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课件_8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960268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乙脑课件_8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乙脑课件_8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乙脑课件_8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乙脑课件_8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乙脑课件_8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乙脑课件_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脑课件_8(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了解:乙脑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熟悉:乙脑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 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 掌握:乙脑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以及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经由蚊虫媒介而传播。 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于610月,集中于7、8、9三个月,十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 临床上以突然起病,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新华社电 山西省运城市卫生局2006年8月13日上午公布,运城市9个县区自7月13日发生首例蚊虫叮咬引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以来,截至目前共报告病例60例,其中死亡19人,经过卫生防疫部门的努力,目前疫情已得到控制。据运城市卫生局

2、介绍,目前报告的60例乙脑病例中,累计报告死亡病例19例。其余41例中,治愈出院6例,现住院治疗31例,在家治疗4例;在住院治疗的31例中,病情平稳7例,病情危重8例。,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亦称日本脑炎,简称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嗜神经病毒。 形态:呈球形,直径约4050纳米,核心为单股RNA,外有脂蛋白包膜及含糖蛋白的表面突出物,该突起中有血凝素。,病原学,常用消毒剂可杀灭。 不耐热。 耐低温,耐干燥。 蚊体内繁殖的适宜温度25-30。 抗原性稳定。,传染源:人类以及猪、牛、羊、鸡、鸭等动物均可受感染。因此,人和动物皆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猪为最主要的传染源。,传

3、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叮咬传播。同时蚊虫也是本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越冬蚊可带病毒过冬到第2年,从蚊卵、蚊幼虫体亦可分离出病毒。,易感人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发病率更高。多呈隐形感染。,流行特征:流行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高度散发。高峰7、8、9月份(80%90%) 10岁以下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发病机制,蚊子叮咬,病毒进入人体 单核吞噬细胞繁殖 血流 进入血脑屏障 脑炎,病毒血症,病毒数量与毒力,人体免疫力,发病机制与病理,(一)发病机制 带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后,病毒进入人体血液引起病毒血症。发病与否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毒力

4、,机体的免疫力和其他防御功能。机体免疫功能强时,病毒被中和及消灭。反之病毒通过血-脑屏障侵入脑实质引起病变。 (病理) 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从大脑到脊髓均可出现病变。其中以大脑、中脑、丘脑病变最重,小脑、延髓、桥脑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发病机理,病毒经蚊叮咬侵入人体,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短期的病毒血症。大多数人无症状或出现轻微的全身症状而获得了免疫;仅有少数人病毒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脑炎。 10岁以下儿童患病最多,可能与血-脑脊液屏障功能薄弱有关,使病毒易于从血流进入。,病理改变分布,广泛,以大脑皮质、中脑、丘脑和延脑病变较重。 因延脑呼吸中枢受损,或由于大脑皮质、下丘脑

5、、桥脑病变抑制了呼吸中枢的功能,可产生中枢性呼吸衰竭。 由于脑实质炎症,一般均有颅内压增高症,严重者可形成脑疝,影响呼吸、循环中枢,如不积极抢救治疗,很快就可死亡。 严重脑组织的破坏是产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病理变化,神经细胞病变: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可溶解,细胞内出现空泡,严重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软化灶,散在脑实质各部位,少数融合成块状。,软化灶形成灶性神经细胞坏死、液化形成镂空筛网状软化灶。有一定特征性。,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脑实质中有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浸润,常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呈弥漫性增生,聚集在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形成胶质小结。,血管病变:脑实质

6、和脑血管充血扩张,有大量浆液性渗出,形成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形成栓塞。局部由淤血和出血。,病理学 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神经细胞呈广泛变性(胞浆内Nissl小体消失)和坏死,病理学细胞浸润,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L和M为主(血管套)。,病理学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增生,包围及吞噬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并可形成胶质结节。,临床表现,潜伏期:421d,一般1014d左右。 在潜伏期内病毒侵入血液内繁殖,大多数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为隐性感染,但机体可获得免疫。 较典型病例的病程大多为两周左右,大致可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四个阶段。,初期,一般起病较急,以发热开始,少数可

7、先出现轻度头痛,不适或胃纳差,恶心等前驱症状,然后开始明显发热。 热度上升快,12d内高达3940,持续不退。 幼儿在高热时常伴有颈部强直、惊厥与抽搐。,极期,此期约为410d,病情发展迅速,高热 体温40, 710天或达3 周, 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意识障碍 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的12天,多在38天出现。 抽搐 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临床特征,临床特征,呼吸衰竭 是乙脑最严重的症状,主要的死因。 (1)中枢性呼吸衰竭:见于重症患者,由于脑实质炎症、延脑呼吸中枢病变、脑水肿、脑疝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表浅、双吸

