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诊断学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028219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7.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电诊断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心电诊断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心电诊断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心电诊断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心电诊断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电诊断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电诊断学ppt课件(1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电图诊断,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 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杨文琦,第一部分 临床心电图的基本知识,Electrocardiogram,心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是心血管最基本的检测手段之一,最有利于以下2种情况的诊断 1)是分析心律失常的基本工具 2)也是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有用工具 对左、右房室肥大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优点是简单易行。,心电图发展史回顾,1842年法国生理学家Mattencci观察到鸽子心脏产生电流,这是心脏电活动的最早发现。 1856年Kolliker和Muller对蛙心的研究证实了心脏电活动与心脏收缩有关(兴奋-收缩偶联)。 1887年Waller首次从人体表描记出

2、人心电活动图形。,1895年荷兰生理学家、医学家Einthoven命名了心电周期中的P、Q、R、S、T各个波群。 1905-1906年,Einthoven设计出双极肢体导联、。 1932年,Wilson创设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F、aVL。 1934年,Wilson建立胸前单极导联V1V6。,心电图发展史回顾,Willem Einthoven 1860-1927,Franklin Norman Wilson 1890-1953,1945年,Lengere等首次记录心内心电图。 1956年,Holter发明24小时动态心电图。 1960年,Giraud等首先记录希氏束电图。 60年代,V3

3、R5R、V79。 1971年,Wellens开始心内程序刺激(电生理时代开始)。 1973年,Strauss记录心内晚电位。,心电图发展史回顾,1973年,Cranefield提出触发激动的概念。 1978年,Cramer记录出窦房结电图。 1981年,Simson记录体表晚电位。 80年代初,同步3导、6导心电图。 80年代中,同步12导联心电图。,心电图发展史回顾,黄宛教授,心脏由无数心肌细胞组成,心脏在机械收缩之前心肌细胞先发生电活动;电荷的移动产生微小的生物电流亦即心电;心电通过心脏及其周围的组织可传导至体表;利用心电图机和导联线、电极将体表的心电进行记录并描绘成一定的曲线就是心电图。

4、,心电图的概念,心电形成的概念,1 静息电位:静止状态下心肌细胞内、外的电位差。2 动作电位:心肌细胞活动产生的电位改变(钠离子内流)。3 除极:极化状态的破坏,为动作电位的零位相。4 复极:是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为动作电位的1-4相。,单个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以及所产生的电偶变化,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偶,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性,故电偶就是向量。单个的心肌细胞激动时会产生一个电偶向量。全部心肌细胞激动产生的心电向量总和,则称综合心电向量。,心电向量,心电向量,单个心肌细胞检测电极方位与除极、复极波形方向的关系,图中箭头示除极与复极的方向,检测电极方位与心肌除极波形方向的关

5、系,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的除极波常与复极波方向一致,与单个细胞不同,心室除极心内膜到心外膜,而复极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体表心电图波形振幅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心肌质量、除极向量大小、界面组织特征和 厚度、电极和心肌的距离 2)心电图的偏移方向依赖电信号是朝向或离开检测电极,心脏电活动传导心脏表面的电流非常微弱,需要在体表安装至少2个电极板,并连接心电图机加以放大记录出心电图这种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级相连,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为心电图导联(Lead)。,心电图导联系统,Einthoven创设的国际通用导联体系 包括1 肢体导

6、联 标准肢体导联 (双极) I II III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 aVL aVF2 胸导联胸壁导联 V1-6,心电图导联系统,肢体导联的电极主要放置于右臂(R)、左臂(L)、左腿(F),连接此三点即成为所谓Einthoven三角。在每一个标准导联正负极之间均可画出一假象的直线,称为导联轴。导联线相对应的颜色为从右手开始顺时针连接:红(右手)、黄(左手)、绿(左脚)、黑(右脚)。,肢体导联,标准双极导联的电极位置及正负极连接方式,I导联:左臂(正极) 右臂(负极) II导联:左腿(正极) 右臂(负极) III导联:左腿(正极) 左臂(负极),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电极位置及电极连接方式,图中实

7、线表示aVR、aVL 、aVF导联检测电极与正极连接, 虚线表示其余二肢体电极同时与负极连接构成中心电端,胸导联电极具体安放的位置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红)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黄)V3介于V2和V4之间; (绿)V4锁骨中线第5肋间; (棕)V5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黑)V6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紫),胸壁导联,左足,右手,左手,中心电端,胸壁导联,V7、V8、V9用于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 V7:位于左腋后线,与V4同一水平; V8:位于左肩胛线,与V4同一水平; V9:位于左脊柱旁线,与V4同一水平;V3R、V4R、V5R用于右室梗死、右室肥厚及右束支阻滞的诊断。 V3R、V4

8、R、V5R:电极放置右胸部与V3-6对称处。,附加导联,导联定位组,1 左室侧壁组:I、aVL、V62 左室前壁组:V4、V53 左室下壁组:II、III、aVF4 左室后壁组:V7、V8、V95 右室导联组:V1、V2、aVR、V3R、V4R、V5R6 左右室过渡区:V3、(或V4)7 前间隔导联组:V13,额面六轴系统Einthoven三角,肢体导联额面六轴系统,心肌动作电位与心电图,心脏除极、复极与心电图各波段的关系示意图,P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 P-R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QRS 波群: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9、。 ST-T:除极完毕后,心室的缓慢和快速复极过程分别形成了ST段和T波。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心电图各波段名称,QRS波群命名示意图,心电轴一般指的平均QRS电轴(Mean QRS Axis),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QRS向量),代表了心室除极过程这一总的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心脏电轴,正常心电轴:0-90度,见于正常人心电轴左偏:90度,见于心脏垂位、右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等,心脏电轴,平均心电轴估测方法示意图,图中箭头示QRS主波方向,心电图测量,正常心电轴及其偏移,正常人胸导联R波和S波振幅变化规律示意图,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

