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课件:第一册专题四、专题五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904940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9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课件:第一册专题四、专题五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课件:第一册专题四、专题五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课件:第一册专题四、专题五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课件:第一册专题四、专题五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课件:第一册专题四、专题五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课件:第一册专题四、专题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课件:第一册专题四、专题五(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必修第一册专题四、专题五,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本专题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我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专题的主线之一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它们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专题的主线之二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专题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内容: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一、教学要求及说明,能力层次要求:,识记层次“列举”、“知道”、“了解”、“简述”、“说明”、“讲述”等;,理解层次“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应用层次“分析”、“评价”、“探讨”、“比较”、“讨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心态词汇。,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3、的认同。,学习要求,说明本课的重点是“政治建设”,特别是三大政治制度;“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是专题三课标要求,放在这节课中学习。,1、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教中有评,评中有教,体现一种过程引导、及时反馈和激励鞭策的教学理念。3、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4、屏弃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一纲一本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标为依据,参照教学指导意见,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二、教学理念:,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

4、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了解2006年全国或浙江的有关情况;2、通过了解浙江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有关情况,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前准备,四、教学设计,导入:建议选择以下一种方案,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使学生进入现实中的民主政治生活。,方案一: 视频:柴静观察2005年议案提案落实情况,方案二:展示相关报道,1、人民日报(2006年03月10日第四版):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收到提案503

5、0件。选题注重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2、新华社北京月日电: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代表共提出建议6511件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共6511件,6000余件建议已交由174个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提问:1、体现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内容?(各抒己见)2、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立的根本前提是什么?(导入新课内容),教学设计(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纳;2、关于新中国成立的过程要注意史实的完整性;3、侧重于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4、形象直观地感受新中

6、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5、学生小组交流: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的理解?,(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首先、引导学生质疑“新阶段”含义;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新阶段”政治建设主要成就。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开辟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纪元。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项基本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第二、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标志(2)召开背景。(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并适当补充有关背景资料) (3)最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议)、结合课文材料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

7、关条款并依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增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就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其所体现出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内容比较,加深对新中国政治建设内容的理解。()意义。,第三、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在全国人大召开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实行后,人民政协职能发生变化;简介我国主要民主党派,举出具体事例解释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基本任务及重要作用。(2)适当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和意义。,国家的立法、

8、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应该有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邓小平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第四、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新中国为什么要把民族区域自治

9、制度确定为一项根本制度?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国家结构为单一制,与联帮制国家不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长期以来中国各少数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4)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10、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建议教师:在讲这项政治制度时,结合地图了解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及有关成立概况。展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有关报道,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介绍,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

11、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请学生谈谈课前探究所了解的浙江省少数民族的有关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评价。,(四)课堂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创建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课内容学习,提问学生: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

12、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六)课后探究课后调查了解学校所在地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情况,采访一名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1、本课内容政治性、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在本课学习中应用直观、形象的资料或通过社会调查等形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本课内容学习要注意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从具体的事例中去理解民主政治这一抽象的概念。3、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把握重点、难点,讲清基础知识,关注学生学习兴趣,防止走入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误区。,五、教学建议:,4、最好进行一些活

13、动来配合教学。今天的中学生,有的是共和国的选民,有的将成为明天的人大代表。要有效地参政议政,行使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就应正确认识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纳入个人的亲身经验,将其对于社会事物的概念理解转化为主体行为,增强学习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政治素养,树立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主人翁的责任感。,1、本课内容十分重要,理论性太强,学习中是否注意结合现实,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2、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做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六

14、、教学反思:,七、资料参考书目靳士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及意义,载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朱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内容,一、教学要求及说明,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发

15、动及在“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事件,说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感受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中。,18,学习要求,说明教科书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揭示了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属于“识记”和“理解”两个层次的要求,因此要注意把握好这一课学习的

16、深度和广度。“中共八大”“文革背景”“徘徊中前进”等内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互论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突出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2、改变旧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3、注重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二、教学理念:,“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课前准备1、运用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文革”时期对民主和法制践踏的事例2、通过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媒体找寻和浏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制定和颁布的主要法律,四、教学设计,导入建议教师展示“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或运用视频材料,如播放“文革”中反映民主法制被破坏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总结“文革”中民主法制被破坏的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