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913441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7.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件新人教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引入新课,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他已经50多岁了,却还是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引入新课,苏轼(10371101),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我会认,赠,刘,残,犹,傲,橙,

2、zng,li,cn,j,o,chng,橘,j,jn,君,我会写,荷,擎(擎天),h (荷花) h (负荷),傲(骄傲),橙(橙色),橘(橘红),我会写,擎:举,向上托。 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犹:还,依然。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君:你,指刘景文。 须:必须。,课文讲解,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课文讲解,要求:齐读诗歌,想象画面。思考:诗中写出哪些景物?,荷花、擎雨盖、残菊、傲霜枝。,课文讲解,要求:1.读前两句,理解意思。2.怎样刻画菊花的形象?,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

3、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菊花形象: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课文讲解,思考:此诗为什么在开头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深秋的画面?,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课文讲解,前两句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课文讲解,要求:1.读后两句,理解意思。2.作者所写的秋景有何特点?,诗意: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这橙黄橘绿的时节啊!,特点

4、:深秋的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硕果累累的时节,显露出勃勃的生机。,课文讲解,思考: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课文讲解,思考:后两句有什么用意?,勉励好友要珍惜大好时光,昂扬向上,不可意志消沉。,课文讲解,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归纳总结,菊有菊不可替代的风韵,荷有荷无法言说的魅力,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激励着

5、人们乐观向上。老师把这首诗最后的一句改写了一下送给大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读书黄金时。,拓展延伸,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与秋天有关的诗,如杨万里秋凉晚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课堂小练,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 、 描绘出秋末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荷尽,菊残,课堂小练,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秋末冬初,课堂小练,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成熟丰收的时节,显露出勃勃生机。,课后作业,把这首古诗配上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谢谢观看,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