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工艺美术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4926754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0.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工艺美术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清代工艺美术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清代工艺美术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清代工艺美术史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清代工艺美术史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工艺美术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工艺美术史(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工艺美术史,陶瓷工艺,清陶瓷工艺概述,我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特别是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无论质量、数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拟的。整个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在中国的瓷都地位,代表中国瓷器水平的理所当然的是景德镇的官窑器。而清代的民窑器则最为丰富多彩。 青花瓷在清代仍是瓷器中的主要产品,斗彩、五彩、素三彩继续在更高水准上烧制。此外,康熙朝又创新了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种,各种单色釉有增无减,康熙、雍正、乾隆烧制的青花器无论是器型还是釉色都极力追崇明代永乐、宣德和成化三朝,尤其是康熙青花色调青翠艳丽,层次分明,那浓淡的笔韵能分五色,如水墨画一般,含蓄而生动。,

2、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时最为精绝,其胎骨轻薄,釉色洁白莹亮,画工细腻,色彩柔和,线条流畅,让人爱不释手。雍乾时粉彩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色调温润,鲜艳而不妖冶,立体感强烈,常常让人叹为观止。此外,这一时期仿宋代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窑的作品也很成功,有的几可乱真,洒蓝、天蓝、祭蓝、冬青、茶叶末等单色釉亦是佳作多多。,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为丰富,即有仿古又有创新,尤其是各式装饰性瓷器如瓶、尊之类较元、明代大为增加,其中康熙朝独有的器型如观音瓶、棒锤瓶、金钟杯、凤尾尊、马蹄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头尊、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乾隆朝大件装饰性器物的造型与前朝相比变化不大,但

3、各类精巧小器如鼻烟壶、鸟食罐、仿象牙、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却出现不少,而嘉道以后的器形大多是追慕前人,几乎没有什么新创作。,清代不同时期瓷器的特点,装饰艺术纹饰、内容、手法最为多样,且因各朝背景、崇尚不同而各有特点 顺治时期(16441661) 整体上看造型古朴 ,器物胎体厚重,胎质比明末坚硬细洁 器足有平足、矮圈足、璧形足、双圈底等 顺治五彩色彩为平涂,衣褶线条较粗,具有浓厚的明瓷气息 顺治传世品中官窑款器物甚为罕见。,清-顺治 青花麒麟芭蕉纹大罐,清-顺治 青花麒麟芭蕉纹大罐 (局部),顺治青花洞石瑞兽图直筒,清顺治 缠枝莲大罐,清顺治 青花牡丹狮纹将军罐,清顺治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诗罐,清顺治

4、 景德镇窑青花麒麟纹大盘 说明: 高7.6cm、口径35.8cm、底径18cm,康熙(16621722)朝经过顺治时期的过渡,政权已趋稳定,社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制瓷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官窑开创了以督陶官姓氏称窑的先例。 “臧窑”是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臧应选督驻景德镇时烧造的各种单色釉品种,它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水平。 “郎窑”是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事时所烧造的瓷器,如著名的“郎窑红”等,它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水平。 外销瓷有了新的发展。民窑质量明显提高,康熙十九年以后景德镇官窑的开始烧造,更加促进了民窑业的发展。,康熙时期瓷器的特点,1.

5、 整体上看,康熙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早期胎体厚重,中晚期胎体逐渐变薄,造型、色彩皆有很多、很大的创新。瓶、罐少带耳,方肩时间较早,圆肩时间较晚。 2. 胎体由时代发展有厚变薄,胎质坚硬细蜜,胎土淘炼的极为纯净细腻,如糯米般细白。大器胎体厚重,分段接烧修胎细致,接痕平滑规整。釉料配制纯净,釉面、胎体结合紧密。器口施含粉的白釉,给人以厚唇或出边的感觉,为康熙瓷的普遍现象。早期的部分器口亦有露胎或“酱口”现象。白地青花和五彩瓷的釉面,早期、晚期为青白色,中期为粉白或浆白色。,3,器足有平足、圈足、璧形足、双圈底、二层台底等。圈足早期呈尖状,中晚期呈圆润的“泥鳅背”状。双圈底于明末、顺治时出现,

6、延续到康熙中期,圈足内的底面近足处挖有沟曹,宽窄深浅不一,槽内无釉,圈足外墙着地,内墙悬空。二层台底又称“台形底”,于圈足外墙处旋削一圈釉面而露胎,使釉不能抵达足端,形成两个不等高的切面,多见于琢器类。璧形底,施釉于外底中心凹陷处,器底有一圈露胎无釉,多见于笔筒等。 4,康熙瓷器纹饰丰富,山水、人物是最具特色的纹饰题材,雍正以后显著减少,尤其是“斧劈皴”山水画和“刀马人”古装人物画更具有特别风格,这两种题材在康熙青花、五彩瓷上应用十分广泛。康熙五彩色泽鲜亮,人物面部用线条勾出,十分简洁,衣褶细巧,色彩深淡相宜。康熙五彩的最突出贡献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墨彩,金彩运用打破了单一手法。粉彩、珐琅彩始烧

7、于康熙晚期。珊瑚红始于康熙,盛于雍乾,金红釉“洋红”亦是康熙朝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并首先应用在珐琅彩瓷器上。,5,康熙官款出现在中后期,主要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和:“康熙御制”四字款,字体以楷书为主,亦有篆书、行书、满文、波斯文、八思巴文等,双圈六字款多,单圈、无圈、方框款少。还有堂名款、纪年款、人名款、题记款、吉语款、花押款、章款等,其中堂名款、吉语款繁多。,康熙时期瓷器造型特点:,清康熙时期,瓷器的造型在形制上较前代有显著增加,可谓“制作日巧、无物不备“。这时器物的形制,除了传统的碗、杯、盘、钵、瓶、罐、壶、尊等器皿继续大量生产之外,还出现了冠架、法器、灯罩、如意、鼻烟壶、臂搁等各式各样

