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命题趋向探析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916047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命题趋向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命题趋向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命题趋向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命题趋向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命题趋向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命题趋向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命题趋向探析(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命题趋向探析,影响高考试题命制因素,1、历史课程改革,2、史学研究成果,3、社会现实生活,4、试题本身发展变化规律,命题依据、参考,重点研究全国文综卷,其次要重视研究新课程实验地区的高考试题(1)山东文综卷(2008)(2)宁夏文综卷(2008)(3)江苏历史卷(2008)(4)广东历史卷(2007、2008)(5)海南历史卷(2007、2008)(6)上海历史卷(2007、2008)重视研究2008年11月23日浙江省高考文综历史样卷 重视对2008年省文综历史学科阅卷的评卷标准的研究,研究新高考,一、凸显新课程理念,(一)“课程观”取代“教材观”,课程观认为,知识点来源是多方面的、

2、多渠道的,不应该局限于教材,考查内容也不局限于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因此,高考试题可以动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命题。大量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以此来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08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基本上采取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的方式来出题。参考卷中情景类材料题6题,共24分,主观题2题共52分。,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二)能力立意,目标考查,1、考试说明中四级能力考核目标,命题表述多用“是”、“说明了”、“反映了”“原因是”、“如何理解”等词。 08高考的一个趋势是能够直接从课本中找出答案的题目越来越少,个别题目甚至出现脱本的趋势,就是与教材

3、关联性不强,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2、三维目标的考查,(1)知识与技能(略),(2)过程与方法,实例1:08广东卷第4题: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160个字的文字量就包含了从理解史料到根据史料作出推断,再到得出合理

4、结论的完整思维过程,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极高。而这些能力都体现、承载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中。,实例2:(07广东)26(9分)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

5、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 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

6、分)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个人 国家民族 世界人类,如08全国卷第22题德国的分裂与统一、23题朝鲜半岛的状况、第39题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是通过对民族问题的史实来考查,让学生学会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统一做贡献,发扬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的优秀传统。,又如(08宁夏)4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

7、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摘自沈括梦溪笔谈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为使节气与月份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即十二节气历法。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历法史上带有革命性的创意。它完全以太阳视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即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但由于这种纯阳历否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阴阳合历

8、,不可避免的招致“怪怨攻骂”而难以实行。可是,沈括满有信心的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9分),(08江苏)23(14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

9、,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三)研究性,开放性,1、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学习方法,高考试题体现了这一要求,以北京卷为

10、例:07年第37题: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解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史料研习(内容略) (2)理论指导(内容略) (3)社会调查(内容略) (4)问题讨论(内容略),08年第37题“主题发言题”(题目略),在考查方法上采取了小组研习,主题会议这样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考题形式,使考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再如:浙江文综参考卷第17题的题干是“右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副地图。据此图阴影部分判断,这位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第19题题干表述为“某班同学开展了以2

11、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迁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他们收集到的下列图片,见证了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瞬间。按时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这两题都涉及到了研究性学习,值得关注,2、08海南卷第26题,要求学生根据四段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共12分。这道试题的评分标准上命题者指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11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710分。要求: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

12、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46分。要求: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有所说明;表述较为清楚。 第四等:03分。要求: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这种模式类似于上海卷的小论文,它在课改区第二届的高考试题中的出现,反映了一种新的命题方向,也值得我们适当关注。,二、渗透史学研究成果,(一)史学研究新范式的引入,“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观察历史。“现代化史观”是以农业文明向工业

13、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线索,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点强调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近年来高考试题主要以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为导向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2008年高考试题明显贯彻了这种理念。如全国卷一第14题官督商办的中国民用企业、第16题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制度、第20题日本的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第37题中国科举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体现了尊重、理解并吸收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的文明史观。第13题的在华美国人士评论中国近代著作,第17题美国时代周刊的评论,第21题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注重全球视野,考察中国与世界,局部地区与世

14、界的关联,突出考察了用整体史观来理解历史的思维。 第15题梁启超批判“科学万能说”、第19题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第20题日本文化开化政策的影响则是现代化范式下的新颖视角考察。,(二)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在近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现了两类以往没有的试题,一类是社会史试题,一类是生态史试题(亦可称为生态环境史试题)。下从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分别举出几个例子。典型的社会史题如:例30 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题(“文综”北京卷第37题)。例31 1934年,一位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创造了“福利国家”概念。到1948年,英国宣布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问题:(1)英国“福利国家”可能借鉴了哪些

15、国家的实践经验?(2)英国“福利国家”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3)你如何评价英国“福利国家”的政策?(历史上海卷第17题)例32 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题(“文综”重庆卷第37题)。,例35 (1)说明统万城地区自建成至北宋末年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2)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3)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4)指出1933年后美国治理田纳西河的措施,并说明效益。(“文综”四川卷I第39题,材料略)例36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题(“文综”四川卷II第39题,材料略)。例37 珠海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题(“文综”宁夏卷第34

16、题)。与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试题相比较,社会史试题和生态史试题属创新题型。这两类试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含题型改革和考查内容充实更新)的重大成果。,典型的生态史题如:,08年江苏卷第21题第(4)小题: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答案: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三)史观上的突破,08广东高考卷第8小题,“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第10小题, “蒋介石是一位民族主义者” ;第26题第四问观点: “西汉是否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些新颖的说法,与平时所学迥异。全国卷一第17题”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一事”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南京国民政府在近代中国外交上起过的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