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利DIC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914397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5.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鸿利DI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王鸿利DI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王鸿利DI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王鸿利DI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王鸿利DI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鸿利DI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鸿利DIC(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王鸿利,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2,一、DIC的新概念 DIC的传统概念,Muller-Berghdus(1995)指出:DIC为一种获得性综合征,特征是血管内凝血导致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从而引起继发性纤溶。DIC是一种凝血-纤溶失调的获得性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3,DIC的新概念,ISTH/SSC (2001)提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2、coagulation,DIC)是由不同病因所致丧失局限性的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继发性综合征,特点是微血管体系损伤,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不强调纤溶激活是DIC的必备条件,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4,DIC新老概念的不同点:,由于DIC时,纤溶属继发性,并且由于体内存在纤溶抑制物,大多数DIC初始阶段并无纤溶表现,所以新的概念不强调纤溶作为DIC的必备条件; 由于大多数情况为微血栓与出血两者并存,故新概念不强调DIC是获得性出血综合征; 由于DIC是微血管体系被损伤,故新概念强调DIC的病变主要累及微血管体系。,Bioinfor

3、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5,微血管体系:是一个独立的功能体系,由血液和血管组成,后者包括内皮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 生理情况下,微血管体系是一血管内外的传递器官,可维持内环境体液的相对稳定和有抗血栓作用;,二、发病机制的新观念,(一)微血管体系的损伤,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6,小 动 脉 结 构,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7,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8,调 控,小动脉、小静脉和微循

4、环的结构和调控,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9,抑制过程 激活过程,内皮细胞功能,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10,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功能调控因素,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11,内皮细胞的促血栓功能调控因素,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12,低血压 内毒素 烧伤 血管炎 血管病,细胞因子对组织因子的调节,组织因子,组织细胞或休克,低血压 低氧 酸中毒 创伤 癌肿 产科,内毒素 G+菌感染 抗原-抗体复合

5、物 抗原,血管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TNF IL-1 IL-1 IL-6 IL-8 MCP-1,TGF IL-4 IL-10 IL-13,单核巨噬细胞,(+),(+),(),(二)细胞因子与凝血/纤溶的关系,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13,细胞因子对纤溶系统的调节,纤溶酶原,纤溶酶,FPDs,2-抗纤溶酶TAFI,Fa,TNF、淋巴毒、IL-1、IL-2、IL-4,u-PA,PAI-1,t-PA,内 皮 细 胞,TNF IL-1 IL-2 TGF- 淋巴毒,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14,血液凝

6、固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增加细胞因子水平:IL-1、IL-8、IL-6、MCP-1、E-选择素;TNF、 IL-1、IL-6、IL-12、 IL-2可以促进凝血。 APC+PS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分泌IL-8、IL-6、TNF、IL-1;TNF、IL-1可降低TM活性、EPCR,IL-1降低PC表达。 纤溶系统:PAI-1可以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u-PA也影响TNF、INF-。,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15,转化 激活 抑制 抗凝血酶抑制位点,纤维蛋白肽A/B,Ca2+,fibrin,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Fbg,TM-a,蛋白C

7、,活化蛋白,(蛋白S),凝血酶,Va,a,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a,凝血酶原,蛋白C抑制物,/a-组织因子-Ca2+,a,a,a,凝血和抗凝机制,(三)组织因子在DIC发病中的作用,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16,(三)组织因子在DIC发病中的作用,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17,(四)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概念: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 MODS)是指在严重感染、休克、烧伤、创伤及急性胰腺炎后,在短期内同时/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

8、以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18,DIC和MODS 的关系 DIC与MODS的病因同源:如感染、组织损伤、缺血 与缺氧、病理产科等; DIC与MODS的发病机制同一:如细胞因子的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补体过量活化等。,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19,DIC和MODS 的关系 许多人提出,DIC是MODS发病的重要环节、促 进因素,或MODS是DIC的诱因、终末结果。 Gando提出SIRS是DIC的常规病因,在35例SIRS中, DIC发生率82.9(29/

9、35),病死率为62.9(22/35),损伤/感染,应激反应,SIRS,MODS,DIC,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20,MODS的发病机制 尚未阐明,大致与下列机制相关:1.炎症反应感染 创伤 缺血 缺O2损伤细胞血管活性胺类 内源性炎症介质释放 蛋白质 (5-HT、组胺) (TNF、IL、IL-6)血管活性肽类 酶类 酸性胺类(激肽、纤维蛋白肽)(组织蛋白酶、血浆蛋白酶)(PC、PAF)组织损伤MODS,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21,2.活性氧/自由基活性氧 自由基过氧化氢 单线态O2 超

10、氧化物阳离子 羟自由基(H2O2) (O2) (O2) (OH)损伤细胞MODS,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22,3.肠道内细菌/毒血症 G-菌代谢/死亡 G-菌抗生素治疗 肠道菌内毒素肠道壁进入血液毒血症多器官损害/功能障碍MODS,生产,放释,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23,4.细胞膜花生四烯酸(AA) 缺血、缺O2、再灌注Ca2+ 细胞内磷脂酶A2花生四烯酸代谢(PGG2/PGH2) 多种活性介质(PGI2/TXA2) 损伤细胞MODS,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

11、ar Genetics,24,DIC发病机制,致病原因,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被消耗,微循环血栓 血栓形成循环障碍,感染、酸中毒自身免疫病,血管损伤、血小板激活,内源途径,代偿过度,高凝状态,血栓,创伤、手术、产科、肿瘤、溶血,组织因子,外源途径,失代偿,低凝状态,出血,MODS,SIRS,炎症反应+凝血激活,代偿,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25,二、诊断的新方法,有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有DIC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肝素治疗有效,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26,(一)有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12、存在,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27,(二)有DIC 的临床表现,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28,(二)有DIC 的临床表现,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29,实验室检查是诊断DIC的必备条件,可分为常用实验指标和分子标志物指标两类。,(三)实验诊断,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30,1、DIC常用实验指标的评价,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31,2、

13、DIC常用实验指标联合分析,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32,3、DIC的分子标志物指标分析,DIC前期(pre-DIC)或代偿性非显性DIC的诊断非常重要,须选用凝血、纤溶和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作为敏感的诊断指标,但这些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有效性尚缺乏统计。 常用指标: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血栓前体蛋白(TpP)、t-PA/PAI复合物、APC/PCI、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以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

14、M)等。,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33,PLT、Fg、FDP、DD和AT应作为诊断DIC基本实验; FDP和DD是快速诊断DIC的特异指标; AT:A是诊断DIC的一项敏感指标,相对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同时对DIC治疗的监测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分子标志物检测对诊断代偿性(非显性)DIC具有重要价值。,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34,4、DIC的积分诊断标准,ISTH/SSC-DIC专业委员会 DIC分期:代偿期、失代偿期和发展期 DIC分类:非显性和显性,DIC的临床分期/分类,DIC专业委员会建议DIC的诊断标准用积分表示。,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35,显性(over)DIC,指止血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 可控型显性DIC: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的抑制为暂时性,当病因消除时,调节功能的抑制可以恢复。 非控制显性DIC: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的抑制严重,且调节网络降解或破坏,如败血症、严重创伤、手术、恶性肿瘤等。 非显性(non-over)DIC,指止血功能处于代偿状态。,Bioinformatics I - Molecular Genetics,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