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4907366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43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财经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央财经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央财经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央财经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央财经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财经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财经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十三五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16 年年-2020-2020 年)年)2016 年 1 月 22 日2目录序言3 一、现有基础与主要挑战.5(一)现有基础.5(二)面临的主要问题.12(三)发展机遇与挑战.13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14(一)指导思想.14(二)基本思路.14 三、主要目标与预期指标15(一)主要目标.15(二)预期指标.17 四、重点工作.19(一)人才培养.19(二)学科专业建设.22(三)科学研究.24(四)队伍建设.26(五)国际化提升.27(六)社会服务.29(七)基础能力建设.30(八)依法治校.31(九)校园文化建设.32(十)

2、党的建设.34 五、支持保障.35(一)强化财力保障.35(二)强化条件保障.36(三)凝聚校友力量.37(四)保障规划落实.37 结语.393序序言言中央财经大学 “十三五”规划,是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校师生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促进学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实力、科研能力、师资队伍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依据。“十三五”时期是中央财经大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期。 2004 年, 学校确立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分 “三步走” , 每五年上一个台阶。 经过十年建设,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办学能力进一步增强。2015 年 3月, 中央财经大学章程通过教

3、育部审核并向社会公布,再次明确提出要把学校建成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名校。2015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中央财经大学第六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五大战略、两大保障建设”等重要举措,为学校继往开来描绘了蓝图。“十三五”时期是中央财经大学加快发展、把握未来的机遇期。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推进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国家正在积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方案,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深

4、化综合4改革的新时期,这为我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指出了明确方向。特别是在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正在努力加快建设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新校区建设将解决长期困扰学校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办学空间拓展为学校丰富教育教学资源,跨越性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条件保障。“十三五”时期是中央财经大学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内涵发展期。在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学校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无论在办学条件、学科布局、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上,还存在诸多不足,要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必须脚踏实地、直面挑战、解放思想、创新机制。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通过全面推进“精英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强校、国际化办学

5、和依法治校”五大发展战略,在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国际化、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推动重大课题研究与基础研究,以及回应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等关键问题上实现突破性进展。力争经过“十三五”建设,学校以“卓越”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经管法交融、其他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格局;形成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式学术平台,汇聚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者,产出更多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初见成效。5一、现有基础与主要挑战一、现有基础与主要挑战(一)现有基础(一)现有基础“十二五”期间,学校按照“改革创新、内涵提高、特

6、色强校”的发展方针,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事业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展和显著成绩。1.1.办学规模适度增长,招生就业持续向好办学规模适度增长,招生就业持续向好“十二五”期间,学生规模适度增长,2015 年全日制在校生 15251 人,其中本科生 10040 人,比 2010 年增长 20.54%;硕士生 4313 人, 比 2010 年增长 33.36%; 博士生 678 人, 比 2010年增长 24.49%。本研招生比由 2010 年 1.40:1 发展到 2015 年1.29:1,本研在校生比由 2010 年的 2.21: 1 降低为 2.03 :1 。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本科生录

7、取分数名列全国高校前列;硕士生来自全国重点院校的生源比例有较大增长。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 97%左右。2015 年我校全日制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 50.69%,比 2010 年增长了 13.5%。2.2.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在本科层面,学校深入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实施“专业提升计划”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层面,学校制定实施了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综合改革方案 ,率先举办经济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以教育部工商

8、管理、会计、法律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以资产评估、保险6硕士专业学位全国教指委秘书处建设为依托,发挥我校在财经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十二五”期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 10 项;拥有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团队10个; 新增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总数增加到 8 个;新增 7 名国家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总数增加到 14 名,新增双语教学示范课、在线开放课程等 13 门;16本教材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获批国家级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和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获评

9、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评全国首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最高等级 A 级成员单位。3.3.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显著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显著“十二五”期间,学校初步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宽口径培养财经高端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本科专业数从 41 个增加到 50 个;学术硕士点从 42 个增加到 76 个; 专业硕士点从 10 个增加到 13个;博士点从 17 个增加到 31 个。学校通过国家“985 工程”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和“211 工程”建设,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提升国际化水平,经管

