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皮肤病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4896790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5.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病夏治皮肤病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冬病夏治皮肤病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冬病夏治皮肤病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冬病夏治皮肤病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冬病夏治皮肤病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冬病夏治皮肤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病夏治皮肤病(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皮肤病特色治疗之“冬病夏治”,目 录,“冬病夏治”概述 “冬病夏治”特色制剂 “冬病夏治”皮肤病 “冬病夏治”应用注意,何谓“冬病夏治”,“冬病夏治”即是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对一些冬天容易反复发作的难治的疾病,在夏天的“三伏天”时间段进行中医的内治或外治的一种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或控制疾病在冬季发作的目的。,冬季发病期,夏季缓解期,冬季缓解或不发病,“冬病夏治”的比喻,“冬病夏治”如未雨绸缪修漏屋,“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内科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皮肤科有冻疮、鹅掌风、白疕、冷性瘾疹等疾病。 病机:阳气不足,是“

2、冬病”的基本病机。,“冬病”及其病机,“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此时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 皮肤松驰,毛孔张开, 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 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 调节脏腑的功能。,“夏治”选择“三伏天” 原因,“冬病夏治”的源流,“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治疗就要在未发之时,去除其必发主因或诱因。消除主因就是改变体质,诱因就是改变环境。“冬病夏治”即是以激发人体阳气来达到增强

3、体质的目的。 “春夏养阳”:素问“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阳气虚衰,则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急治其标,缓治其本”: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治疗原则。,敷贴 溻渍 针灸 推拿等,“冬病夏治”常用方法,临床表现: 冻疮是冬季常见病,皮肤受冻,起初苍白,然后变为暗红肿块,瘙痒,疼痛,甚至溃烂流脓血水。春夏虽可缓解,但很难完全修复,第二年容易复发, “一年生冻疮,年年生冻疮”。,冻疮的“冬病夏治”,病因病机:与低温、潮湿、风速、温差等外因,以及个体素质差异、组织对低温的调节适

4、应能力、局部末梢微循环不良等内因相关。患者多为阳虚,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日久则肌肤失养,阴寒伏于脉络,致冻疮反复发生。因此对于冻疮,防重于治。,冻疮的“冬病夏治”,冻疮的“冬病夏治”,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继承沪上“夏氏皮肤外科”流派经验,采用 “复方独胜膏”涂敷、熏蒸、按摩的方法,显著改善患者肢体末端的局部微循环,提高组织抗寒能力。 根据多年临床观察,一般经过连续三个伏季的治疗(三年),大部分冻疮患者可以取得显著疗效。,冻疮的“冬病夏治”其它疗法,药浴熏洗法:制附片15、桂枝15、麻黄15、细辛9、红花15、蛇床子15、生姜15。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煮,去渣取汁,用药液熏洗患处。水温以

5、耐受为度。每日泡洗1次,每次30分钟,7天为1疗程。 药酒涂擦法:当归15、红花15、王不留行30、干姜15、桂枝15、细辛9、冰片9。浸泡于95%酒精中,1周后用纱布过滤,收集药液备用。治疗时将局部洗净拭干,以棉花蘸药液每天35次涂擦于患处。,特色敷料“复方独胜膏”,来源:医宗金鉴独胜膏,独头蒜一味入药。于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日,杵烂成泥,日中晒热,涂于冻发之处,即于日中晒干。 古方发挥: 加肉桂、桂枝温经通络 加丹参、红花活血止痛,赋形剂:饴糖,又名胶饴、麦芽糖浆或麦芽糖饴,含葡 萄糖、果糖、维生素等成分。性味甘温,入脾、胃、肺经。 饴糖外用功效: 温可滋养滋润皮肤,修复皮肤屏障 甘能缓

6、急缓解大蒜对皮肤的刺激,特色敷料“复方独胜膏”,采用仪器:热喷仪喷出热的水蒸汽,温热效应促进药物吸收,避免红外灯热烘导致敷料干燥不易经皮吸收 配合按摩:热喷中指导患者自行按摩患处,“以患处为腧”取穴,促进血循环和药物吸收,特色敷料“复方独胜膏”,鹅掌风的“冬病夏治”,临床表现: 手掌、足底皮肤皱纹宽深,粗糙肥厚,形似鹅掌,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故名“鹅掌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皲裂型手足癣。瘙痒,起米粒大水疱,脱屑,皮肤粗糙肥厚、枯糙无汗、皲裂疼痛、甚至出血。入冬加重,入夏缓解。,鹅掌风的“冬病夏治”,病因病机: 由真菌感染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由外感湿热之毒,蕴积皮肤,久则湿热化燥生风,不能濡养

7、皮肤。临床上外用抗真菌药物疗效不理想,主要由于患处皮肤角化肥厚,真菌隐匿较深,药物不能直达患处所致。,鹅掌风的“冬病夏治”,夏季人体多汗、皮肤角化、肥厚程度减轻,即鹅掌风缓解之际,采用具有濡润肌肤、清热除湿、杀虫止痒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复方透骨草溶液”浸泡,每日1次,1次2小时,连续一周,疗效显著。相关研究已于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课题立项。,透骨草:为杜鹃花科植物滇白珠的全株, 味辛、辣,性温。暖骨透筋,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 醋:对真菌和细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软化角质层,促进透皮作用,使药物能直达患处,杀灭真菌。,特色“复方透骨草溶液”,雷诺氏病的“冬病夏治”,临床表现: 雷诺氏病是血管功能

