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第九章刚度设计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500377 上传时间:2017-08-07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力学第九章刚度设计新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工程力学第九章刚度设计新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工程力学第九章刚度设计新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工程力学第九章刚度设计新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工程力学第九章刚度设计新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力学第九章刚度设计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力学第九章刚度设计新(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九章 位移分析与刚度设计,2,细长杆受拉会变长变细,受压会变短变粗,长短的变化,沿轴线方向,称为轴向变形,粗细的变化,与轴线垂直,称为横向变形,一 拉压杆的轴向变形与胡克定律,实验表明,在比例极限范围内,正应力与正应变成正比,即,引入比例系数E,则,胡克定律,比例系数E称为弹性模量,9-1 杆件的拉压变形,3,P,P,P,P,杆的轴向变形,杆的轴向正应变,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为,代入胡克定律得,在比例极限范围内,拉压杆的轴向变形 与轴力P及杆长 成正比,与乘积EA成反比。,EA 称为抗拉刚度,轴向变形与轴力具有相同的正负号,即伸长为正,缩短为负,4,二 拉压杆的横向变形与泊松比,P,P,P,

2、P,同理,令,为横向线应变,实验表明,对于同一种材料,存在如下关系:,5,称为泊松比,是一个材料常数,负号表示纵向与横向变形的方向相反,最重要的两个材料弹性常数,可查表,6,9-2 圆轴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一、 圆轴扭转变形,7,比较拉压变形:,公式适用条件:,1)当p(剪切比例极限)公式才成立,2)仅适用于圆杆(平面假设对圆杆才成立),4)对于小锥度圆杆可作近似计算,3)扭矩、面积沿杆轴不变(T、Ip为常量),8,扭转角 与扭矩T,轴长l 成正比,与GIP成反比。乘积GIP称为圆轴截面的扭转刚度,或简称为扭转刚度,二、 圆轴扭转刚度条件,9,扭转刚度条件,已知T 、D 和/,校核刚度,已知T

3、 和/,设计截面,已知D 和/,确定许可载荷,10,例:空心圆轴,外径,内径,AB=lmm,m,m,求C截面对A、B截面的相对扭转角。,解:一、绘扭矩图:,T,X,4,(kNm),2,二、计算IP:,11,三、计算相对扭转角,12,“+”号表示面向C截面观察时,该截面相对于A(或B)截面逆时针转动。,13,1.挠曲线,9-3 梁的弯曲变形,挠曲线,直梁弯曲后轴线变为曲线,此即挠曲线;它是一条在弯曲平面内的连续光滑的曲线。 挠曲线用挠曲线方程 v=f(x) 表示。,14,2.横截面的两个位移(1).挠度 (线位移) 用 v 表示 它是横截面形心在 y 的方向的位移; 挠度是代数值,在 y 轴上方

4、为正,在 y 轴下方为负。(2).转角 (角位移) 用 q 表示 它是横截面相对其变形前位置转动的角度; 转角是代数值,从 x 轴起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15,挠曲线方程:,转角方程:,16,3、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式,曲线 的曲率为,17,梁纯弯曲时中性层的曲率:,18,19,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20,4、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式中积分常数C、D由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确定,21,光滑连续条件:,P,C,22,例:已知梁的抗弯刚度为EI。试求图示简支梁在均布载荷q作用下的转角方程、挠曲线方程,并确定max和vmax。,23,解:,由边界条件:,得:,24,梁的转角方程和挠曲线方程分别为

5、:,最大转角和最大挠度分别为:,A,B,25,例:已知梁的抗弯刚度为EI。试求图示悬臂梁在集中力P作用下的转角方程、挠曲线方程,并确定max和vmax。,26,解:,由边界条件:,得:,27,梁的转角方程和挠曲线方程分别为:,最大转角和最大挠度分别为:,B,28,5 用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及刚度条件,一、用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 在材料服从胡克定律、且变形很小的前提下,载荷与它所引起的变形成线性关系。 当梁上同时作用几个载荷时,各个载荷所引起的变形是各自独立的,互不影响。若计算几个载荷共同作用下在某截面上引起的变形,则可分别计算各个载荷单独作用下的变形,然后叠加。当每一项荷载所引起的挠度为同一方向(

6、如均沿 y 轴方向 ), 其转角是在同一平面内 ( 如均在 xy 平面内 ) 时, 则叠加就是代数和。,29,30,31,例:用叠加法求,32,解:,将梁上的各载荷分别引起的位移叠加,33,例:欲使AD梁C点挠度为零,求P与q的关系。,34,解:,35,例:求图示梁 C、D两点的挠度 vC、 vD。,36,解:,37,例: 用叠加法求图示梁跨中的挠度vC和B点的转角B(为弹簧系数)。,38,解:弹簧缩短量,39,例: 梁AB,横截面为边长为a的正方形,弹性模量为E1;杆BC,横截面为直径为d的圆形,弹性模量为E2。试求BC杆的伸长及AB梁中点的挠度。,40,例: 图示梁处为弹性支座,弹簧刚度。

