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冯)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927415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吸虫(冯)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肺吸虫(冯)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肺吸虫(冯)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肺吸虫(冯)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肺吸虫(冯)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肺吸虫(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吸虫(冯)(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南通大学 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系冯金荣,肺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概述,卫氏并殖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及哺乳动物的肺,故也称卫氏肺吸虫(human lung fluke)或肺吸虫,是人体并殖吸虫的重要虫种之一。能引起肺吸虫病,对人有较严重危害。,一、卫氏并殖吸虫形态,肺吸虫成虫体肥厚,背面隆起,腹面扁平。 活体呈红褐色,半透明。 固定后为椭圆形、灰白色, 体长为7.512mm,宽为46mm,厚3.55mm。大小、形态均似半颗黄豆。,(一)成虫形态,肺吸虫成虫,附着器官: 卫氏并殖吸虫的口吸盘、腹吸盘大小略同,口吸盘位于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中横线

2、之前。 消化器官: 口咽食管 左右两个肠支 生殖器官: 雌雄同体 卵巢与子宫并列于在腹吸盘之后。 睾丸左右分支,并列于虫体后端1/3处。,(一)成虫形态,一、卫氏并殖吸虫形态,(肝吸虫)成虫玻片染色标本,肺吸虫全身布满体棘,(二)虫卵,形状: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端较宽,一端较窄,最宽处多在近卵盖端,似次品陶罐。 大小:80-11848-60m 颜色:金黄色 卵壳:在卵最宽端有一大而明显的卵盖。卵壳厚薄不均匀,一般近盖端卵壳较薄,无盖端增厚 内含物:卵内为一个卵细胞和20余个卵黄细胞。,一、卫氏并殖吸虫形态,卫氏并殖吸虫卵电镜照片,(二)虫卵,一、卫氏并殖吸虫形态,(三)毛蚴,A miraci

3、dium hatching out of a Paragonimus egg. The egg takes about 3 weeks in water to embryonate.,一、卫氏并殖吸虫形态,一、卫氏并殖吸虫形态,(四)尾蚴,肺吸虫尾蚴为微尾型的短尾蚴。,(五)囊蚴,囊蚴呈球形,直径约300-400m,可见肠支和深色的排泄囊。,一、卫氏并殖吸虫形态,幼虫脱囊,A young paragonimus hatching out of a metacercaria. This usually takes place in the duodenum of the animal host.

4、,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肺吸虫成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多种肉食哺乳动物体内,如犬、猫、虎、狼等的体内。肺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和蝲蛄。,2M,终宿主吞食含卫氏并殖吸虫活囊蚴的石蟹或蝲蛄,异体受精产卵,经气管随痰粪便排出,(在人体外发育),(在人体内发育),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毛蚴,13,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 主-石蟹,蝲蛄,虫卵下水,经口,(“童虫”),虫卵,成虫,肺,胸腔,腹腔,幼虫,组织内移行,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一)生活史图解,成虫 (肺部),虫卵,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童虫 (肠壁),体内移行,入水,第一中间

5、宿主:川卷螺,蟹、蝲蛄,经口感染,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一)生活史图解,毛蚴,(在人体内发育),(在人体外发育),随痰液吐出或随粪便排出,第二中间宿主,川卷螺,石蟹,胞蚴 母雷蚴 子雷蚴,囊蚴,入水,胞蚴,成虫主要寄生部位:肺,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和蝲蛄。,蝲蛄,小龙虾,保 虫 宿 主,猫科,犬科,灵猫科动物,肺吸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肠壁,腹腔,腹内窜扰,膈,从囊蚴进入人体到发育为成虫产卵约需两个多月,小肠内,(二)生活史小结,1.成虫寄生部位:人或犬,猫等肉食哺乳动物的肺组织内,以破坏的组织或血液为食 2.宿主: 人是终宿主,犬科和猫科等肉食哺乳动物是

6、保虫宿主,野猪等可作为转续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和蝲蛄 3.感染阶段: 囊蚴 4.感染途径与方式: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石蟹或蝲蛄感染,经口感染。,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童虫/ 成虫,组织与脏器移行和寄居,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代谢产物,根据病变过程一般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一)急性期 主要是童虫移行、窜扰引起,无特异性症状。如食欲不振、乏力、低热或腹痛、腹泻等。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及绝对数增多。当大量童虫从肝表面移行或穿过肝组织可引起肝局部出血、坏死。,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二)慢性期:童虫进入肺及成虫寄生引起 1

