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收入机制下的教育市场动态均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016836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对收入机制下的教育市场动态均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相对收入机制下的教育市场动态均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相对收入机制下的教育市场动态均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相对收入机制下的教育市场动态均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相对收入机制下的教育市场动态均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相对收入机制下的教育市场动态均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对收入机制下的教育市场动态均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相对收入机制下的教育市场动态均衡郑瑜 洪宇(东北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摘要:研究了完全市场化假设下教育市场实现均衡的相对收入机制。导入时间偏好率、相对预期收入系 数和收入水平等变量建立教育收费水平和受教育人数的动态均衡模型。分析方法上借助四象限图像法, 讨论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对预期收入机制教育市场动态均衡的实现过程和均衡的条件。 关键词:教育市场;学费;相对收入机制;均衡一导论一导论Lucas(1988)将经济增长归因为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经济系统中,人力资本作为 知识与技术的主要载体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在总量层次上产生规模递增收益从而推动经 济增长。学校教育对于形成

2、和积累人力资本、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李 春玲,2003),而教育的本质是潜在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李建民、王金 营,1999) 。 1教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 教育在具有公益性的同时也是一种从事生产活动的特殊产业、属于准公共产品(靳 希斌,1997;张铁明,1998,2000)。教育活动过程中,学校可以被视为教育产品的提 供者、而学生和家长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这意味着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产业性 (Friedman,1966;1997) 。尤其针对非义务教育而言,这一观点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认 同(翟广顺,1999;唐朝纪,1999;李跃龙,2000;许跃辉,2002)

3、。 尽管我国1992年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地将教育作为“对国民经 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然而关于教育是否应当产业化、非义务 教育是否能够以营利为目的则存在争论(曹霞,2000;曹淑江、范开秀,2001;李晓鹏,2004)。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教育事业与教育产业之间的定位选择矛 盾,只有运用适当的整合措施充分发挥和协调这两种共生的属性,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 和社会进步(彭迪云,2002) 。 2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 就高等教育而言,传统的管理制度具有国家集中计划、资源集中配置和政府集中管 理的特征,其投入受政府财政预算约束。该模式下高等学校运行效率低下

4、、脱离市场和 产权不明晰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史秋衡,2002) 。与之相关,制约现阶段中 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是教育投资预算约束引致的高等教育的供给小于社会对高等 教育的旺盛需求(潘力、宋伟,2002;王冲、叶子荣,2003) 。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又是高等教育大 众化的必由之路(潘懋元,1999) 。在全球性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与政府财政依赖 依赖型的高等教育体制相对应的是由民间创办、民间投资、民间管理的民办高等教育在2中国的兴起(潘懋元、邬大光,2001;杨德广、张兴,2001;叶军,2003) 。1997年社 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可

5、以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 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 有效拓宽教育融资渠道。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学费水平 高等教育在中国的目前阶段仍是非义务性质的学历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 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各高校普遍采取了收费政策。根据成本分担的受益原则, 作为受益者的教育接受者应承担一定的成本(Jonestone,2003),作为对教育服务成本 与支出的补偿。尽管教育法 、1999年高等教育法和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规定 教育机构和高等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本质为营利性的高等教育 机构客观存在

6、(王名、郑林媛,2002) 。 本研究无意就教育产业化和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的合理性展开过多讨论,而是将教 育产业化作为前提假设,试图采用动态均衡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费用水平与高等教育大 众化之间的关系。为简化分析,教育费用被定义为学费(Jonestone,1986) 。 由于教育服务自身存在着供求的特性,学费可视为一种对教育价格的反应,它应具 有调节教育供求的功能(刘奕 张帆.2004) 。较为简单的分析方法是在教育市场完全市场 化假定下,将教育收费水平理解为价格、受教育机会理解为数量、学校和受教育者分别 为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根据供求定律,在某一教育收费水平下,当学校提供的 受教育机会供

7、给量等于受教育者对教育机会的需求量时,教育市场达到均衡(段宝霞, 2004;赵亚贞,2004;寇淑芳,2004) 。显然,学费水平过高有可能对教育机会均等产生 负面影响(徐国兴,2004;杨瑞永、刘洪翔,2004) 。 上述静态均衡分析方法显然将接受教育视为一种消费,强调的是学费作为商品或服 务的价格具有自发调节教育供给与需求的作用。然而由于其过于简单,也就难以对教育 产业和教育市场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更深层次的政策涵义。 教育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如果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出发,可以将教育视为 一种投资。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未来的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及竞争能力将得到改 善和提高,从

8、而包括其预期货币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个人经济价值 (Becker,1964、1976;赵增耀、1994)以及非货币收入,如福利状况、工作条件、生 活质量以及社会地位或声誉、职业流动性、精神生活等方面(曲恒昌,曾晓东.2000)将 相应增加。二基本假设二基本假设为便于研究,本研究进行以下基本假设。 H1: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为理性经济人,其时间偏好率不变且服从正态分布。决策者 用自身的时间偏好率对预期收入进行贴现。 H2:所有理性经济人在期初都已经积累了一定人力资本,并具有同样的能力和机会 接受教育或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H3:一旦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周期内的预期名义收入将按相同的固定比率增长, 该固定

