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99286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 年)1.诊断:(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年 8 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5 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 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

2、前近 4 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2)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眩晕、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苔:舌尖边红苔黄。脉象:脉弦或数。2.痰浊上扰证:眩晕、头重如裹、昏蒙、胸闷、呕吐痰涎、纳少、恶心、脘腹痞满,多寐、神疲、头痛。舌淡,苔白腻。脉象:濡滑。 3.气血亏虚证: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加重。头痛隐隐、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懒言、心悸、失眠、尿频或溲赤、便秘或便溏。舌苔:舌淡,苔薄白。脉象:脉细弱。4.气虚血瘀证: 眩晕。头痛如刺、气短、乏力、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舌苔: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象:脉细

3、涩。5.肾精不足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夜尿频;或面色白、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形寒肢冷、记忆力减退。舌苔: 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脉象:脉细数或脉沉细弱。2、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老年高血压病,年龄60 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无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无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的住院患者。(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1.肝阳上亢证治法:滋阴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

4、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2痰浊上扰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3.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远志、枣仁养血安神。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黄芪补气健脾;地龙、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5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阴补肾或温阳补肾。代表方: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常用药

5、:熟地滋肾益精;山萸肉养肝滋肾;山药补脾滋肾;枸杞补肾益精;龟板胶、鹿角胶峻补精髓;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常用药:附子、肉桂、鹿角胶培补肾阳、温里祛寒;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菟丝子、杜仲补肝肾,健腰膝;当归养血活血。中成药 :通脑丸:20 粒,3 次/日,口服。功能:益气活血、化痰通窍。适用气虚血瘀夹痰者。步长脑心通:4 粒,3 次/日,口服。功能:益气活血。适用于气虚血瘀者。银杏叶片:1 片,3 次/日,口服。功能:改善脑循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功能滋养肝肾,每次 6-8 粒,日三次,1 个月为一个疗程。金匮

6、肾气丸、金水宝胶囊:功能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每次每次 6-8 粒,金水宝胶囊每次 3 粒,日三次,1 个月为一个疗程。(2)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益气养阴扶正类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参芪扶正注射液 :扶正固本,益气活血。2.活血化瘀类: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血塞通、舒血宁、血必净:活血通络。 (3)中医特色疗法1.针灸治疗肝阳上亢证:治法:取肝、胆两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处方: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痰浊上扰证:治法:以胃经、脾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可灸。处方:中脘、内关、丰隆、解溪。气血亏虚证:治法:以脾、肾两经穴为主,用补法、可灸。处方:百会、气海

7、、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加灸。气虚血瘀证:治法:以肝经、胆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处方:太冲、合谷、风池、血海、膈俞、膻中、太阳等。肾精不足证:治法:以督脉、肾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可灸。处方:太溪、悬钟、三阴交、百会、肾俞。2.拔罐 辩证取穴3.推拿按摩 辩证辨病使用手法。4.激光疗法 取穴以风池为主,并可以进行形状神经节照射。(四)西医治疗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供血、改善心肌供血供能。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评价采用中药新药临床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5 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

8、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已有或新发的头晕目眩、头痛等主要证候是否明显缓解。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证侯积分减少不足 30%;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2.降压疗效评定标准:按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判定方法。显效 1.舒张压下降 10 mmHg 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 20 mmHg 或以上。 有效 1. 舒张压下降不及 10 mmHg, 但已达到正常范围;2. 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 10-19

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3. 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 30mmHg 以上。须具备其中 一项。无效 未达到以上标准者。2.疾病病情评价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年修订版) 进行高血压分级、心血管危险分层的评估,并指导诊断措施及预后判断。降压目标:65 岁以下的老年人的降压目标为 140/90mmHg,对于 80 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降压的目标值仍应是 150/90mmHg。对于稳定期的脑血管病患者降压目标应为 140/90 mm Hg。对于伴有双侧颈动脉 70%狭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应慎重,不应过快、过度降低血压。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理想降压药物应符合以下条件:平稳、有效;安全,不

10、良反应少;服药简便,依从性好。常用的 5 类降压药物利尿药、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联合治疗降压效果好、药物用量小、不良反应少,更有利于靶器官保护,同时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成本/效益比。当使用单药常规剂量不能降压达标时,应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通常,老年高血压患者常需服用 2 种以上的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可根据老年个体特点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以达到协同增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评价方法1.肱动脉血压根据上述降压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2.动态血压负荷值和昼夜节律动态血压负荷值为血

11、压高于正常的次数百分率,以血压负荷值30%作为诊断血压升高的指标之一。动态血压昼夜节律: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表示:即(日间平均值-夜间平均值)/日间平均值,以10%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规律变化即夜间平均收缩压较日间平均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或/(和)夜间平均舒张压较日间平均舒张压下降百分率10%,为正常杓型血压节律;否则为血压非规律变化,即非杓型血压节律。四转归预后本病以阴虚阳亢、气血亏虚的虚证多见,由于阴虚无以制阳,或气虚则生痰酿湿等,可因虚致实,而转为本虚标实之证;另一方面,肝阳、肝火、痰浊、瘀血等实证日久,也可伤阴耗气,而转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年以上眩晕由肝阳上扰、肝火上炎、

12、瘀血阻窍眩晕者,由于肾气渐衰,若肝肾之阴渐亏,而阳亢之势日甚,阴亏阳亢,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上蒙清窍,横窜经络,可形成中风病,轻则致残,重则致命。眩晕病情轻者,治疗护理得当,预后多属良好;病重经久不愈,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则难以根治。五. 预防与调摄保持心情开朗愉悦,饮食有节,注意养生保护阴精,有助于预防本病。患者的病室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光线柔和。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虚证眩晕者可配合食疗,加强营养。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重症病人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脉搏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