7、、脓肿期(组织破坏期) 虫体移行 组织破坏/出血 窟穴状/隧道状病灶,四周肉芽组织增生 脓肿脓肿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脓肿壁。,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X线:边缘模糊,界限不清的浸润阴影,(二)慢性期: 2、囊肿期(组织反应期) 脓肿内大量细胞浸润/集聚/死亡/崩溃/液化,脓肿内容物 赤褐色黏稠液体,镜下见坏死组织/夏科雷登结晶/ 虫卵,囊壁肉芽组织增生 周界清楚的结节状虫囊。,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X线:界线清楚的结节状虫囊。,Charcot Leyden Crystal,“虫囊”是卫氏并殖吸虫特征性病灶,(二)慢性期: 3、纤维疤痕期(愈合期)虫体死亡或转移后,囊肿内容物被吸收或排出,肉芽组织

8、填充,继而纤维化,最后病灶形成疤痕。,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X线:硬结性或条索状阴影。,(三)卫氏并殖吸虫病临床分型1、胸肺型:最常见,虫体在肺部寄居破坏可有胸痛、咳嗽、咳血痰或铁锈色痰等表现X线检查肺部有明显的炎症表现,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Adult in section of lung,(三)卫氏并殖吸虫病临床分型1、胸肺型:最常见,虫体在肺部寄居破坏可有胸痛、咳嗽、咳血痰或铁锈色痰等表现2、肝腹型: 1/3病例,虫体穿过肠壁在腹腔及各脏器间游窜可有腹痛、腹泻;肝区疼痛,肝功能紊乱,转氨酶增高等表现,肺吸虫病人X光照片,(三)卫氏并殖吸虫病临床分型2、肝腹型: 1/3病例,虫体穿过肠壁在

9、腹腔及各脏器间游窜可有腹痛、腹泻;肝区疼痛,肝功能紊乱,转氨酶增高等表现,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3、皮下包块型: 10病例。皮下包块或结节,大小不一,13cm。表面皮肤正常,肿块触之可动。单个散发或多个成串。好发腹壁、胸背、头颈部,也可见腹股沟、腰背部、大腿内侧等。 包块内可检出成虫和虫卵。,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皮下包块型肺吸虫病,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4、脑脊髓型: 1020病例。 虫体移行或定居成囊造成脑脊髓损害。 头痛、癫痫、瘫痪等。,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5、亚临床型: 症状不明显,免疫检查阳性。 轻度感染、早期感染、虫体已消失感染者。,四、卫氏并殖吸虫实验诊断,(一)病原诊断1、粪

10、便虫卵检查。2、痰液虫卵检查,标本可以10%NaOH消化后2H,离心沉淀后镜检。3、活检,可取皮下包块或结节活检。,询问病史,人的粪便或痰中查获虫卵可以作为确诊的依据。,四、卫氏并殖吸虫实验诊断,(二)免疫试验 可用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作为辅助检查。,皮试-ST,IHA,ELISA,(一)分布 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主要在东南亚各国.(日本、朝鲜等)。我国,除西藏、新疆、内蒙、青海、宁夏未报道外其他23个省/市/区均有存在(人/动物均感染者达20个省市区)生态环境: 山区、丘陵、小溪 流行区类型: 溪蟹型-大部分 蝲蛄型-东北、朝鲜,五、

11、卫氏并殖吸虫流行,南方(南方山区)有光石溪流,风景秀丽,流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断,川卷螺/石蟹/孳生的极好场所,五、卫氏并殖吸虫流行,(二)流行因素 1、传染源:病人及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a.食入含活囊蚴的溪蟹及蝲蛄而感染b.饮用含活囊蚴的生水而感染c.生食野猪肉等转续宿主肉而感染,日本宫崎一郎(75年)在日本鹿儿岛发现100多名因生吃野猪肉片而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病例,经调查,野猪肌肉中有卫氏并殖吸虫幼虫。这些幼虫在野猪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把这些含幼虫的野猪肉人工喂犬,95.2发育为成虫并寄生在犬肺部。,囊蚴的生活能力非常强,在一只溪蟹体内最多发现过 6559个囊蚴,在14%黄酒中可存活18小时,在1020%NaCl和12%酒精中可存活48小时,囊蚴对低温有一定抵抗能力,冬天溪蟹死后可存活7天。,五、卫氏并殖吸虫流行,(二)流行因素 3、易感人群:生食溪蟹及蝲蛄的人群均为易感人群。,六、卫氏并殖吸虫防治,(一)注意饮食卫生:关键在防,只要加强宣教,提倡熟食溪蟹及蝲蛄,不饮用生水,使囊蚴不能入口就可杜绝肺吸虫感染。(二)加强痰粪管理:防止虫卵下水,污染水源(三)及时治疗病人:主要药物有硫双二氯酚、吡喹酮、硝氯酚等,肺吸虫寄生部位、感染期、感染途径和方式 中间宿主、保虫宿主 肺吸虫病临床分型 肺吸虫感染的诊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