8、的日常用品、文房用具和案头陈设等品种。同一品种不仅在样式上日趋丰富,显示出制瓷匠师在造型手段上不拘一格的构思。,器物形体转折清楚、肯定,各部位间有明确的交接线,有清楚的线角变化。诸如观音尊、莱菔尊、荸荠扁瓶等,细部处理都一丝不苟。 当时新创的棒棰瓶最具有代表性。这种以形似洗涤衣服用的木头棒棰而得名的器物,虽有方、圆两种不同的外形,然它们颈、腹之间转折的线角都非常明确。使人感到硬挺而有力。因此,康熙瓷器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其形体结构也是产生这种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康熙瓷器的线型较多地以直线为主。 陶瓷造型中的所谓直线,不同于几何学意义上的直线。康熙瓷器往往在直线中含有曲线的成分。,陶瓷造型

9、中,不同的线型,对人们所产生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直线给人挺拔、向上的感觉。但是,并非僵直、板滞,而是在直线中寻求变化,以做到直而不板、刚中见柔。富有独创的方棒捶瓶更是运用方圆对比的手法,成为康熙瓷器烧造成功的范例。 这时的所谓直筒形的笔筒,其实它的立面轮廓线也微微内凹,而观音尊、花觚、圆棒捶瓶等,都是以直线为基调中保持有曲线的内涵。当然这种曲线的长度有限、曲度也很小,并不影响线型的主体所形成的特色,却体现出刚中带柔的风韵。 这时流行的奇特挺拔之多穆壶和贲把壶,乃康熙时期中原地区与边疆各族人民的频繁接触中,制瓷匠师为适应民族地区的风俗和宗教需要所烧制的器物。中原和边疆各族人民在器物造型上的互相渗透

10、变异,体现了一种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制瓷艺术中的反映。,盖碗的盛行,是适应当时上层社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尚的改变,在茶盏的基础上烧制的茶具。,康熙时期瓷器造型,“郎红”,古彩,青花瓷,素三彩,郎窑红的特点: 郎窑红的另一个特征是釉的流动性大,透亮,垂泪。垂流部分更是色浓釉厚,然后恰好中止在底足周围,整齐如削,决不流过。红釉流淌在器腹下积釉深厚,整个瓶件虽然是单色釉,但釉面变化非常丰富,开有隐片如同冰裂。脱口,垂足,郎不流。灯草口,牛血红,要想穷,烧郎红。一连串近乎民间谚语的陶瓷术语,是古代收藏家和鉴赏家对清代景德镇瓷器的一个重要品种郎窑红的形象描述。它既包含了工艺特征和审美效

11、果又道出了郎窑红瓷器的珍罕,贵重和烧造难度。,郎窑红釉瓶,祭红釉梅瓶,古彩,古彩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品种。它继承明代五彩的传统技法而发展的彩绘。一般称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为古彩。因笔力健劲,所以又称硬彩。,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时最为精绝 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 再在“彩炉”(在800-900 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称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 古彩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

12、凤、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就年代说,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说,有三彩、五彩和红绿彩。其技法特点是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画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强。,五彩花蝶提梁壶,清康熙 五彩喜鹊登梅纹盘,清康熙 五彩牡丹缠枝纹罐,青花瓷,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

13、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

14、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

15、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康熙青花花卉,清康熙 青花开光洞石牡丹纹盘,清康熙 青花开光仕女牡丹纹瓶一对,雍正(17231735) 雍正朝时间虽短,但景德镇御窑烧造的瓷器品种却十分丰富,瓷器质量名列清

16、瓷之冠。直接原因是,出现了唐英那样的督陶官和景德镇有大批技艺高超的匠师。唐英是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六年始任景德镇御窑协理官。他到任后,细心钻研制瓷技法,与工匠打成一片,深谙制瓷技巧。至雍正十三年,官窑烧造就已十分辉煌,仿古、创新品种不断涌现。唐英在陶成纪事中记载了当时的各种仿古瓷器釉彩品种有五十七种之多,这些品种绝大多数有传世品印证。与康熙民窑比,雍正民窑的传世品少得多,但有许多制作精良的瓷器,与官窑相差无几。,雍正朝的纹饰多偏重图案化,比较刻板,除仿明云龙、云凤、云鹤、缠枝花卉外,还盛行以过枝技法绘桃果、牡丹、玉兰、云龙等;画人物渔耕樵读以男为多,琴棋书画以女为多,纹饰线条纤细柔和。,雍正时期

17、瓷器特点,1,整体上看,器物体积比前朝略小,瓷器造型一改康熙古拙浑厚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之貌,是清瓷中最为细洁精致、赏心悦目的。在众多的瓷器品种中,以青花、粉彩为两大烧造主流,珐琅彩最为名贵。粉彩以白地为主,也有少量色地粉彩,青花以晕散的永乐、宣德风格为主,兼有晚明、康熙风格。,2,器物胎体轻薄,形体规整,胎质坚细白润。大器胎体匀称一致,不显厚重,小器轻巧玲珑。仿官窑器物的胎体颇似宋器的黑灰色调,被称为“铁骨大观”。仿汝窑器物,胎体为香灰色或微泛红褐色。釉面莹润光洁。青花器釉面有的呈现桔皮纹。釉色多数纯白,青花器釉有厚薄,呈现白色或青白色。彩瓷或仿成化的青花器釉面,多为粉白细釉。白釉器釉面光润,似永乐甜白。炉钧釉,雍正器物多带红色、多有款,乾隆多为蓝炉钧、多无款、少有款的皆书三行六字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