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张德芹滨海讲座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959963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德芹滨海讲座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德芹滨海讲座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德芹滨海讲座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德芹滨海讲座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德芹滨海讲座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德芹滨海讲座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中医药大学张德芹滨海讲座ppt课件(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药性理论专题讲座,天津中医药大学 张德芹,第一讲 中药药性理论基础知识,2,前 言,一、什么是中药?,二、什么是本草?,三、什么是中药学?,3,一、什么是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 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4,A.以中医理论为基础,B.有独特的理论体系,C.有独特的应用形式,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有以下几方面特点,5,疾病,寒 证,热 证,寒 凉 药,温 热 药,药物,A.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6,独特的理论体系,五味,四气,归经,有毒无毒,升降浮沉,B.有独特的理论体系,7,中药独特的应用形式,人参30克 水煎服,大黄12克 厚朴15克

2、枳实15克 芒硝9克,C.有独特的应用形式,复方,单方,8,记载中药的典籍,称“本草学”。,二、什么是本草?,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之为“本草”。,9,三、什么是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10,古代把记载药学知识的专著都用“本草”来命名,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新修本草,11,A.中药的基本理论,中药学,研究,B.中药的,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来源,12,第一讲 中药药性理论基础知识,一、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二、中药性能的含义,三、药性理论的含义,13,一、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医学基本理论,阴阳

3、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14,阳,阴,正常生理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至。”,15,在病理状态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阳盛,阴盛,邪盛,阳衰,阴衰,正虚,祛邪,扶正,纠正,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16,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一、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17,二、中药性能的含义,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18,三、药性理论的含义,有毒无毒,四气,五味,归经,

4、升降浮沉,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19,第一节 四气,一、四气的含义,二、四气的确定,三、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范围,20,一、四气的含义,四气又称为“四性”。是指中药有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四气又称为 “四性”,21,属阳,四气,热性,寒性,凉性,温性,属阴,药有“寒热温凉四气”是首先由本经提出的。,22,二、四气的确定,1、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温性。,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 小便清长、舌苔薄白,感受风寒,紫苏、生姜,温热性,减轻或消除,23,局部红肿热痛,小便黄赤,舌苔黄或有发热,热毒疮疡,蒲公英,寒凉性,减轻或消除,2、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

5、药物属于寒性、凉性。,三、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范围,1、寒凉药,治疗热证、阳证,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25,2、温热药,治疗寒证、阴证,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26,3、平性药,(1)药物的寒热之性不很明显(微温、微凉),(2)药性平和,药物作用较为缓和,(3)应用范围广,27,第二节 五味,一、五味的含义,二、五味的确定,三、五味的作用,四、气与味的综合作用,28,一、五味的含义,是指药物所具有的辛、甘(淡)、酸(涩)、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29,二、五味的确定,最初口尝药物的滋味,后来根据

6、药物的不同作用,不同的味,具有不同的作用,最初,后来,30,三、五味的作用,、辛味,()发散:通过发汗把表邪散出体外,(2)行气:促进气机的运行,使体内气流通畅,(3)行血:促进血液的运行,使血液循环通畅,麻黄,发散表邪,辛味药,外感表证,橘皮,促进脾胃气机运行,辛味药,红花,活血祛瘀,辛味药,瘀血证,31,2、甘味,(1)补益: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人参,补气,熟地,补血,仙茅,补阳,麦冬,补阴,甘味药,32,(2)和中:,(3)缓急: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调和中焦,调和脾胃,麦芽,调和中焦,调和脾胃,大枣,调和药性,甘味药,甘草,缓急止痛,33,3、淡味,(1)渗湿:通过渗透作用,体内湿

7、邪汇聚于膀胱,通过小便排出体外,(2)利尿:通利水道,利小便,增加尿量,茯苓,增加尿量,淡味药,猪苓,利水渗湿,34,4、酸味,(1)收敛:,(2)固涩:,增强人体的制约力, 防止津、 精、血的过度外泄。,5、涩味:其作用同于酸味。,酸味药,山茱萸,止汗涩精,虚汗不止、遗精遗尿,乌 梅,涩肠止泻,久泻久痢,35,6、苦味,通泄大便:通过泻下大便而排泄邪气,降泄气逆:沉降向下,祛除上逆病邪,清泄火热:清除热邪,大 黄通大便排泄胃肠邪气,杏 仁降泄肺气 (苦味药),旋复花降泄胃气 (苦味药),栀子清泄三焦火热之邪,(1)泄,36,(2)燥:燥湿,苦温药苍术(散寒除湿),苦寒药黄柏(清热燥湿),湿邪

8、,夹寒,寒湿,夹热,湿热,(3)坚阴:清泄热邪而保存阴分“泻火存阴”,知母、黄柏泻虚火、存肾阴,37,阳,阴,正常生理状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病理状态下:,阴阳失去相对平衡状态,阳,阴,“虚热”,知母、黄柏泻肾火,保存肾阴而退虚热,38,7、咸味,(2)软坚散结:软化坚积,消散结块,昆布、海藻软坚散结 (咸味药),(1)泻下通便:,芒硝泻下通便 (咸味药),39,Na+,SO42-,Na+,Na+,Na+,SO42-,芒硝+H2O,肠道,肠内压力增高 刺激肠壁 加快肠蠕动,肠内渗透压增高 水分不易被吸收 稀释粪便,泻下,40,7、咸味,(2)软坚散结:软化坚积,消散结块,昆布、海藻软坚散

