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病原学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4935840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3.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病原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病原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病原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病原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病原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病原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病原学(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病原学,榆林市地方病防治办公室 左树春,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又称为波状热、波浪热、马尔他热、直布罗陀热、地中海热、山羊热,民间俗称布病为“懒汉病”、“爬床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布病属法定乙类传染病,布鲁氏菌病还是职业病目录中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

2、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庆对本病作正式报道。,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病原学,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

3、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病原学,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如来苏儿等较敏感。,病原学,布氏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化学试剂对布氏菌的影响,布

4、氏菌在不同介质中生存时间,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16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 目前国内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内蒙、黑龙江、新疆、吉林、青海、西藏等省区较为严重。我省于1952年在定边某牧场发现首例患者,随后在米脂、榆林、府谷、清涧、大荔、西安、澄城、蒲城等地发现,七十年代初期,在渭北地区曾发生大流行、八十年代开始逐年下降,到1986年全省率先以县为单位达到部颁控制区标准。,流行病学,近几年,随着市场开放,生产方式逐渐变革,原有的防制措施无法逐一落实,导致疫情重新抬头,我国北方部分省(区)及我省疫情相继出现回升。我省以榆林、延安、渭南等市疫情较重。,

5、流行病学,全世界布鲁氏菌病疫情,2013年上半年世界羊布鲁氏菌病分布图(引自OIE),中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 1950-2014年,中国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区县变化 2003-2014年,2013年布病波及中国31个省市区 报告发病人数44877,发病率3.31/十万,2012/2013/2014年布病病例报告分析,2013年中国布鲁氏菌病职业分布,2013年中国布鲁氏菌病年龄性别分布,2007-2014年我省以及高发地区布病发病数 (2013年后渭南数据不含韩城),一、概述(我省疫情概况),一、概述(我省疫情概况),地区分布:2015年1-9月份我省报告发病1093例,去年同期1263例。,一

6、、概述(我省疫情概况),2015年1-9月份我省发生布病暴发疫情10起 商洛:洛南县石门镇张湾村、巡检镇驾鹿村、丹凤县庾岭镇花椒沟村 渭南:大荔县羌白镇白村 西安:户县甘亭镇麦张寨村 延安:志丹县永宁镇柏林村 榆林:清涧县解家沟镇白家川村、子洲县高坪乡吴家沟村、神木县马镇杨家沟村 安康:安康市紫阳县毛坝镇双新村,一、概述(我省疫情概况),时间分布 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1-3月份发病呈上升趋势,4-8月份维持在较高水平,9-12月份明显下降。布病病例报告高峰和发病在春、夏季,在我省羊群布病性流产高峰在2-4月,人间发病尾随羊流产高峰后1-2月,在4-5月病例迅速增加。夏季由于剪

7、羊毛、挤奶,有吃生奶食者以及产羔的叠加左右,也可出现发病高峰。,一、概述(我省疫情概况),人群分布 职业发病以农民为主,占总发病数的90.90%; 40-59岁组占报告发病总数56.39%; 男女性别比为3.871。 患者仍主要为农村男性青壮年。,一、概述(我省疫情概况),全省整体疫情形势上升明显,发病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以来,人间布病发病快速上升。 2014年发病率较2013年上升了75.78%。今年截至目前发病已超过千例,较去年略有下降。在我省报告甲乙类传染病排序中,人间布病病例数居第八位。 疫情空间分布范围逐渐扩大:2014年全省除过汉中市、杨陵区外在9个设区市的70个县(市、区)均

8、有病例出现。 疫情以散发为主,局部地区出现暴发:2014年在渭南、榆林、延安、安康、西安5个设区市10个县(区)的16个乡镇20个村发生暴发疫情20起,在处置暴发疫情时人间采血667份,血清学阳性100份,阳性率14.99%,确诊布病患者86例,隐性感染者14例。 职业人群高发特征明显: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49月份,职业以从事养殖和畜产品加工的人员为主。 全省疾控机构布病处置水平和专业人员布病知识知晓率高,患者多在本地确诊;实验室诊断率进一步提高。,一、概述(我省疫情概况流行特征),(一)传染源,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

9、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精液等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一般认为人与人之间不传染。,(二)传播途径,1、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二)传播途径,2、经消化道传染

10、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感染。 如果集中供水水源受到布氏菌的污染,有可能形成短时间内的暴发流行。 3、经呼吸道传染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三)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发病率的高低与接触机会多少有关,经常接触牲畜的人群发病一般较高。,(四)流行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我省为羊只产羔季节后1-2个月发病较高。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村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放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

