑制 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2.分化抑制 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

10、似的刺激屋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成为分化抑制。,二、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一)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他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播,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他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二)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和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成为负诱导。相反

11、,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性诱导(发生在不同部位上)。如果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第一节 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动物心理的发生(一)反映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反映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随着物质本身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二、动物心理发展,(一)感觉阶段 处于感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无脊椎动物。这种类型的动物只能对单一性质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即只能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 (二)知觉阶段 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低等脊椎动物

12、。这类动物不仅能够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对刺激物的多个属性进行反映。 (三)思维萌芽阶段 处于思维萌芽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是高等脊椎动物。一般来说,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心理只是达到了知觉的高度复杂阶段。只有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第二节 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人类心理的发生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一)劳动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 1.劳动使人类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2.劳动使人类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可能。(二)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第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第二,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第三,语言使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二、人类心理的发展

13、,(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第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质的特征。第二,心理发展阶段,是从低到高,并按一定次序进行的。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第三,前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是后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基础。第四,心理发展过程中相邻的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划分,而有一定的交叉。第五,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通常,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学前期(3-6、7岁); 学龄初期(6、7-11、12岁); 少年期(11、12-14、15岁); 青年初期(14、15-17、18岁);

14、青年中期(17、18-25岁); 成人期(25-40岁); 中年期(40-60岁); 老年期(60岁以后)。,(二)心理发展的条件,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遗传素质只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因为,第一,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第二,教育可以使个体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可以通过教育,弥补个体某些遗传素质的不足。 3.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第三节 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一、概括性 二、目的性(预见性) 三、主

15、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就是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使客观事物服务于自己。 四、社会制约性人类的心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第四节 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理论华生认为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此即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 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第二,反对体罚儿童。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第四,对幼儿养护的要求。 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

16、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心理发展的具体年龄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 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 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 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 第五阶段: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重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第二阶段:成为自主者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 第三阶段:发展主动性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 第四阶段:变得勤奋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第五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承担社会义务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第七阶段:显示创造力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创造力对自我专注感。 第八阶段:达到完善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