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讲义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959319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5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丙肝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讲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丙肝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讲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丙肝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讲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丙肝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讲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丙肝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讲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丙肝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讲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丙肝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讲义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丙型肝炎实验室生物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丙型肝炎病毒属于第三类病原微生物,不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但是病毒培养及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级别二级实验室进行。,1、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的生物安全级别,1.1 丙型肝炎病毒血清/血浆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检测,以及相关的生化检测应在符合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实验室中进行。1.2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提取和检测丙型肝炎核酸提取和检测均应在符合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实验室中进行。,1、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的生物安全级别,1.3丙型肝炎检测实验室的基本要

2、求1.3.1实验室设备、设施和器具应当坚固耐用,在实验台、生物安全柜和其他设备之间及其下面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进行清洁。1.3.2应当有足够的储存空间来摆放随时使用的物品,以免实验台和走廊内混乱1.3.3应当为安全操作及储存溶剂、物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设施1.3.4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当有存放外衣和私人物品的设施,应当有进食、饮水和休息的场所。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还应当提供另外的可长期使用的储存间。,1、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的生物安全级别,1.3.5每个实验室都应有洗手池,并最好安装在出口处,尽可能用自来水1.3.6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达到适当的防火等级,最好能自动关闭。 1.3.7 符合级

3、生物安全要求,应在靠近实验室的位置配备高压灭菌器 或其他消毒器具。 1.3.8 安全系统应当包括消防、应急供电、应急淋浴以及洗眼设施。 1.3.9 设备装配后应无毛刺、锐角以及易松动的部件。 1.3.10 设备的设计、建造与安装应便于操作、易于维护、清洁、清除 污染和进行质量检验。应尽量避免使用玻璃及其他易碎的物品。,2、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措施,2.1 建立安全制度 丙 型 肝 炎 检 测 实 验 室 应 建 立 安 全 工 作 制 度 和 安 全 标 准 操 作 程 序(S-SOP),每年都应对安全制度和安全标准操作程序及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修订,并有记录,定期对实验室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制定

4、意外事故处理预案,主要是针对生物安全意外事故。内容包括应急处理、登记和报告、调查和处理;建立信息安全及保密制度:与丙型肝炎检测相关的所有资料均应严格保密,包括送检单、检测记录、样品登记、报告单及工作人员年度检测结果等,不得对无关人员透露检测结果。,2、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措施,2.2 培训和管理 2.2.1 实验室应进行全员安全培训并强化“普遍性防护原则”安全意识,所有的血液、未固定的组织和组织液样品,均应视为有潜在的传染性,都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操作。 2.2.2 所有管理和检测人员都应接受过生物安全培训。医务人员应掌握危险因素的管理方法,对危险因素能够正确的确认、评估、控制;能够分析可能暴露的

5、因素,增加能够减少危险的设备(如充足的自我保护的设备,防水围裙及其他防渗透的装备保护自身破损皮肤,充足的、随时可用的各种型号的手套、及防渗透手套等),掌握保护设备的使用方法。 2.2.3 生物安全培训和监督应有客观详实的记录。,2、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措施,2.3.8禁止使用口吸液管,必须使用移液器来操作实验的所有液体。2.3.9操作过程中,如发现防护服被污染应立即更换,如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换上新手套。不能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2.3.10不应将手套清洗或消毒后再次使用,因为使用表面活性剂清洗可使手套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消毒剂可以引起手套的破损。,3、实验

6、室安全操作,3.1试剂及样品的管理应按要求妥善保存需要保存的血清及其他体液样品(含丙型肝炎抗体阳性样品)。对存放试剂和有毒有害物质的区域应进行监控,冷藏柜、冰箱、培养箱和存放生物试剂、化学危险品、放射性物质的容器应上锁。3.2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完毕应对工作台面消毒,推荐用0.1-0.2%的次氯酸溶液消毒;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20分钟以上。操作过程中如有样品、检测试剂外溅,应及时消毒。如有大量高浓度的传染性液体溅出,在清洁之前应先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然后戴上手套擦净。,3、实验室安全操作,3.3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抽取静脉血液(或以其它方式收集血液样品)时要注意安全,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7、,戴手套,谨慎操作,防止血液污染双手。应小心防止被针头和其它利器刺伤。 如用滤纸采样,应按常规将手指或耳垂局部消毒。刺破皮肤后,迅速把滤纸沾上,切勿让血液滴落在其它物体表面造成污染。采血后待血样干燥后再包装送检。 离心样品时要使用密闭的罐和密封头,防止离心时液体溢出或在超/高 速离心时形成气溶胶。,3、实验室安全操作,3.4 样品的带入、带出和操作 3.4.1 不得将非实验室物品带入实验室。 3.4.2 装有测试样品的包裹应在实验室的安全柜内打开,不能在收发地点或仓库等地点打开。同时,打开包裹的人员应接受过处理感染源方面的训练并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实验室应具有处理感染源的设备并准备好可消毒的容器

