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传导路教学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896523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传导路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运动传导路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运动传导路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运动传导路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运动传导路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传导路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传导路教学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九章 神 经 系 统 的 传 导通 路第二节 运 动 传 导 通 路运动传导路: 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大脑皮质兴奋 效应器 )组 上运动N元: 大脑皮质 脑N运动核、前角的传出N元链。 换N元以前。成 下运动N元: 位于脑N运动核、前角的N元。换N元后 效应器。 (含N核、前角),皮质脊髓束: 大脑皮质支配躯干 分 四肢随意运动的锥体系: NF束。 皮质核束: 大脑皮质支配头面 部随意运动的NF束。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 类 躯体运动的下行NF束。(锥体系以外的下行通路)。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运动。,一、皮质脊髓束: 锥体C 皮质脊髓束1、中央前回

2、上2/3旁中央小叶前部 :经内囊后肢(经中桥延脑)延髓下端 皮质脊髓侧束(9/10交叉)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1/10暂不交叉)躯干四肢脊髓前角 骨 胳 肌。,1)上下两级N元。 “2、1、1” 2、走行特点: 2)交叉支配 锥体交叉。3)经过内囊。 3、皮质脊髓束损伤后瘫痪特点:1)交叉前损伤: 对侧瘫痪。交叉后损伤: 同侧瘫痪。2)上运动N元损伤: 硬瘫。下运动N元损伤: 软瘫。 “软硬分上下、左右看交叉”,二、皮质核束: (皮质脑干束)皮质核束 经内囊膝部 1、中央前回下1/3锥体C : 下降中部分交叉 (中桥延)脑干运动核 表情肌、眼外; 咀嚼肌、舌内外肌; 下运动N元 咽肌、喉肌。

3、,1)上下两级N元。2)部分交叉、部分不交叉。 2、特点: 3)经过内囊。4)脑N核大部分受双侧支配。少数受对侧(单侧)支配。(1)受双侧皮质核束支配的N核:动眼N核、滑车N核、三叉N运动核、 外展N核、副N、面N核上部、副N延髓部(疑核)。,2、受对侧(单侧)皮质核束支配的核:、面N核下部, 、舌下N核。双侧皮质核束 面N核上部 面N 额肌、眼轮匝肌。对侧皮质核束 面N核下部 面N 笑肌、口轮匝肌。对侧 舌下N核 舌下N 舌内外肌。对侧 副N脊核 副N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3、皮质核束损伤: (上运动N元)内囊出血.对侧面N核下部 面N 支配的肌肉瘫痪。,1、对侧面N核下部 面N 对侧笑肌(

4、下运动元) 口轮匝肌瘫痪。症状: 病灶(中枢)对侧 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涎、不能鼓腮、露齿。口角歪向病灶侧(中枢 病灶)。中枢性面瘫: 口角歪向健侧 指周围肌肉。 (核上瘫) 口角歪向患侧 指中枢病灶。周围性面瘫:一侧面N损伤 患侧全部面肌瘫痪。 (核下瘫) 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歪向健侧 。,2、对侧舌下N核 舌下N 对侧舌肌瘫痪。(下运动N元) 舌尖偏向患侧。 症状:伸舌时 舌尖偏向病灶侧(患) 指周围。 核上瘫: 对侧(健) 指中枢。 (上运动N元损伤) 舌肌萎缩不明显。一侧舌下N受损伤: 下运动N元损伤。 (核下痪) 患侧(病灶侧)舌肌全部瘫痪,舌肌萎缩明显,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5、三、上下运动N元的关系与损伤后的表现:1、上下位N元: 对立统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转化。上运动N元 控制、抑制 下运动N元。2、上运动N元:中央前回 长轴突 换元N之前。 锥 体 C (N核、前角之前)3、下运动N元: 换元N之后 直至效应器。(含N核、前角),上下位运动N元损伤后的临床鉴别表:上运动元 下运动元症状与体征 (锥体、锥体束) (脑核、前角、脊)瘫痪特点 痉孪性 硬瘫 驰缓性 软瘫肌 张 力 增 高 降 低深、腱反射 亢 进 消 失病理反射 阳 性 不出现 肌 萎 缩 不 明 显 明显、短期出现,小结:1、 软硬分上下、 左右看交叉。上下两位神经元, 皮质兴奋往下传。 2

6、、随意运动 经过内囊狭窄处,传导路及 延髓交叉跨对边。定位诊断歌: 交叉前损对侧瘫,交叉后损同侧瘫。上损硬瘫下损软,定位诊断抓要点。,3、中枢神经损害性瘫痪定位诊断歌:皮质损伤多单瘫;内囊损伤为偏瘫;脑干损伤交叉瘫;上颈损伤四肢瘫;上软下硬颈膨大;胸髓损伤硬截瘫;腰膨大处软截瘫;园锥肢健性便难。,四、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运动的传导路径。结构复杂: 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脑干 网状结构及它们之间的纤维连系。人类 为主、发动运动锥体系 锥体外 (发动运动 )为次依赖、习惯性动作(协调运动),1、新纹状体 黑质 新纹状体环路: 尾状

7、核 黑质 尾状核。 壳 (多巴胺) 壳临床 :黑质变性 产生多巴胺下降Parkinson 病(震颤麻痹)。 2、皮质 新纹状体 背侧丘脑 皮质环路:大脑皮质 额顶叶 新纹状体 苍白球 4、6区 背侧丘脑功能: 对皮质运动区 (4、6) 反馈调节。,3、皮质 脑桥 小脑 皮质环路:皮质脑桥F 脑桥小脑束(臂)大 额枕颞叶 脑桥核 小脑皮质 脑 脑桥臂交叉 皮 背侧丘脑 (结合臂) 质 (腹前、外侧核) 红 核 齿状核躯体运动区 红 核 结合臂(4、6区) 脊髓束 交 叉 脊髓前角。,五、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N.S各种活动的本质 化学介质的传递。突触 是神经传导通路的关键部位。 (一)胆硷能通路:

8、乙酰胆硷为介质 靶C。(1)下运动N元(脑运动核、脊髓前角)。(2)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3)背侧丘脑至大脑皮质的特异性感觉投射。(4)交感N节前N元;副交感N节前和节后 N元。,(二)胺能通路:单 (1)儿茶酚胺: 去甲肾上腺素、胺 多巴胺、肾上腺素 。类 (2)5羟色胺:(3)组胺:(1)中枢背侧束通路。1、去甲肾上腺 (2)中枢腹侧束通路。素 能 通 路: (3)脑干下行纤维束。(4)交感N节后N元。,(1)黑质纹状体系:2、多巴胺通路: (2)中脑边缘系统:(3)结节漏斗系:3、五羟色胺能通路:中缝核群作用 抑制性。上行纤维投射 脑桥兰斑、中脑黑质、背侧丘脑、 下丘脑、大脑。下行纤维投射 小脑、脊髓。,(三)氨基酸能通路:兴奋性: 天冬氨酸、谷氨酸。抑制性: 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牛磺酸。(1)纹状体 黑质路径。 GABA (2)隔区 海马路径。能通路: (3)小脑 前庭外侧核路径。(4)小脑皮质 小脑深核路径。(5)下丘脑乳头体 新皮质路径。 (6)黑质 上丘路径。,(四)肽能通路:1、P物质能通路:2、生长抑制素能通路:3、后叶加压素(VP)和崔产素(OT)能通路: 因此 这些多肽物质在中枢NS内执行着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功能。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解剖组胚教研室 刘兴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