8、性疾病,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双手双脚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因小动脉痉挛而出现苍白-紫绀-潮红的发作过程,常伴麻木、刺痛、发凉。保暖后可恢复正常,女性多发。初期双手症状明显,日久累及双足。免疫系统疾病包括狼疮性血管炎或风湿性血管炎可伴有此病。单纯雷诺氏现象或雷诺氏综合征愈后较好。如延误治疗,最终的发展类似3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出现指(趾)端的溃疡、坏死。,雷诺氏病的“冬病夏治”,病因病机: 系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为气虚血瘀,或脾肾阳虚、寒凝络阻。 治疗方法: 参考“冻疮”治疗。,临床表现: 局限性风团,略高于周围皮肤,骤然发生,很快消退,愈后不留痕迹,可有剧烈瘙痒及烧

9、灼感。皮损颜色周围稍红,中央稍白,边界清晰,可以彼此融合成片,可泛发全身,皮疹1日之内可发作数次。皮肤划痕试验阳性。遇寒冷水和寒冷刺激等加重者,称为冷荨麻疹。,冷荨麻疹的“冬病夏治”,冷荨麻疹的“冬病夏治”,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所致; 或表虚不固,风寒外袭,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调而发。 贴敷:复方独胜膏,取药膏0.51cm,贴敷于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肝俞、曲池、血海穴上。成人每次46小时,儿童缩短。连续3年。 艾灸:曲池、血海、关元穴上方施雀啄灸法,刺激强度稍大,每穴20分钟,10日1疗程。,临床表现: 皮损初起为丘疹,逐渐扩大为鲜红色丘疹或斑丘疹,可融合成形态不

10、同的斑片,边界清楚,表面覆盖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则露出发亮的半透明的薄膜,再刮除薄膜,出现多个筛状出血点,日久可形成肥厚斑块。,银屑病的“冬病夏治”,病因病机:内有蕴热,外感风寒、风热之邪阻于肌肤,蕴结不散而发;机体蕴热偏盛,或性情急躁,心火内生,或外邪入里化热,恣食辛辣肥甘及荤腥发物,伤及脾胃,郁而化热,蕴于血分,血热生风而发;病程日久,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经脉阻塞,气血瘀结,肌肤失养而反复不愈。 “冬病夏治”机理:冬季天气寒冷,阳气不足,阴气偏胜,寒性收引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治疗缓慢。夏季病情好转,应抓住时机“缓则治其本”。,银屑病的“冬病夏治”,贴敷:复方独胜膏,取药膏0.51cm

11、,取大椎、陶道、肝俞、脾俞,成人每次46小时,儿童缩短。连续3年。 泡浴:当归、桂枝、桑枝、葎草、丹参、麻黄等份,煎煮后泡浴,每日1次,7天一疗程。,银屑病的“冬病夏治”,临床表现: 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纤维化、硬化、萎缩。早期皮肤紧张变厚,皮纹消失,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苍白或淡黄。病情发展,皮肤变硬,表面蜡样光泽,无汗,色沉,毛发脱落,间有感觉异常,手指伸屈受限,表情固定,口眼张闭困难,胸部紧束感。晚期皮肤萎缩,表情呆板,张口受限,状如面具。分局限性和系统性硬皮病两种。,硬皮病的“冬病夏治”,皮肤、皮下组织萎缩,硬皮病的“冬病夏治”,病因病机: 外因风、寒、湿邪气侵袭,内因脾肾阳虚、营卫气

12、血不和。脾肾阳虚,卫外不固,风寒温邪乘虚而入,阻于经络肌表血脉之间。气血运行不利,营卫失和,则皮肤硬化如皮革;筋失所养,则口眼开阖不利,手僵足挺。,手指屈伸受限,皮肤坚硬,皮纹消失,贴敷:“复方独胜膏” 0.51cm,贴敷于大椎、肺俞、膈俞、脾俞、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及患处,每天换药1次。7天1疗程。 药浴熏洗:透骨草、伸筋草、艾叶、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桑枝、苦参、丹参、红花等份,煎煮后泡浴,每日1次,7天1疗程。,硬皮病的“冬病夏治”,“冬病夏治”也要“辨证论治”,适应证:治疗疾病当以寒证(实寒或虚寒)、慢性病为主,热证、急症患者应慎用或忌用。热病用热药,尤如火上浇油,反而加重病情。,“冬病夏治”也要“三分治七分养”,个人调养同样重要:治疗期间不宜冷饮、冷水澡、低温空调下活动;冻疮患者从入冬起就要防寒保暖;鹅掌风患者平时要少接触碱性洗涤剂,鞋袜手套要单独洗涤消毒。防治结合,才能治愈。,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