9、增长比率等于经济增长率。3H4:所有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决策者初始名义收入相同; H5:所有受教育者在完成教育后再进入劳动力市场不存在任何障碍,且初始名义收 入相同。该初始收入较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始收入为高; H6:所有决策者的生命周期相同,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相比,受教育者的工作年 限较短,其差额恰为教育周期年限。 H7:决策者只能在接受教育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之间任意选择,但二者具有排他 性,即教育周期内没有收入来源。 H8:教育投资成本只由两部分构成:学费以及机会成本、即教育周期内由于放弃直 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所损失的预期收入。三、模型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三、模型的理论基础与方法1、教育者

10、人数与时间偏好率 设N(0,)为受教育者人数;(0,)为时间偏好率。令受教育者按其时间偏 好率由低至高排列。根据假设(1),对应任一时间偏好率水平,总会有一定数量的决 策者选择接受教育后再进入劳动力市场,(1)(NN因而经济系统内的受教育者总人数为(2)dNN 0)(受教育者人数是时间偏好率的函数,从而学费水平与受教育者人数之间的关系转换 为学费水平与时间偏好率之间的关系。较高的时间偏好率说明短期利益更为重要,接受 教育、进行长期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机就越低(张凤林,2000),受教育人数也就相应越 少。 2、四象限图像法 本研究借助四象限图像法分析。 如图1所示,横轴和纵轴将坐标空间分为四个象限

11、,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 、,从原点向横纵轴上取值均为正。 分别定义各象限坐标轴表示的变量: 第象限纵轴为时间偏好率、横轴为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预期收入现值Y0; 第象限的横轴仍为Y0,纵轴为完成教育后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预期收入现值Y1; 第象限中纵轴表示Y1,横轴表示受教育者愿意支付的学费现值F。 相应地在第象限中,横轴表示学费现值F,纵轴表示时间偏好率。 若、象限中各横、纵轴表示的变量都存在函数关系,则通过代换可确定第 象限中学费水平与时间偏好率的函数。函数中间变量为Y0和Y1,即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劳 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预期收入现值,本研究将这两个变量的比率关系Y1/Y0称为为相 对预期收入系数

12、。 3、定义 在本研究中:4定义:给定时间偏好率,如果决策者通过观察直接进入与受教育后再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相对预期名义收入、确定自身可接受的学费现值水平,则这一均衡学费现值水平 的实现机制称为相对预期收入机制。 给定决策者直接进入与受教育后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预期名义收入,对于定义域(0, )内的任意一个时间偏好率,都有一个均衡的学费现值水平与之相对应。三、教育市场动态均衡三、教育市场动态均衡1、时间偏好率与直接进入劳动市场的预期收入现值 决策者跨时效用函数为:(3) 0t-U(t)eUdt其中,U表示未来效用的贴现值,为时间偏好率、t 为时间向量。 本研究假定效用是收入Y的函数U=U(Y),最

13、大化预期收入函数是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充 分必要条件。将预期名义收入用时间偏好率进行贴现,决策者的跨时收入函数为:(4) 0t-Y(t)eYdt(5)trYtY)1 ()(其中为初始名义收入水平,r为每期名义收入的增长率。Y 根据H2、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失业;根据H3和H4、各理性经济人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后的预期名义收入相同且保持不变。决策者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预期收入现值为:(6)Tdt 0t- 00(t)eYY其中Y0(t)为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各期的预期名义收入、T为工作生命周期。 收入现值Y0与时间偏好率负相关,时间偏好率越高,预期收入现值Y0越低;反之, 时间偏好率越低,预期收入的现值Y

14、0就越大。因此在第象限中,预期收入贴现函数的图 像为一条自右上向左下方倾斜的曲线。 2、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与受教育后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预期收入现值 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决策者通过比较教育成本及其预期收益、对教育机会进行选 择决策(卡诺依,2001)。教育投资的产出表现为受教育者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知识的丰富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其比之没有接受教育的同类劳动者获得更多 的收入。收入的增量部分可以视为对教育投资的报酬(张凤林. 2000)。 根据相对预期收入系数的定义Y1/Y0和H5、H6、H7,决策者经历教育周期后再 进入劳动力市场,其各期预期名义收入用时间偏好率进行贴现后的现值为(

15、7)TTdtdt 0t- 0t- 11(t)eY(t)eYY其中表示、表示两种预期收入现值的相对比率关系,但所有决策者仅能直接观 察到劳动力市场的名义收入为Y1(t)和Y0(t)。设5(8)(t)/(t)01YY为相对名义收入系数,简单可证(9) TTdtdt0t- 0t- 0(t)eY(t)eY 由于,必有1(t)eY(t)eY 0t- 0t- 0TTdtdt(10)1对于微观决策者而言,公式(7)在第象限中的函数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其斜 率大于1、但小于相对名义收入系数。 3、受教育后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预期收入现值与学费水平 根据H8,决策者的教育投资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本研究将其定义为受教育者 在接收学校教育期间承担的学费。其现值记做F,(11)dtetFFt0其中F(t)为教育周期内各期的名义学费。 除直接成本外,教育周期内还存在机会成本,即学生因接受教育而放弃其他经济活 动所造成的收入损失。其现值记做OC,(12)dtetYOC00)(将总成本的现值记做TC、根据H6,(13)OCFTC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在数量上等于人力资本投资未来收益的现值与投资现值的差 额(张洪、苏伟洲,2004),因而考虑教育投资成本后,当,FYdtetFdtdtetYdtetFdtOCFdtYtTtTT000t- 0000t- 0t- 01(t)eY)(t)eY(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