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有效生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500303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心预设有效生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心预设有效生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心预设有效生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心预设有效生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心预设有效生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心预设有效生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心预设有效生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心预设有效生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当前,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但欣喜之余,让我们冷静地去审视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效果不容乐观,能真正较好地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教师并不多,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处理不恰当,由此引发出课堂教学的各种问题。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预料的,但如果我们能以“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预设生成,这样在生成面前我们就不会出现措手不及的尴尬局面。古人云:凡事预立,不预则废

2、。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下教师有必要科学而精心地进行课堂教学预设,为精彩的课堂生成而准备。一、教学起点预设全面了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数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面对我们的学生,在备课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

3、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对于设计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想法?对于设计的情境、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去思考,去操作?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估计,从而预设配套的调整策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之前,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有大部分的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还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对

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从原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调整为自主发现、概括读法。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和补充。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摆数、读数,组建学习材料;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些数进行分类概括、发现总结读数方法。正是由于恰倒好处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教师才能真正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以主观愿望束缚学生;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而不包办代替,使小组合作也达到了充分有效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随心所欲,而又学有所得。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中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学生一阵阵“真的,真的”呼声充分说明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探究活动中,

5、情绪最为活跃,思维最为积极,对问题的感受最为敏锐,对问题的理解也最为真切。而面对学生多样且富有个性的回答,教师只有充分预测了,才能做到临阵不乱,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教学材料预设整合丰富。“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学习材料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外拓展的课程资源等,如主题情境图、数学问题、练习题等。教学中,组织不同的材料或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就截然不同,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数学能力的形成。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也

6、经常可以看到,传统的教材观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设计,于是教学设计变成教材的复制,课堂成了教材的“演绎”。就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单一枯燥,没有价值,没有典型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者使用不当,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如何使用?如何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思考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立足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树立整合资源的设计思想,把教材精华内涵和周边现实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真正为学生的数学探究提供蕴涵智慧、散发趣味的学习材料。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充分体验

7、“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他们验证 0.3 是否等于 0.30 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两个相同正方形纸片,计算器等学习材料,并引导学生:“你们可以运用借助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工具帮助你研究,也可以自己另想办法,还需要其他工具而需要老师帮助的及时提出来。”正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如此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沟通了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学生依托这些材料积极思考、操作,而促成了课堂的精彩生成。学生对于自己选定的数学材料,可以凭借个体独立解读、小组交流互评的过程以充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这样的数学材料设计与呈现,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面面俱

8、到但点到为止,而且重点突破且走向深入。三、课堂流程预设弹性灵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虽然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突发的种种意外,但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在课前准备了教学软件,而课上电脑出现故障或突然停电;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兴趣盎然,争论不休,不能按教学计划往下进行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如小数的性

9、质教学中我设计“复习”、“猜想”、“验证”、“练习”、“小结”五个环节的教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如:“复习”我可以在新课展开之前进行,假如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等已经掌握得很不错,这个环节显然多余;但如果在新课展开后,发现学生对这些知识不甚掌握,妨碍新知识的学习,就可以再次铺垫。这样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于复习铺垫的内容只作为一个随时可用的板块,这样块状弹性结构的课堂流程设计,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也为数学知识的探究生成、体验感悟提供更为宽阔的平台,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又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设计中我发现与以往的老教材有了一些改变,新教材在老

10、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课时,在回忆复习中如“找规律”、“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等使学生理解、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方法,并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略写方法,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但我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充分地分析,在其中一个班级教学运算定律时,就有学生提及看到过这样的简写形式,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赞同。当时我充分运用了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渗透。新教材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的教学重在理解,所以当时没有直接概括成公式。但是在以后的运用中,学生通过课外书、课外辅导等途径把字母公式引进来了。为了消除学生的一知半解,我也曾利用学校为我们设置

11、的数学兴趣课进行过一定的讨论研究。为了避免此课的枯燥单调,我把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地重组,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板块:问题情景、引出课题回忆复习、概括整理巩固练习、小结归纳拓展学习、提升认知,其中最后一个是本课时的机动板块,可根据实际教学进程灵活运用,达成延伸目标:初步感悟实际情境中数或数量关系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抽象概括。正因为课前对自己两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也正是这样弹性灵活的板块式教学设计,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因情作及时的应变处理,在不同的班级演绎出不同的精彩,使学生的学习在真实中走向完善。四、学习方式预设自主探究。现代教学论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

12、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但究竟怎样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哪些地方有必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这些值得我们在设计每一堂课中所思考和关注。以小数的性质教学为例,课堂中教师只是提供了学习材料,设置了探索情境,适当地点拨,引导,而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畅游于属于他们的学习空间,对小数性质的大胆猜想对小数性质的严密论证对小数性质的总结概括,无一不是学生亲身所

13、为。经过学生主动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积极探究, “小数的性质”已在学生头脑中呼之欲出,再经过学生的互相争辩,教师的简单点拨,感性的数学事实向抽象的数学规律之间的提升飞跃便自然而成。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之后教学的,设计时要把准知识要求的深浅尺度,既不是上学期有关内容的重复,又不过于拔高要求,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标准精神,整堂课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首先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折叠、比较等方法探索出图形的特征。在后半节课又设计了“拼拼摆摆” 等既富童趣又具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14、,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探索、体验、创造。在拼摆图形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小组间的交流合作,吸收他人的智慧结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实践也证明,这样的教学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更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探索的空间,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这样的教学,也多了一份实在,少了一些说教。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孩子,它是有计划的,又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只有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对数学课堂生活进行充分地预设,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