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917731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重大改革回眸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外重大改革回眸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外重大改革回眸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外重大改革回眸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外重大改革回眸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重大改革回眸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重大改革回眸复习(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思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既有疾风暴雨般的革命狂飙,也有跌宕起伏的改革浪潮。革命与改革,是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剧烈的社会革命往往与深刻的社会制度更迭相伴而生。改革也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其间既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全面变革,也有补偏救弊、拯救危局的局部调整。尽管历史上的改革总体上不象革命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那样血火交融、天翻地覆,但它同样是牵引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重要动因。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导读,本学习模块包括9个重大改革:

2、古代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 改革;王安石变法; 近代欧洲宗教改革(近代早期);默罕默德阿里改革;欧洲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 2.依据教材(人民版为主,岳麓版作参考); 3.依据福建省历史学科教学要求(选修模块); 4.依据高考要求。,二、“改革”模块教学策略教什么?怎么教? 学什么?怎么学?,二、“改革”模块教学策略 1.明确“改革”模块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3、,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历史学科教学要求(选修模块),“改革”模块具体教学要求: 了解历史背景/条件/根源; 概述、归纳主要内容/措施; 探讨、分析历史作用/影响。 重点是改革的原因、经过、结果; 难点是对改革的评价及其启示。,三、“改革模块”教学策略 2.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搭建知识框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一、梭伦改革的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贵族与平民、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十分尖锐) 2、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二、梭伦改革的措施和作用,进一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为

4、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创建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为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参政开辟道路,按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学习手工技艺,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颁布解负令: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规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三、梭伦改革的特点:中庸,四、梭伦改革的影响 1、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2、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3、未能彻底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二、“改革”模块教学策略 3.从总体上把握改革规律;,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阶

5、级矛盾或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 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 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 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改革的成败原因: 改革成功的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者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3)改革者具有坚定意志,采取强硬手段;(4)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改革失败的原因:(1)改革和改革者本身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反对势力的强大。,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 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 是否触犯百姓

6、的利益 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改革是革除社会弊端、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改革必然会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评价改革的标准 (1)从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评价。 (2)一场改革成功与否,不要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如何,而要看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三、“改革模块”教学策略 4.联系必修内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梭伦改革,联系必修()专题六,认识梭伦改革是形势所迫,明确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

7、的基石;商鞅变法,联系必修三本书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时代背景,认识商鞅“法治”措施的思想根源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意义;王安石变法,联系必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与内忧外患局面之间的联系,及这种局面与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因果关系。,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 “三冗”:北宋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 “两积”: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

8、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北宋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三、“改革模块”教学策略 5.适当补充史料,讲练结合,加强答题指导,材料: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时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大臣回答:“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通过阅

9、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2、在经济上,平城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2009.福建高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

10、: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

11、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三、“改革模块”教学策略 6. 拓展学生思维,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采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改革的多样性: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 俄国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 ,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

12、成功。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相似:商鞅被杀;王安石被革职,后又被迫辞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

13、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三、“改革模块”教学策略 6. 拓展学生思维,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利用开放性试题:对于改革和改革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依据、不同的评判标准,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及其本人的认识。 “盖世英雄”说: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

14、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千古罪人”说: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三、“改革模块”教学策略 7. 以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来驾驭教材,欧洲宗教改革 总体:世纪的西欧,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

15、萌芽的成长,天主教腐朽的神权统治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德意志的马丁路德,瑞士的加尔文,英国的亨利八世相继进行宗教改革,最终瓦解了罗马教廷在欧洲的封建大一统神权统治,建立起适应民族国家发展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督教新教派,有力推动了西欧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文明史观:宗教改革是通过改造落后而专制腐朽的天主教神权统治,来建立适应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督教新教派,最终实现“教随国定”原则和“宗教宽容”,从而促进基督教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宗教。 现代化史观:宗教改革预示着近代社会的到来。它是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必然要求,从文化思想,政治上冲击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统治,为实现社会

16、转型和近代社会的到来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其主线是现代化。以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为例:,(一)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 1、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 ;2、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1、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2、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