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911730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58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1,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与 我国的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2,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与 我国的对外开放,内容提要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表现与影响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政策演变和意义 第三节 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3,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表现与影响,内容提要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三、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4,国际化 internationalization,指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为 两国之间)跨越国界的活动,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5

2、,全球化 globalization,指超越所有国家界限的 大规模活动,“国际化”与“全球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6,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是生产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7,生产的国际化促进了 资本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自由竞争 资本主义阶段,商业资本 的国际化,垄断资本 主义阶段,资本的国际化,资本输出 垄断同盟,产业资本 国际化,二战以后 的阶段,资本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8,冷战结束,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生产力高速发展,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

3、9,经济全球化 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不同,第一,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是与产业革命、工业经济相适应的,而经济全球化自然与信息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10,经济全球化与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不同,第二,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是以垂直型分工为基础的,而经济全球化则是以水平型分工为基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11,经济全球化与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不同,第三,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反映的是以商品交换和资本流动为主的经济交往方式,而经济全球化反映的则是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流动的经济交往方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12,经济全球化与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不同,第四,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主要以

4、国家为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而经济全球化则是在以国家为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之外,跨国公司成为更重要的主体。,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13,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14,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分工,1. 生产全球化,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增强,世界性的 生产网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15,2. 贸易全球化,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程度增强,网络贸易(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全球贸易快速增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16,3. 金融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超过国际贸易,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活动的不断涌现

5、,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欧元的启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17,三、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生产的社会化和 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过程,社会经济关系在全球 范围内的一体化教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18,重点解析: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生产力维度: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更高阶级段,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过程 。 生产关系维度: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世界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过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19,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20,难点剖析:

6、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自由化,制约和削弱了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冲击。 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性经济危机也在不断深化。 经济全球化是不对称全球化,商品和资本市场全球化迅速,而劳动力市场却仍然严重分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21,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22,1.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23,2.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是指相

7、邻的若干国家结合成一个范围较大的经济区,通过它们之间签署某种条约、协议而形成为区域性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组织内,由国家出面,制定一整套较为固定的超国家组织机构,制定出必须共同恪守的规则、决定并要求参与国让出一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主权让与的程度,常常决定着一体化水平的高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2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优先选择。 尽管存在贸易自由与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矛盾,但在总趋势上有助于促进本区域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优先选择,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25,3.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26,公司,跨国,Mult

8、inational,Corporation,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UNCTAD),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由母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统筹决策,从事跨国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27,生产国际化的主体,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决定世界工业化格局的主要角色,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28,经济全球化的福利分配,可能是很不平等的,经济全球化更青睐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制高点,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获得的利益必然多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29,第二节 对外开放政策的 演变和意义,内容

9、提要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30,基本问题:为什么要将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历程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关起门来搞建设”,对外开放,加入WTO,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31,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80年代初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开放除厦门以外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春至1988年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并且批准海南建

10、省和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90年中央正式批准上海市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沿长江开放一批城市。 1992年初,中央决定开放一批有条件的沿边境城镇和全国内陆各省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加快内陆省、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1、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32,2、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79年改革开放起到20世纪90年代初是第一阶段,重点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地带;从92年到20世纪末,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发展、全面推进阶段;2001年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是我国全面参加经济全球化的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1、 第六章,33,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2、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进出口总额在世界排名居第三位。出口总额居第二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34,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2、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第二,吸收外资的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热点地区。20032006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以年均46%的速度稳步增长。2007年吸收外资747亿美元,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35,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2、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第三,“走出去”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实现重大跨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DI),(亿美

12、元),对外投资平稳发展,年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36,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2、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第三,“走出去”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实现重大跨越。,对外承包工程保持较快发展,2003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年均增长447%和279%。 2007年,中国企业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406亿美元,同比增长35.3%,新签合同额776亿美元,同比增长17.6%。亚洲、非洲仍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项目呈现大型化、高端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37,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2、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第三,“走出去”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实现重大跨越。

13、,对外劳务合作稳步发展,20032006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年均增长174%和150%。 2007年,中国企业完成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67.7亿美元,同比增长6%,新签合同额67亿美元,同比增长28.1%,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7.2万人,年末在外劳务人员达74.3万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38,难点剖析:为什么在“引进来”的同时要推进“走出去”战略?,问题的再表述:为什么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又要鼓励对外投资? “引进来”最初是为了弥补建设资金不足,但后来还肩负着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等任务,并不单纯意味着我国资本不足。

14、“走出去”的目的是利用国外一切可能利用的市场和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空间,并不意味着我国资本过剩。 “引进来”与“走出去”在具体结构上存在差异,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39,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2、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第四,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我国与世界的互动双赢 加入世贸后,我国从区域性开放转为全方位开放,从政策性开放转为制度性开放,从单方的自我开放转为与WTO成员的相互开放,从被动接受国际规则转为主动参与规则制订。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享受着权利,WTO效应不断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渗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40,第三节 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内容提要 一

15、、经济安全的内涵与表现 二、应对经济安全问题的原则与策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41,第四节 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一、经济安全的内涵与表现,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就有学者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到了70年代,日本有学者开始关注“日本的生存空间和经济安全问题”。到了80年代,日本正式出台了经济安全战略,将保障经济安全的战略思路和政策运作贯穿于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到了90年代,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写进党的文献:“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主义经济

16、理论 第六章,42,一、经济安全的内涵与表现,经济安全是与经济风险相对应的。它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本国根本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或威胁。,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43,基本问题:对外开放可能导致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主要表现,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反对国家干预的 ,国家主权必定由于经济全球化而遭到削弱。 随着对外贸易规模扩大,贸易依存度上升,本国经济运行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 。 跨国并购可能使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权掌握在外国投资者即跨国公司手中,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金融业对外开放和资本跨国流动规模扩大 ,加大了本国金融危机的风险。,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章,44,重点解析: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对策,1、循序渐进地推进贸易、投资、金融的自由化进程,把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与有效监管结合起来。 2、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增强对外贸易主导权。 3、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吸收外资与改善外资监管结合起来,调整外资产业政策,防范外资并购造成市场垄断。 4、完善金融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