11、壮年为主,男多于女。,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防治措施和评价措施效果的重要方法。布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确定布病疫区、分布范围和流行程度,掌握布病流行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适合当地布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评价已采取的布病防治措施效果,为完善防治措施提供反馈。,布病流行病学调查,(一)个案调查,通常是指对新发病例或新发现的病例进行的调查。个案调查的目的首先是确诊是否是布病,追查可能的传染来源及传播途径,分析发病原因和条件,了解可能传播范围,提出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法,防止疫情扩大。此外,还为该地区流行病学分析积累资料。,(一)个案调查,1调查方法: 询问病史:除现病史和既往病史外,着

12、重询问流行病学接触史,要特别注意与家畜、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接触史,饮食生奶、生肉史,布氏菌苗接种史等。 填写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检查体征、书写病例。 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做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巯基化物处理血清后的凝集试验以及血液、关节液、滑囊液、骨髓等的细菌培养。 调查当地卫生状况和防治措施执行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周围有无类似病人或疑似布病病畜。,(一)个案调查,2分析内容 根据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核实是否是布病病人,发病日期,临床类型,并作疫情报告。 分析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因子。 确定传染源、传播范围和传染条件。 找出发病原因,提

13、出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二)暴发点调查,暴发是一个单位或村屯在一个潜伏期内发生3例以上布病病人,这样的单位或村屯称为暴发点。一般由于布病病畜从疫区输入非疫区后发生。对布病暴发点,要求在短时间内查明人、畜间布病疫情,分析暴发原因,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扑灭疫情,防止蔓延。,(二)暴发点调查,1调查内容和步骤: 向当地有关领导、卫生和畜牧部门了解暴发的开始时间和经过。 调查疫区一般卫生情况,访问检查首批病例,确诊后对每一个病例逐一检查、化验。 初步确定为布病暴发后,应该边调查边采取紧急预防措施,防止扩大蔓延。 在逐个询问检查布病病例同时,填写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格。 分析可能的传染源,对可疑的传染

14、源采集标本,检查证实,并追究其传染来源。 对可疑传播因子采样检查。 考察历史疫情和周围有无类似布病流行。 分析流行的原因和条件。 整理调查资料,绘制统计表格和疫情地图。写出报告上报有关部门。,(二)暴发点调查,2分析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这次暴发流行在性别、年龄、职业、地区和时间分布的特点。 根据当地家畜输入、调动、检疫、临床表现、可疑传播因子的检查结果以及病人与家畜接触情况,分析这次暴发流行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因子。 进一步探讨这次暴发流行的原因和条件,提出防止再次暴发流行的措施。 分析过程中可采用发病率对比分析法、相对危险性和特异危险性分析法。,(三)感染和现患调查,布病的

15、感染和现患调查是了解某个时间断面的人、畜感染和患病情况,其目的是描述布病在空间、时间、人畜中的分布和疫情发展趋势,探讨布病流行因素,探索造成流行的原因和条件,评价布病防治措施效果。,(三)感染和现患调查,感染率 表示某年人群(或动物群、畜群)中布病的感染频率。,试管凝集试验或其他特异性检验阳性均定为感染,但要排除接种菌苗引起的阳性。,布病感染率,感染布病的人数(头数),调查人数(牲畜数),100%,布鲁氏菌属,第三节 布鲁氏菌的培养,1 布氏菌培养特性 布氏菌是需氧或微需氧菌 生长缓慢,尤其初代分离 牛种部分型别、绵羊附睾种布氏菌需在5-10% CO2环境中培养 新长出的菌落无色透明,光滑圆形

16、,突起,均质,直径1-2mm 液体培养均匀混浊,无菌膜 粗糙型菌落较大,生长快,布鲁氏菌培养材料,2 布氏菌培养检查材料 人或动物的全血、 动物流产胎儿(胎儿的肝脏、肺、胃内容物) 动物脏器、动物胎盘、关节液、阴道分泌物等 新鲜乳汁,ICDC, China CDC,第三节 布鲁氏菌的培养,3 样品的采集 血培养:急性期、体温反应明显和血清滴度高的病人,血培养阳性率高 血培养阳性率与病期、体温反应、临床表现以及血清滴度等有关系 骨髓培养:慢性期病人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液高 从胸腔积液、脓肿和关节液、痰、乳、阴道分泌物 流产胎盘中分离到布氏菌 新鲜乳汁,新分离到的粗糙型布氏菌(犬种),布氏菌特异的油滴样菌落,布 氏 琼 脂 布 鲁 氏 菌 菌 落,ICDC, China CDC,血平皿 布氏菌菌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