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古代诗歌鉴赏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925208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古代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选古代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选古代诗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选古代诗歌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选古代诗歌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古代诗歌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古代诗歌鉴赏(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1、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借景抒情:“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2、同意。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

2、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触景生情。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居即事 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1)“遍”字表现松树多,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山居即事 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2)

3、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汴河曲 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汴河怀古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

4、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小孤山 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

5、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出 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不可遏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