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 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928647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 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 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 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 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 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 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 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块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二、隋唐时期(581907年) 1.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

2、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1)内容 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

3、部。,(2)影响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四、民族大融合 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重理解 1.门阀士族的衰落 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1)门阀士族

5、衰落最重要的原因在经济方面。 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从根本上动摇士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 门阀的盛衰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唐朝中叶,土地买卖界限松弛,均田制崩溃,不能保证士族继续占有大量土地和荫客、部曲等劳动人手,士族因此失去了往日的经济地位和特权,其社会、政治地位也必然随之衰落下去。,(2)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

6、这使得士族渐渐丧失了以往的文化优势,社会政治地位也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士族的衰落。 (3)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 (4)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一方面,寒庶地主中也出现了很多“名节风教”之人;另一方面,一些士族门风日趋败坏,士庶区别日趋泯灭,动摇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等级特权。,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

7、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 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

8、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3.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中枢机构的演变”注意三个限定时期,即汉、魏晋、唐。 (2)定时空,找关联: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侍从设立中朝,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3)提信息,找关键:反映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 反映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 反映出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相权分割,加强了皇权。 【答案】 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深化拓展】 古代中国加强君主

9、专制的主要方式 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内朝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

10、.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注意归纳材料信息回答“弊端”。第(2)问,围绕“平民政治”分析思考,提炼概括答案。 (2)定时空,找关联: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逐渐出现很多弊端,难以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并

11、日趋完善,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3)提信息,找关键:体现了九品中正制在选官标准、选官权等掌握方面存在弊端。 体现了科举制在多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弊端:依据门第高低选官,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世家大族把持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成为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 (2)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1.发展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

12、地方品评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2.影响,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 角度一 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 【典例1】 (2017全国卷,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试题分析】 四段材料是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能够得出的基本历史事实是“唐军曾经与薛举战于

13、泾州,结果唐军战败”。四段材料的不同点是对唐军战败原因的描述不同,比较于旧唐书,新唐书则有美化李世民之嫌,因此,C项正确。A、B两项新唐书旧唐书中说法矛盾,排除。李世民是否“患病”只有第四段材料提及,这也可能是作者美化李世民的托词,不能认定为历史事实,D项错误。 答案:C,角度二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典例2】 (2013大纲卷,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试题分析】 古代中国的监察区是由中央派驻

14、官员实行间接管理的区域,行政区则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区域,监察区转为行政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体现,A项正确。B项中“经济发展”、D项中“疆域变化”等表述均与监察区关系不大;监察区转为行政区后,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更强,C项表述错误。 答案:A,角度三 科举制的社会影响 【典例3】 (2016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试题分析】 汉代察举制是推荐、考试、试用三者相结合,重在推荐。唐代科举是考试、试用相

15、结合,重在考试,开放程度更高,更多的平民子弟可以通过读书、考试改变命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示范效应、导向效应更强,从而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读书风气,D项正确。 察举制和科举制都无法保证选拔“最优秀”的官吏,官吏的优秀与否与考试能力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A项可排除。考试的局限就在于不能鉴别道德水平,B项可排除。世家子弟同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C项可排除。 答案:D,【练考题】 1.(2017江苏卷,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16、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C 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便于皇帝控制;皇帝掌决策权,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门下两省地位上升实际上体现皇权的加强。综合二者来看材料反映了君权的加强、相权的削弱,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在三省六部制度下的调整,A项错误;B项材料无从体现;决策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说法错误。,2.(2015四川卷,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解析:C 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两汉时中书令、尚书令只是少府的属官,地位较低,魏晋以来,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为三省官长,成为宰相,是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逐渐提高,故选C项。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材料并未体现三省制的曲折发展历程,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