9、结 (咸味药),(1)泻下通便:,芒硝泻下通便 (咸味药),41,四、气与味的综合作用,1、气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清心、胃之火,清热燥湿,清肺热,黄连,黄芩,苦寒,42,2、气同味异或气异味同的药物,作用上有一定的共性。,皆清热,清热生津,皆补益,补气升阳,浮萍,辛寒,发散风热,芦根,甘寒,气同味异,气异味同,黄芪,甘温,3、气味均不同的药物,作用也不同。,43,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二、升降浮沉的确定,三、升降浮沉的作用,四、升降浮沉的临床运用,五、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质地的关系,六、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44,一、升降浮沉的含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10、。,升:上升、提举。作用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作用趋向于下,浮:向外、发散。作用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作用趋向于内,45,二、升降浮沉的确定,疾病,病位,病势,在上,在下,在表,在里,向上,向下,向外,向内,顺病位 使药到病所,逆病势 以阻止恶化,46,三、升降浮沉的作用,1、升浮药:,作用趋向多上升、向外。 疏散解表、宣毒透疹、祛风散寒、升阳举陷、催吐、开窍等。,2、沉降药:,作用趋向多下行、向内。 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等。,47,升降浮沉的作用是: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

11、的。,3、有一部分药物具有双向性,既能升又能降。,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麻黄发表、平喘,48,四、升降浮沉的临床运用,1、根据发病部位选药:顺病位使药到病所,在上头风头痛祛风止痛升浮药,病位,在下小便淋痛利水通淋沉降药,在表外感表证发散表邪升浮药,在里里实便秘通下大便沉降药,49,2、根据疾病趋势选药:逆病势阻止病情恶化,向上咳嗽止咳沉降药,病势,向下脱肛升阳升浮药,向外虚汗收敛沉降药,向内阴疽内陷升阳升浮药,50,3、结合病势、病位选药,表寒里热证,表邪未解,邪热壅肺,石膏清泄肺火,肃降肺气,麻黄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清,降,宣,升,51,五、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质地的关系,辛、甘,温热

12、升浮药,苦、酸、咸,寒凉沉降药,花、叶、质轻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石、质重沉降药,1、性味,2、质地,52,六、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盐制则下行,1、加工炮制:,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敛,黄连,酒炒,目赤肿痛,苦寒,(药性沉降),(药性升浮),53,2、配伍应用:,沉降,升浮药 6,:,沉降药 2,升浮,沉降药 6,:,升浮药 2,54,1.用酒或姜炮制,沉降药,2.配伍众多的升浮药,3.加引经药(桔梗),变沉降之性为升浮之性,55,1.用盐或醋炮制,升浮药,2.配伍众多的沉降药,3.加引经药(牛膝),变升浮之性为沉降之性,56,第四节 归经,一、归经的含义,二、归经的确定,三、归经的应用

13、,57,是药物对于机体某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一、归经的含义,清热药,黄 芩,黄 连,黄 柏,龙胆草,苦寒清热燥湿,清肺热,清心火,泻肾火,泻肝火,58,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二、归经的确定,59,肺咳嗽气喘,肾尿频遗精,脾纳呆便溏,肝胁痛抽搐,心神昏心悸,肝经,脾经,肾经,心经,肺经,杏仁治咳喘归肺经,石菖蒲治神昏归心经,青皮治胁痛归肝经,白术治脾虚归脾经,杜仲治腰痛归肾经,脏腑经络理论,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60,三、归经的具体应用,1、选择与病情相应的归经药。,2、结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温肺寒,肺寒干 姜(辛热),清肺热,肺热黄 芩(苦寒),补肺虚,肺虚麦

14、冬(甘寒),泻肺实,肺实葶苈子(苦寒),咳嗽,61,3、注意脏腑间的联系。,肺虚兼脾虚培土生金(补脾益肺),肝阳上亢兼肾阴不足壮水涵木(滋阴潜阳),木 (肝),火 (心),土 (脾),金 (肺),水 (肾),62,第五节 毒性,一、古代药物毒性的概念,二、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三、中药毒性分级,四、必须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五、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六、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63,一、古代药物毒性的概念,1、“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2、“毒性”是药物的偏性,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

15、,故曰毒药攻邪也。”,指药物,64,3、“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65,二、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1、“毒性”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急性毒性:24h内一次或多次染毒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亚急性毒性:染毒期限少于3个月。 亚慢性毒性:染毒期限为36个月 慢性毒性:染毒期限在6个月以上。 特殊毒性: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毒性。,66,2、“毒药”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3、“副作用” 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其中剧毒药系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67,三、中药毒性分级,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68,1要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四、必须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2要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3要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