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备课(2014秋开学)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3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总结课件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007778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4.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时备课(2014秋开学)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3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总结课件_1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实时备课(2014秋开学)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3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总结课件_1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实时备课(2014秋开学)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3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总结课件_1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实时备课(2014秋开学)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3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总结课件_1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实时备课(2014秋开学)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3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总结课件_1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时备课(2014秋开学)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3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总结课件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时备课(2014秋开学)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3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总结课件_1(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三章,1.1.1 集合的概念,知识总结,第三单元,1.1.1 集合的概念,一、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演化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对地理环境演化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二、根据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

2、 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它们生活的遗迹。 化石在地质学上的意义:一是可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二是能够帮助我们推测古地理环境。化石能够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其理论依据是: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而且演化的过程又是不可逆的,即每一个生物种属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灭绝之后就不再重复出现。因此一定种类的生物总是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的化石群。这样,我们掌握了化石出现的顺序和生物演化的规律,就可以运用化石来划分和对比地层,确定地层的新老关系和相对地质年代。如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哺乳类动物化石所在的地层属新生

3、代等。,我们可以根据地层中的化石确定不同地点的各地层是否属于同一时代,进而分析各地点的地层差异,如下图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地点2缺失D地层,地点3缺失B地层。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该地层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在当地可能发生过地壳的隆起,使当地的地势高于附近地区,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该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沉积过程间断,代之为侵蚀和搬运作用,原有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该地的气候发生了变化,如气候变干,径流减少,失去了搬运的动力,没有形成沉积物。,三、分析风化壳厚薄的方法 风化作用有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等,其中最主要的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大类。

4、1(1)气候寒冷或干燥的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风化次之。岩石破碎,很少有化学风化形成的黏土矿物,所以风化壳较薄。 (2)气候潮湿炎热的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化学风化强烈,形成大量黏土,所以风化壳较厚。,2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风化壳逐渐加厚。,四、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岩石、大气、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如下。,五、关于“理

5、想大陆”自然带的几个规律性问题 “理想大陆”是指地面上排除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的干扰,自然带在地平面上的分布。所以“理想大陆”自然带又称为大陆水平自然带。它是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产物。图形(见下图)看似复杂,但自然地带的分布和组合是有规律可循的。,(1)“理想大陆”自然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种水平分布规律。 (2)大陆两岸除了信风的离岸风和寒流流经的地方外,主要为森林地带,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在北半球向北还有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 (3)大陆内部分布着草原荒漠带,在北半球从南向北依次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6、、温带草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4)在寒暖流分布的中纬3040的大陆西岸,出现特殊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大陆自然带南、北半球大致是对称分布的。因在南半球相当于北半球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因而这两个自然带缺失。 (6)联系地表陆地实际可以看出:大陆面积愈宽广,地表起伏愈小,水平自然带表现愈完整。大陆相对集中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大陆愈向高纬面积愈小。当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时,水平自然带表现明显;当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时,水平自然带的分布受到干扰。,六、垂直地带性规律的要点分析 1垂直分异规律的要点判读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

7、类似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下图)。 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类型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一多一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3)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如针阔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1200米。 同一自然带在阳坡位置高,阴坡位置低。,(4)雪线高度不同 雪线含义:夏季气温小

8、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气温与降水都与之有关系。 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例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5200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只有200米以下。 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

9、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密切: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例如,我国的天山一祁连山一线,水汽来源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所以由天山西段向东,降水量递减,雪线升高,到天山东段雪线达5000米以上,再向东到祁连山东段,由于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增多,雪线反而降低。,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积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阴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对于北半球而言

10、,南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多,雪线偏高,而北坡的雪线位置较低。例如,中国天山南坡雪线高度为39004200米,而北坡雪线高度为3 5003 900米。,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其南坡面向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年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在同等气温(低于0)情况下,南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形成降雪,雪线高度在4 500米左右;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年降水量一般只有600

11、800毫米,空气要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雪线高度大多在6000米左右,个别地区达6200米。,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方法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要结合其主要特点: (1)山地垂直自然带出现在中低纬度的高山上。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相一致。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取决于山体的相对高度和纬度。山地自然带的基带是指山脚处的自然带,这是由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或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所决定的,如喜马拉雅山的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4)高山雪线的分布高度受热量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在两坡降水差别不大的高山地区,向阳坡日照强,温度高,雪线高于阴坡,因

12、此,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高度也是向阳坡高于阴坡,如阿尔卑斯山;在降水差别明显的山区,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负相关,如喜马拉雅山。,3垂直分异规律和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 (1)垂直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从温带地区降水较丰富的高山山麓向山峰攀登,依次可看到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原(草甸)带和冰雪带,在这些自然带之间还有一些过渡带,二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2)一定山体自下而上的垂直变化规律与山体所在位置由南向北(北半球)的水平变化规律基本类似,也就是说垂直自然带的顺序和地带分异的多寡,取决于山体位于哪一个水平自然带内及海拔高度的大小。,七、地方性分异规律 (1)概念

13、: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符合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规律性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地方性分异规律。,(2)举例 某些地区地带性自然带缺失,如南纬56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侧,为地带性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地带,因此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带;东非高原地处赤道附近,却形成了热带稀树草原带,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气温大大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因而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

14、气候。,地带性自然带的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的自然带仅局限于西部海岸,就是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约束而形成的。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如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是冰雪融水或地下水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造成的;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岩性差异影响造成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岛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形成了地形雨,从而发育成了热带雨林带。,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

15、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是洋流影响的结果。 (3)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根据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任何一个自然带的形成都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读下图,完成(1)(2)题。,(1)图中岛屿两侧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

16、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及岛屿的轮廓判断,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该岛东部受暖流、东南信风及地形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西部位于山地的背风坡形成了热带草原带,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第(2)题,与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有澳大利亚东北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等。 答案:(1)D (2)C,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雪线的高度在西南地区最高,在东北地区最低,且雪线高度等值线大致呈条带状分布,所以我国雪线高度分布势是从西南向东北递减。第(2)题,由图可知,梅里雪山周围山脉的雪线高度在5000米左右,梅里雪山与这些山脉相比,在纬度、距海远近等方面没有特殊之处;从题干中可知,雪线的高度主要与所在地气温、降水有密切关系。 答案:(1)C (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