10、,本节主要内容:,一 心电图图形描绘和检测(一)各波段时程与心率的检测(二)各波段振幅的检测(三)平均心电轴的检测(四)心电图图形循长轴转位 二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心电图时程测量注意,心电图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横坐标为时间,通常采用25mm/s纸速记录 时间:横坐标,1小格=1mm=0.04秒 测量应从波形起点内缘到终点内缘,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各波段振幅的检测 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纵坐标为电压。通常情况下,电压为每毫米0.1mV 向上的波的电压从基线的上缘至顶点;向下的波从基线的下缘到底端测量。 基线为T-P段,心率的检测,常用两种方法: 测量15厘米(

11、6s)长心电图内P波或QRS波群出现的数目:该数目乘以10 测量P-P或R-R间期:测量5个或5个以上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值,60除以该周期即为每分钟的心率。,平均心电轴的检测,概念: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综合 测定方法: 目测法 作图法,心脏循长轴转位,自心尖朝心底部方向观察 顺钟向转位: V3、V4波形出现在V5、V6导联 逆钟向转位: V3、V4波形出现在V1、V2导联,心脏循长轴转位,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 与正常值,P波,时限:0.11秒 振幅:0.25mV(肢导联)0.2mV(胸导联) 方向:窦性心律、avF, V4-V6导联 直立 avR导联 倒置其它导联直立、倒置、

12、或双相,P-R间期,PR正常值0.120.20秒 代表了房室传导时间 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 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QRS波群1,时限: 0.06 0.10秒,0.11秒 波形:根据主波方向和有无Q(q)波 I、II、V4 V6导联主波:向上 avR、V1导联主波:向下 V1、V2导联不应有Q(q)波,(可呈QS) avR、avL导联可有Q波或q波 、avF、V4V6导联 不应有Q波(可有q波) V1至V6 R波逐渐变大,S波逐渐变小,R/S由小变大 Q波小于 0.04秒,振幅1/4同导联R波,QRS波群2,电压: 至少一个肢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5mV 至少一个胸

13、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8mV Rv52.5mv,RavL1.2mV,RavF2.0mV RI1.5mV,Rv5+Sv13.5(女)Rv5+Sv1 4.0mV(男) Rv11.0mV,Rv1+Sv51.2mV RavR0.5mV Q波 R波(同导联),QRS波群3,R峰时间(室壁激动时间): 概念: QRS起点到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 时限:0.04s(在V1、V2) 0.05s(在V5、V6),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 大多数在等电位线上,ST段,ST段一般位于等电线上,无明显偏移 偏移正常范围: 所有导联ST段下移0.05mV 所有肢导联及

14、V4-V6导联ST抬高0.1mV V1-V2导联ST段抬高0.3mV V3导联ST段抬高0.5mV,T波,形态:两支不对称,上升支平缓,下降支陡 方向:I、II、V3-V6导联直立,avR倒置其余可直立、平坦、倒置、双相 振幅:QRS波群直立的导联,T波电压应超过 同一导联R波的十分之一,QT间期,正常范围:约0.32-0.44秒 校正Q-T间期(QTc) QT RR1/2 临床意义:代表心室除极、复极的时间总和,U波,心室除极后电位,心室后继电位,机理不清 异常U波为心室复极异常 正常人可无U波 如有应较低小,一般 V3V4导联较明显 电压、时间应显著小于T波 U波必须直立 明显增高,见于血

15、钾过低,*正常窦性心律示例*,小儿心电图的特点,心率较快:在10岁以后,成人心率 P波时限较短(儿童0.09s) QRS呈右室优势 T波变异较大,老年人心电图的特点,异常心电图较多 常见的异常心电图 心律失常 ST-T改变 心室肥大,一、心房肥大( Atrial Hypertrophy )(一)右房肥大(二)左房肥大(三)双房肥大二、心室肥大(Ventricular Hypertrophy )(一)左室肥大(二)右室肥大(三)双室肥大,第三节 心房与心室肥大,心房肥大示意图,(一)右心房肥大,心电图表现为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P波的宽度并不增加,在II、III、aVF导联表现最突出

16、,称为“肺型P波”,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右心房肥大,(二)左心房肥大,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0.11s,常呈双峰型,双峰间期0.04s,以在V1导联上最为显著,典型者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尖瓣型P波”。,P波幅度改变在I、II、aVL导联明显。V1的P波终末部的负向波变深,Ptf超过-0.04mm.s。,左心房肥大,(三)双房肥大,兼有左心房及右心房双房肥大的特点 P波振幅0.25mV,增宽0.12秒,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A. Increased voltage SV1 + R V5 3.5mV (female), 4.0mV (male);Rv5 or Rv6 2.5 mV; RI 1.5mV; RaVL 1.2mV; RaVF 2.0 mV; RI + SIII 2.5 mV; B. Left axis deviation C. ST depression and T inversion in V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