10、类等重点学科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2012 年我校“211 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学校现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4 个,硕士学位一级学7科授权点 10 个,博士后流动站 5 个;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统计学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经济二级学科和经济信息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交叉学科等北京市重点学科。在 2012 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优势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新兴学科实力日益增强。4.4.科研项目和经费大幅增长,科研水平显著提升科研项目和经费大幅增长,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

11、得各类科研项目 2013 项,科研经费达 35923.32 万元,是“十一五”时期的 2.69 倍;学校承担纵向课题 598 项,较“十一五”同期增长 98.67%,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13 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69 项;承担横向课题 1415 项,科研经费 17198.42 万元,较“十一五”同期增长 84.03%;SCI 收录论文 373 篇、SSCI 收录论文 447 篇,较“十一五”同期分别增长 176%、249%;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66 项。5.5.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队伍结构显著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队伍结构显著优化2015 年,全校专任教师 1

12、153 人,比 2010 年增加 24.8%。其中, 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从 2010 年的 59.6%增加到 2015年的 70.2%; 获得海外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从 2010 的 8.1%增加到2015 年的 11.69%。教师职称构成趋于合理,全校共有教授 264人,副教授 428 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达到 60%。教师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更加合理, 教师平均年龄 41 岁, 45 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比达到 65.45%。8学校通过实施人才项目、设立人才特区等措施引进高端人才。学校拥有“学者”1 人, “奖励计划”讲座教授、特聘教授 6 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 人,“新世

13、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5 人。 “十二五”期间,学校聘请8 名国际知名教授担任学院、 研究院院长或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面向海内外共引进教授 5 名、副教授 13 名,新增特聘教授 1 人、讲座教授 1 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 人、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4 人、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7 人和政府特贴专家 6 人。6.6.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国家重要智库地位日益凸显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国家重要智库地位日益凸显2012 年,学校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同年 9 月, 学校成立了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 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成为

1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部社科研究基地增加到 3 个。“十二五”期间,学校通过扶持青年科研创新团队,设立科研实验区,支持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科研培育项目,有41 篇研究与咨询报告被各级政府采纳; 中国人力资本指数分析报告 公共财政研究报告 中国税收发展报告 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 等多部研究报告广受关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学校作为财经创新创业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产业园成为北京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在园企业 360 家, 注册资本金累计 49.3亿元,其中学校在校生的入园创业企业已有 40 多家。学校推进9继续教育项目的专业化、高端化和国际

15、化,合作举办各类高端培训项目共计 470 余项, 培训了来自 86 个国家的 421 位从部级到科级的政府财经官员,培训总数增加到近 800 人,为学校赢得良好的办学声誉。7.7.国际交流稳步拓展,海外影响不断扩大国际交流稳步拓展,海外影响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校与世界 153 所知名高校和机构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比“十一五”期间增加了 37 所;有 1639名学生赴海外长期学习或短期交流, 471 名学生公派出国留学攻读学位或联合培养学习, 121 人次教师长期出国进修, 教师中具有海外访学留学经历的比例从 2010 年的 26.5%增加至 39.7%;有 6 名校领导、65 名中层

16、管理人员接受了海外培训;通过开展各类引智项目,引进外籍教师到我校讲学或从事合作研究共2000 余人次。学校举办了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国际学术会议等80余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校通过了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认证与再认证;精算学专业 8 门课程获得英国精算师协会的认证;保险学专业获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专业协会认证;与荷兰蒂尔堡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项目,与美国史蒂文森理工学院合作举办项目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合作举办学士学位教育项目并建立海外学术研究机构;2013 年,学校与巴西伯南布哥大学合作成立孔子学院,2014 年获评国家示范孔子学院建设基地。这些都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的海外影响力。108.8.办学经费持续增长,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经费持续增长,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我校累计总收入达 50.20 亿元,是“十一五”期间 21.97 亿元的 2.28 倍; “十二五”期间学校接收捐赠收入累计达到 1.79 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