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应用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984492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应用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自然地理学应用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自然地理学应用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自然地理学应用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自然地理学应用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应用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应用ppt课件(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篇 自然地理学的应用 方法、原理与实例,第十四章 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 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 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 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第十四章 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 第二节 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 第三节 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四节 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 第五节 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 第六节 综合自然区划,柯本气候分类与主要的气候带和气候型,其中A、C、D、E带为湿润气候,B带为干旱气候,H带为高地气候。各带气候又据气温、降水及自然植被分布划分为若干气候型,用f、m、w等字母放在首位字母后表示,如Af 表示热带雨林气候。在气候型

2、的基础上又根据气温的差异划分出气候副型,用a、b、c、d等字母放在第三位来表示,如Cfa表示副热带湿润气候。,第 十 四 章,柯本气候分类系统中所用的符号及意义,第 十 四 章,全球六个气候带 (柯本气候分类系统),德国气候学家柯本(W. Koppen)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参照自然植被状况于1900年建立了柯本气候分类系统,在气候分类法中属于经验分类。随后经过多次修订,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气候分类系统。在柯本气候分类系统中,首先根据气温状况将全球气候分为六个气候带,用A、B、C、D、E和H表示,在柯本气候分类系统中位于表示字母的首位。,第 十 四 章,气候类型图 (据刘德生),第 十 四

3、章,气候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气象要素对人体的直接影响:氧气:人类只能忍受大气氧分压20%的降低,因此一般来说,人在高于海拔2000米的地方就会出现高山反应。温度:一般来说人体只能忍受体内4oC的变化。体温低于32oC就会失去知觉,高于41oC就有可能导致人体循环系统的崩溃。热、湿的综合影响:温度2024oC,湿度40%60%是体感最舒适的温湿度范围。 气候对人类健康的间接影响: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典型疾病,其发病率也不同。风湿病、关节炎的发病率在冷湿地区是干热地区的4倍。 气候或气象灾害:不同气候区有不同气候和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与生产均带来影响。,第 十 四 章,人对温、湿度感觉分类

4、,温度2024,湿度40%60是体感最舒适的温、湿度范围。当环境的炎热和潮湿组合时,人的感觉极不舒服。温度与湿度的组合情况可以用温湿度指数THI来表示。,第 十 四 章,生物环境评估指标,生物环境评估指标:,2.净初级生物生产率,1.生物多样性,第 十 四 章,生物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参与岩石和非金属矿物的建造,生物在地表环境 形成中的作用,参与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第 十 四 章,世界大陆净初级生产率 (Huggett,1998),从世界海洋和陆地生物净初级生产率分布图不难看出,生物净初级生产率,陆地高于海洋,近岸浅海高于开阔大洋,森林高

5、于草原,沼泽高于河流、湖泊,草原高于沙漠,草甸高于冻原等等。,第 十 四 章,世界陆地生物群 (Mackenzie,1998),第 十 四 章,生物环境分级评价结果,第 十 四 章,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14.3.1 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海拔高度:生物的生产量、人口、经济密度,都随着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地面组成:从地面组成的元素含量高低,来估价人类生活的元素地球化学环境,将人类的元素地球化学环境划分为好、一般和差。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地面起伏:地面起伏越大,人类生活越不方便,根据地面起伏度的大小,将人类生活

6、的适宜度划分为4级:小于100 m为适宜,100500 m为一般,500-1 000 m为不适宜,大于1 000 m为很不适宜。地貌部位:不同的地貌部位其环境条件也是不同的。,第 十 四 章,海拔高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级,从目前的状况看,无论是生物的生产量,还是人口的密度,都存在随着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因此可以说,在目前的科技和经济条件下,对大多数人来说,高海拔地区仍然是不太适合居住与生活的地方。如果要对海拔高度进行分级的话,可以借鉴原来对山地、丘陵的分类标准。,人类生活适宜度的海拔高度分级 (王建,2000),第 十 四 章,地面元素组成与人类的元素地球化学环境(王建,2000),地球

7、表层存在很多种元素,根据它们与人体、生物的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毒元素。由于不同地区的地面组成物质的不同,导致了元素在各个地区的分布不平衡,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要评价一个地区地面物质组成对人类环境有利或不利,适宜或不适宜,就要从这些元素的含量高低以及对人体有害还是有利来评价。,第 十 四 章,地面起伏分级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面起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平坦的地面生活要比在高低不平的地面生活更方便些。用地面高度值的标准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面的起伏程度,可以称之为地面起伏度。根据地面起伏度,可以评价其对人类生活的适宜度。

8、,地面起伏度与人类生活的适宜度 (王建,2000),第 十 四 章,中国的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特征,三大阶梯: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并且由青藏高原起周围呈阶梯状 降低。 三横三纵加一弧的山文特征中国地表结构的骨架。,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第 十 四 章,三大阶梯与西高东低的地势,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并且由青藏高原起向东呈阶梯状降低。三大阶梯是中国地形总轮廓的真实写照。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5 000 m之间,是最高一级阶梯,也

