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赏析示例《六国论》(人教版选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959273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3.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赏析示例《六国论》(人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赏析示例《六国论》(人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赏析示例《六国论》(人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赏析示例《六国论》(人教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赏析示例《六国论》(人教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赏析示例《六国论》(人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赏析示例《六国论》(人教版选修)(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主学习初体验,赏析示例六国论,名师课堂 一点通,知能提升巧应用,整体 宏观 把握,探究点一,语段细解赏析,第 五单 元,探究点二,探究点三,探究点四,美文迁移应用,故事素材大观,拓展阅读积累,说作者(一)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旧传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

2、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二)作品:嘉祐集。(三)评价: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 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寻背景作者处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西、北方边患严重,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并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北宋统治者却一味求和,订下“澶

3、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答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为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链常识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

4、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 览译文(教师用书独具),看结构,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侵略采取以贿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为积威之所劫”,而要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针砭时弊,切中要害,发人深省。,知文意,赏技巧,2论点鲜明,证证严密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逻辑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整。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本文语言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

5、文章章法严谨,富于变化,具有充沛的气势和雄辩的力量。,突破词句,不是,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因为,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所以,因此,连词,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译文:_(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译文:_答案:(1)六国被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 (意念上的被动句)(2)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削弱了,这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判断句),文理赏析,C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

6、的主导作用。 D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反(第一个分论点)正(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的,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解析:D项应为“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 方面”。 答案:D,突破词句,古今异义词,那实际情况,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他的,他们的,古今异义词,祖辈和父辈,冒着,通假字,通“餍”,满足,古今异义词,到(的结局),适宜,得当,用,才,用,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译文:_(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译文:_,答案:(1

7、)子孙对待这些土地却不很爱惜,都拿(它)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省略句) (2)既然如此,那么诸侯国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文理赏析,C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结论: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 D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

8、尽,火不灭”,作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解析:D项应为“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 答案:D,突破词句,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用,招致,两次,使动用法,使退却,况且,将要,古今异义词,智谋和力量,假使,古今异义词,不行刺,命运,那么,倘若,假若,8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_(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 )译文:_ _(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_,答案:(1)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

9、国,却最后灭亡,这是燕国善于用武力对付秦国的功效啊。(判断句) (2)赵国曾经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介词结构后置句) (3)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赵王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被动句),文理赏析,9下列各句属于论证不赂者“失强援”,而“不能独完”原因的一组是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是故燕 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 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A B C D 解析:是肯定燕国用兵的功效,是假设“不赂”的结果。 答案:A,C燕赵两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

10、危,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燕、赵两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 D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解析:“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文章开头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观点。 答案:A,突破词句,名词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胁迫,名词用作状语,天天,月月,以至于,凭借,跟从,旧事,旧例,这,1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译文:_(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

11、译文:_,答案:(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被动句) (2)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尽管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但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势力。(状语后置句),文理赏析,13下列各句直接体现作者“借古鉴今”意图的两项是(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解析:A项是提出对抗秦国的方法;C项,将六国的情况和秦国的情况对比,也暗含北宋与六国的对比。这两项都是分析,不是直接体现。 答案:BD,C第四自然段是对历史

12、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喻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D第五自然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解析:B项应为“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答案:B,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C当与秦相较 D盖失强援解析:A项,“暴”通“曝”;B项,“厌”通“餍”;C项,“当”通“倘”。答案:D,解析: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解析:A项中“于”为“和”

13、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解析:B项“日”“月”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完”“终”“速”为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B,A B C D,解析:“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6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B项是判断句,C项是介宾后置句,D项是介宾后置句。答案:A,C文章首句便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否定了一般人的见解;接着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弊在赂秦”这是全文的总论点。继而以“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对总论点作了概要阐明。这两个分论点,分别在第二、第三两段里给以具体论证。,D第三段主要采用了铺叙的笔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语势略呈平稳。到了第四段,文章连用两个感叹词,犹如异峰突起,谆谆之言,惋惜之情,发人深省。最后在第五段中直接讽喻了时政,言简意赅,令人深味不已。 解析:D项,文章第五段是婉转含蓄地讽喻了时政。 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