8、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临床特征,由颅内压增高引起者尚有颅高压的其他症状 颅内压增高的表现面色苍白、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呼吸变深而慢或节律不整,意识迅速改变,瞳孔改变,反复抽搐,视神经乳头水肿,小儿前囱高度膨隆,颞叶钩回疝(天幕裂孔疝),为颞叶海马回或钩回嵌入天幕裂孔,致脑干和动眼神经受压,表现为昏迷,疝侧瞳孔散大及对光反应消失,上睑下垂及眼球外展,对侧肢体瘫痪。继而出现呼吸衰竭。,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系因小脑扁桃体嵌入枕骨大孔而压迫延髓,表现为昏迷加深,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肌张力增高,上肢多呈内旋,下肢呈伸直强直;并

9、迅速出现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速率节律异常,可有抽泣样呼吸或呼吸暂停等异常呼吸。血压下降,呼吸心跳同时停止。,临床特征,(2)外周性呼吸衰竭 呼吸肌麻痹,呼吸道痰阻、蛔虫上逆,肺部感染。表现为呼吸先增快后变慢,胸式或腹式呼吸减弱,发绀,但呼吸节律整齐。 (3)混合型 中枢及外周呼吸衰竭同时存在。高热、抽搐和呼衰是乙脑三大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尤以呼吸衰竭常为致死主要原因。,极期,体检 可发现脑膜刺激征,幼儿出现前囟门膨隆。 瞳孔大小和形态变化,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扩大。 腹壁、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大多亢进。 巴宾斯基征阳性。,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临床症状不再加重,逐渐减轻

10、、消失。 大部分病人不留任何明显后遗症。,后遗症,严重者常遗留反应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瘫痪等。 经积极治疗,多数能在半年内恢复,仅个别留有永久后遗症。,临床类型,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增高(1020)109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后期淋巴细胞为主。 脑脊液:呈无菌性改变。外观清亮、压力增高、蛋白质增高和细胞数轻度增加。 病毒分离:发病初血液或脑脊液分离病毒可阳性。死后6 h内脑组织穿刺分离病毒可阳性,也可作回顾性诊断。,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检查:初次感染者于第4天体内出现,23周内达高峰,可作早期诊断。方法有:1)微量免疫荧光法:阳性率高达97%。2

11、)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3)2-巯基乙醇耐性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中和试验:,并发症,发生率约10。 (一)继发感染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多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应用人工呼吸器后引起。次为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褥疮等。 (二)消化道出血重型病人可因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甚至引起休克、死亡。,并发症,(三)严重病人可发生ARDS 发生率约8%。表现为呼吸困难、缺氧及紫绀,血气见氧分压及氧饱和度下降,甚至死亡。发生原因可因乙脑病毒本身致肺病变、脑水肿或呼吸道阻塞等综合因素引起。,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 发生于7、8、9三个月;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

12、,近年老年人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2、临床特点 临床出现脑炎症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可引出病理反射。,3、实验室结果 血象:WBC(10-20109/L), N升高 CSF: 非化脓性改变,透明、压力增高、WBC50-500106/L,蛋白稍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血清学检查:乙脑病毒 IgM抗体阳性(病后4天可出现,2周达高峰),有助早期诊断。,3、实验室结果,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第一周内死亡患者脑组织(脑脊液、 血);用于回顾性诊断,1.与其他CNS感染相鉴别乙脑 化脑 结脑 起病情况 急,高热 急,有原发病灶 缓,低热1-2W后昏迷多见 (

13、中耳炎、肺炎等) 出现NS症状 流行季节 79月 无季节性 无季节性 皮肤粘膜 无 部分有出血点 无 WBC 增高 明显增高 正常或稍高 CSF外观 澄清 混浊 毛玻璃状细胞数 500以下 数千以上,多核为主 500以下,单核为主 糖 正常 减少 减少 氯化物 正常 减少 明显减少蛋白 正常或轻度升高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涂片 无 致病菌 抗酸杆菌 其他 血清学 培养 胸片、PPD,2、中毒型痢疾脑型与乙型脑炎的鉴别,共同点:儿童多见,夏秋季节多见,发热、昏迷、惊厥 不同点 乙型脑炎发展较慢、休克极少见, 脑脊液检查异常,乙脑特异性IgM +); 中毒性菌痢 起病更急,早期出现循环衰竭,采用直肠拭 子或灌肠取便,镜检可见WBC、RBC及PC,治疗,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对症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对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一)一般治疗,1.病室隔离,应有防蚊和降温设备,控制室温在30以下。 2.饮食和营养。注意水分及电解质平衡。昏迷者可予鼻饲,高热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3.补液 重症者应输液,成人每日1500一2000ml,小儿5080mlkg,并酌情补充钾盐,矫正酸中毒,但输液量不宜过多,以防止脑水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