7、求C端挠度vC。,41,解:(1)梁不变形,仅弹簧变形引起的C点挠度为,(2)弹簧不变形,仅梁变形引起的C点挠度为,(3)C点总挠度为,42,例:用叠加法求图示梁B端的挠度和转角。,43,解:,44,6、梁的刚度计算,刚度条件:,v、是构件的许可挠度和转角,它们决定于构件正常工作时的要求。,45,例:图示工字钢梁, l =8m, Iz=2370cm4, Wz=237cm3, v = l500,E=200GPa,=100MPa。试根据梁的刚度条件,确定梁的许可载荷 P,并校核强度。,46,解:由刚度条件,47,9-4 简单超静定问题,一 静定与静不定,能用静力学平衡方程求解的问题,称为静定问题。

8、 未知力多于平衡方程,用静力学平衡方程不能求解的问题,称为静不定问题(或超静定问题),静不定问题未知力的数目,多于有效平衡方程的数目,二者之差称为超静定次数,48,二 静不定问题分析,为了求解静不定问题,除了利用平衡方程外,还须研究变形,并借助于变形与内力的关系,建立补充方程(即变形协调条件或变形协调方程);保证结构连续性所应满足的变形几何方程,称为变形协调条件或变形协调方程。,求静不定问题应考虑三个方面关系:(1)静力学平衡关系(2)变形几何关系(3)变形与力之间的物理关系,49,E2A2 l2,E3A3 l3=E2A2 l2,E1A1 l1,50,平衡方程,超静定次数:3-2=1,51,变

9、形协调方程: 各杆变形的几何关系,平衡方程:,52,变形协调方程:,物性关系,结果:由平衡方程、变形协调方程、物性关系联立解出,53,例 一杆AB ,在C处受轴向外力P, 已知面积A , 弹性模量E ,求A、B两端的支座反力。,9-4.1 拉压超静定,54,解:(1)列静力学方程 解除约束,设约束反力为RA.RB.列方程:,(2)列变形几何条件 设杆受力P作用后,C点移至 C ,在原有约束条件下,杆AB的长度不变,故此时AC段的伸长lAC 与CB段的缩短lCB 应该相等。由此变形几何条件:,(b),(3) 列物理条件 由虎克定律:,(c),(4) 建立补充方程,解出约束反力将式(c)代如式(b

10、),得补充方程,即,联立方程得:,C,55,求静不定问题应考虑:(1)满足静力学平衡关系 (2)满足变形协调条件(3)符合变形与力之间的物理关系(如在线弹性范围内,即满足胡克定律)即综合考虑静力学,几何与物理三方面。,三 静不定问题的特点(即静不定问题区别于静定问题的特征),(1)杆的轴力不仅与外载荷有关,而且与杆的拉压刚度有关(成正向变化);(2)各杆(或各杆段)的变形须满足变形协调条件。,由于温度变化或杆长存在制造误差,在结构未受力时就已存在的应力,分别称为热(温度)应力与预应力。,下面看一个由温度变化引起热应力的例子,56,例 杆AB长为l ,面积为A ,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线膨胀系数 ,

11、求温度升高T 后杆温度应力。,(1)列平衡方程 解除约束,设约束反力为RA.RB.列方程:,解:,(2)列变形几何条件,因温度引起的伸长,因轴向压力引起的缩短,(3) 列物理条件,(4) 建立补充方程,57,9-4.2 弯曲超静定,一、静不定梁的基本概念,58,用多余反力代替多余约束,就得到一个形式上的静定梁,该梁称为原静不定梁的相当系统。,59,二、用变形比较法解静不定梁,例:求图示静不定梁的支反力。,60,解:将支座B看成多余约束,变形协调条件为:,61,另解:将支座A对截面转动的约束看成多余约束,变形协调条件为:,62,例:为了提高悬臂梁AB的强度和刚度,用短梁CD加固。设二梁EI相同,试求 (1) 二梁接触处的压力; (2) 加固前后AB梁最大弯矩的比值; (3) 加固前后B点挠度的比值。,63,解:(1)变形协调条件为:,(2),(3)自己做,64,例:梁ABC由AB、BC两段组成,两段梁的EI相同。试绘制剪力图与弯矩图。,65,解:变形协调条件为:,66,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