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水墨表现树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934291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课改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水墨表现树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课改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水墨表现树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课改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水墨表现树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课改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水墨表现树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课改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水墨表现树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课改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水墨表现树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课改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水墨表现树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墨表现树,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孙滨,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教学特色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本课以小学美术新课标为指导,体现以下基本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中国画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水墨表现树木,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家是如何观察、认识、分析和掌握树木的结构与特征的。从而,使学生感悟中国山水画的形式美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绘画的兴趣。,(一),二、教学背景分析,学情分析知识方面:能够区分出白描法、没骨法、点厾法、勾勒填色

2、法。技能方面:掌握中锋、侧锋用笔、熟悉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同时该年龄段孩子在分析力、表现力、理解力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个性,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问题:欠缺对水墨课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及对水墨技法的实际应用能力。,(二),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方式:讲授法、演示法、体验法。,教学手段:数字校园评价、知识测查系统。,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水墨技法表现树。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观察、游戏等形式,学 习运用水墨技法表现树的形态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重点:运用水墨技法表现树的枝和叶。难点:枝干与叶的

3、穿插组合。,重点难点分析:,四、教学特色分析,教师能够宏观把控教材,明确知识体系的纵向关系。大胆展示教师水墨画基本功,使展示具有实效性、指导性。教师会借助肢体语言,诠释绘画语言。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操。教学环节清晰、条理清楚。能将学科育德巧妙体现。,五、教学过程分析,导入新课,五、教学过程分析,讲授新课,观看有树的作品。,意图:学生感悟中国山水画的形式美感,了解树是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景物之一,因此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认识与兴趣。,五、教学过程分析,欣赏画家作品,意图 :通过作品的欣赏,完善课题,使知识点承上启下,突出水墨概念。,讲授新课,(一),沈周(明)京江送别图(局部),五、教

4、学过程分析,不同树的特征:,教师:出示塑封好的树叶作品。设问:大自然中树的种类多种多样,猜一猜这是什么树的叶子?教师示范:叶的画法教师:出示多幅点叶法、夹叶法创作作品。小结: 点叶法:用色或墨直接点出树叶的形状。 夹叶法:先勾出树叶的形状,然后以色彩填充。,意图: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掌握夹叶法和点叶法的概念。,五、教学过程分析,观察游戏:用手代替枝干观察手指前后穿插关系。教师示范:鹿角法 介绍其它水墨表现树的方法。学生实践: 尝试运用水墨形式表现树 教师示范完整画面。,意图:通过教具演示,从立体的观察到平面的表现,使学生了解树分四枝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树干的穿插,学生艺术实践,五、教学过

5、程分析,内容:用所学枝、叶画法完成水墨表现一棵树。 要求:枝干的穿插关系、用水墨的技法表现。,意图:明确作业内容要求。,教师巡视辅导,五、教学过程分析,个体辅导 集体辅导,意图:通过辅导,将本课的重点进行强调,提升作业效果。关注不敢下笔、动作较慢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从中发现普遍问题进行集体辅导,辅导中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六、教学效果评价,意图:既是对下节课知识的过渡,又是学科德育的巧妙体现。,评价,六、教学效果评价,评价是根据课堂实践要求进行的,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意图:为了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国画保持兴趣。,拓展,六、教学效果评价,欣赏教材中白雪石的杨树等作品,感受意境美。,意图:进一步做到课堂兴趣的延伸。,白雪石 杨树,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一册十二 课,水墨表现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