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烧蚀复合材料精简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5028242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耐烧蚀复合材料精简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耐烧蚀复合材料精简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耐烧蚀复合材料精简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耐烧蚀复合材料精简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耐烧蚀复合材料精简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耐烧蚀复合材料精简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耐烧蚀复合材料精简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耐烧蚀复合材料,一、概述,烧蚀放热是利用表面烧蚀材料在烧蚀过程中的热解放热、热解气体的质量引射效应以及表面碳层的再辐射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带走大量的热量来保护构件。 烧蚀材料在高热流作用下,由于发生化学、物理状态和结构变化而吸收热量,材料在贫氧条件下热解生成的多孔碳质残留物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且在炽热状态时具有很高的表面红外辐射系数,可通过辐射作用将大部分热量辐射出去,从而延缓热能向内部传导,保护了构件在工作过程中不至受到热损伤。,二、耐烧蚀复合材料的分类,按烧蚀材料作用机理分类: 1. 熔化型烧蚀复合材料 主要是利用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吸热,进一步利用形成的熔融液态层来阻塞热流,其代表性材料为石

2、英和玻璃类材料。,2. 碳化型烧蚀复合材料 主要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温下碳化吸收热量,并进一步利用形成的碳化层辐射散热和阻塞热流,其代表性材料是以酚醛树脂为基体的防热材料。 3.升华型烧蚀复合材料 主要利用材料在高温下升华气化吸收热能,其代表性材料为石墨和碳/碳复合材料。石墨和碳/碳复合材料还是一种高辐射率材料,在升华前还有强烈的辐射散热作用。,按复合材料基体分类: 1. 树脂基烧蚀材料 主要有玻璃/酚醛、高硅氧/酚醛和碳/酚醛复合材料。其中玻璃/酚醛和高硅氧/酚醛属于碳化-熔化型烧蚀材料,碳/酚醛属于碳化-升华型烧蚀材料;,2. 碳基烧蚀复合材料 主要有碳/碳复合材料,属于升华型烧蚀材料; 3

3、. 陶瓷基烧蚀复合材料 主要有碳/石英烧蚀材料,属于熔化-升华型烧蚀复合材料。,三、树脂基耐烧蚀复合材料,酚醛树脂 酚醛树脂是使用历史最长、目前仍在大量使用的烧蚀基 体。酚醛树脂热解后成碳率高,为57%65%。树脂热降解后形成的碳是一种聚并苯结构的物质,它能把填料牢固地粘结在一起,抵抗热流的冲刷。因此高成碳率的酚醛树脂用于制造烧蚀材料,具有较好的耐冲刷性能。传统酚醛树脂存在脆性大、固化收缩率高、吸水性大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研究开发出钼改性酚醛、硼改性酚醛、苯基苯酚改性酚醛、酚三嗪改性酚醛等。,树脂基耐烧蚀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多为模压及布带缠绕,层压及花瓣铺展也有少量应用,近年来在RTM工艺

4、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模压工艺多用纤维模压与碎布模压。布带缠绕由于技术成熟、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廉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四、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上的应用,根据喷管在发动机工作期间的受热分析和所用材料的功能,喷管材料大致可分为四类: 1. 耐热及耐烧蚀冲刷衬里材料 国外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喉部以前和以后部位的耐热、耐烧蚀冲刷衬里一般选用石墨布/酚醛或碳布/酚醛复合材料,在喷管扩张段的后部,可以使用高硅氧布/酚醛、玻璃布/酚醛等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布带缠绕、铺层或模压成型。,2. 绝热层材料 绝热层是在喷管内外部之间起隔热作用,它可以作为耐热耐烧蚀冲刷衬里的背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直接作为耐热

5、耐烧蚀冲刷衬里。所用材料常为玻璃纤维、高硅氧或石棉增强的酚醛或环氧树脂,还可用耐热材料填充的橡胶。,3. 承力结构材料 喷管承力结构件使用金属或复合材料制造。常用的金属为高强度钢、铝合金和钛合金,复合材料为玻璃纤维或玻璃布/酚醛复合材料和高强度石墨纤维(或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4. 喉衬材料 主要有增强塑料、石墨、难熔金属、碳/碳复合材料。 (1)增强塑料 主要有石墨布/酚醛或碳布/酚醛,采用缠绕成型; (2)石墨 主要有多晶石墨和热解石墨。热解石墨是由气态碳沉积在集体上形成的,用多片热解石墨叠成喉衬,其轴向热膨胀较大,耐烧蚀性优于多晶石墨;,(3)难熔金属 主要有钼和钨及合金。采用锻造、旋压和粉末烧结方法成型。前者只适用于尺寸较小、推进剂能量较低的发动机喷管。后者可用于火焰温度达3600的喷管,在渗银或铜后,可使其热传导率提高。钨喉衬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几乎不烧蚀。,(4)碳/碳复合材料 基体材料为气相沉积碳或液体浸渍热解碳,增强材料为碳布、碳毡或碳纤维多维编织物,该材料具有多种优点:高温条件下强度高;耐含固体颗粒的气流冲刷;热膨胀系数小;热导率低等。碳/碳复合材料可用于喷管内型面的各个部位,且不需要支撑结构,因此可使喷管结构大大简化,实现质轻、高效率和高可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