9、是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的东面和北面则是由一系列盆地和高原组成的第二级阶梯,平均高度在1 0002 000 m之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向东海拔大多低于500 m的低山、丘陵、平原区,构成了第三级阶梯。由于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都由西向东流。比如,中国大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等都是如此。,第 十 四 章,水资源特性与水资源分布特征,地球上的水体总量约有1.361010 km3,其中97.22为海水,而淡水仅占2.78。淡水中又有77.14为冰,而可供人类直接利用,占人类用水总量4/5的河水却只有1 250 km3,仅占淡水的0.003,地球总水量的0.000 1。就人类可利

10、用的淡水资源而言,人均可达5106 L,完全可以满足人类对水的需要。问题的关键不是水量不够,而是水资源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平衡,导致某些地区缺水出现水荒,某些地区水过多出现水灾,而另一些更为不幸的地区则受到水荒和水灾的双重威胁。,水资源的分布特征,补给的循环性,变化的复杂性,利用的广泛性,利与害的两重性,不可替代性,水资源的特性,第 十 四 章,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就是对一个地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全面分析评价。科学地评价水资源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可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水资源评价的范围和内容,水资源评价的原则:,水质状况,变化状况,供

11、需状况,来源与分布,地表水与大气水、地下水 相互转化的综合性原则,水资源量和质统筹兼顾的原则,水资源调查、开发与管理 协调一致的整体性原则,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的系统性原则,第 十 四 章,水圈的组成,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体通过水循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水圈。从广义上说,水圈中的水对人类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利用价值,都可以视为水资源。但就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而言,对含盐量较高的海水、分布在极地和高山、高原的冰川,以及埋藏在地下较大深度的地下水,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因此,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可供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地表淡水和埋藏较浅的地下淡水资源。这部分水量尚不

12、足地球总储水量的万分之一。,第 十 四 章,世界河流年径流量图 (Jones,1998),第 十 四 章,各大陆潜在供水量、2010年估计人口及人口倍增时间对比,随着人口增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在减少。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需水量在不断增加。据估计,在不远的将来,全球将有大约80个国家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第 十 四 章,地区,中国地表径流资源分区,中国境内河川径流主要依靠降水补给,在地区分布上与降水量的分布密切对应,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按各地径流量的多少,参照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地区分布,大致可分为丰水区、多水区、过渡区、少水区和缺水区五个不同的区域(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等,19986)

13、。,第 十 四 章,土地分等与土地评估的依据,土地适宜性 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 度。 多宜性,即同时适宜于农、林、牧等多种生产; 双宜性,即同时适宜于农、林、牧等之中的两种生产; 单宜性,即只适宜于农、林、牧等之中的一种生产; 不宜性,即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还不具备利用的价值。 土地限制性 是指某种或某些不利因素对土地适宜性和生产潜力的抑制程度。 土地经济效益 是衡量土地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之一,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能够提供的有效收益。 土地生态效益 是指某种生产利用条件下土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第 十 四 章,土地分级单位自然要素比较 (陈传康,199

14、3),三级分级系统: 相(立地):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是土地分级的最小单位。 限区(土地单元):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中级土地分级单位。 地方(土地系统):限区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分级单位。从相(立地)、限区(土地单元)到地方(土地系统),其内部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其内部一致性越来越弱,而差异性越来越明显。,第 十 四 章,个体单位和类型等级的关系,一般来说,借助于生物分类的方法,以种、属、科等作为土地类型的单位。如,在相一级基础上的土地类型划分,可以把性质相似的某些相归纳为相种,性质相近的相种归纳为相属,性质相近的相属归纳为相科。,同理,性质相近的限区可以归纳为限区种,性质相近的

15、限区种可以归纳为限区属,性质相近的限区属可以归纳为限区科。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将地方划分为地方种、地方属、地方科、地方目、地方纲、地方门。,(据伊萨钦科),第 十 四 章,两列指标网格法,土地分类以后,可以用顺序法表示,即按照科、属、种的顺序直接列出各级分类单位,一般用拉丁数序、来表示科,用英文字母a、b、c、d、e、表示属,用阿拉伯数字1、2、3、表示种。最后按科、属、种依次组合为a1、b2、c3等来表示土地的分类级别及其关系。也可以用两列指标网格法表示。,(据陈传康),第 十 四 章,土地分等图式,土地等级是土地评价的最终结果,也是土地分等研究的核心部分。土地等级的数目应按评价区域的复杂程

16、度和评价的目的要求确定。目前,通常采用的土地等级为八级制。从一等地到八等地,土地的适宜性及生产潜力依次减小,而限制性因素增加;等级相同的土地,其适宜性及生产潜力大致相同。,第 十 四 章,递变型组合 (据陈传康),土地结构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递变型结构和重复型结构。递变型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空间上按一定的顺序依次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定的序列。,第 十 四 章,重复型结构 (据陈传康),重复型结构,如果土地类型在空间上不按一定顺序更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分布,这样的结构叫做重复型结构。如遭受冲沟切割的台地区,分布有浅凹地的草地区的土地结构,就类似于重复型结构。,第 十 四 章,综合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是根据一定地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彼此间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发生一致性原则; 形态类似性原则; 区域共轭性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