8、。 3.4.3 打开样品容器时要小心,防止内容物泼溅。要核对样品与送检单,检查样品管有无破损和溢漏。如发现溢漏应立即将尚存留的样品移出,对样品管和盛器进行消毒。,3、实验室安全操作,3.4.4 要检查样品的状况,记录有无严重溶血、微生物污染、血脂过多以及黄疸等情况。如污染过重或者认为不能接受,则应将样品用安全方式废弃,同时将情况通知送样人。 3.4.5 常规处理血液、体液样品可在工作台上进行,如样品有可能溅出,则应戴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 3.4.6 将样品转送到其他实验室时,应防止对工作人员、患者或环境造成污染。护送样品的人应清楚接收地点和接收人,实验室负责人或其指定的人

9、员应及时确认样品已送达指定的实验室,被转入安全位置并得到妥善处理。 3.4.7 被污染或可能污染的材料在带出实验室前应进行消毒。用后的包裹应进行消毒。,3、实验室安全操作,3.5使用利器注意事项3.5.1应尽量避免在实验室使用针头、刀片、玻璃器皿等利器,以防刺伤。如果必须使用,在处理或清洗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刺伤或划伤,并应对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3.5.2应使用安全针具采血,如蝶形真空针,自毁型针具等,以降低直接接触血液和刺伤的危险性。3.5.3应加强锐器的管理,应将用过的锐器直接放入耐穿透、防渗漏的锐器盒,注意锐器盒的使用。用过的针头应直接放入坚固的容器内,消毒后废弃3.5.4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

10、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利器。,3、实验室安全操作,3.6污染物处理应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处置实验室废弃物。丙型肝炎检测实验室产生的所有废弃物,包括不再需要的样品和其它物品,均应视为感染性废弃物,应置于专用的密封防漏容器中,安全运至消毒室,经高压消毒后再进行处理或废弃。,3、实验室安全操作,3.7丙型肝炎检测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方法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5分钟或 6010小时、高压蒸汽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病毒3.7.1实验室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高压蒸汽消毒,121 ,保持15分钟;干燥空气

11、烘箱消毒(干烤消毒),140,保持2小时。3.7.2实验室常用的化学消毒方法:含氯消毒剂(次氯酸钠,含有效氯2000-5000mg/L);75%乙醇;2%戊二醛。,3、实验室安全操作,3.7.3丙型肝炎检测实验室物品常用的消毒方法3.7.3.1废弃物缸:5000mg/L次氯酸钠。3.7.3.2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和仪器表面:75%乙醇。3.7.3.3溢出物:5000mg/L次氯酸钠。3.7.3.4污染的台面和器具:2000mg/L次氯酸钠,也可以用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器械可用2%戊二醛消毒。,3、实验室安全操作,3.8 意外事故处理 3.8.1 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应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尽

12、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5%乙醇或其它消毒剂消毒伤口。 3.8.2 皮肤污染:用水和肥皂冲洗污染部位,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如75%乙醇或其它皮肤消毒剂。 3.8.3 粘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污染部位。,3、实验室安全操作,3.8.4 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3.8.5 污染物泼溅:小范围污染物泼溅,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和清洗。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的程序。 3.8.6 溢漏处可用经消毒剂浸泡的吸水物质覆盖;消毒剂作用1015分钟后,移走吸水性物质,用消毒剂冲洗,用水清洗。,4. 职业暴露

13、及其处理,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检验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职业暴露也包括其他行业的其他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被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皮肤、粘膜或者刺破皮肤等情况。 职业暴露发生后,通常应遵循四条原则:及时处理原则,报告原则,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原则。,4. 职业暴露及其处理,4.1 发生职业暴露以后的急救处理发生丙型肝炎职业暴露后应实行急救。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包括刺激出血(如皮肤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洗手液和流水清洗伤口或污染的皮肤(如果是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4. 职业暴露及其处理,4.2 对暴露感染的危险进行检测和评估4.2.1 发生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后,推荐对源头的人要通过抗-HCV检测来确定HCV感染情况;必要时应检测HCV R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