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lun-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宣贯)2014年0902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4896090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DF 页数:87 大小:33.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olun-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宣贯)2014年0902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bolun-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宣贯)2014年0902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bolun-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宣贯)2014年0902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bolun-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宣贯)2014年0902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bolun-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宣贯)2014年0902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olun-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宣贯)2014年090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olun-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宣贯)2014年0902(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宣贯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宣贯 给水排水设计 给水排水设计 张伯仑 ecadi- 2014.9.1 应按照标准设计 2014.12.1 提交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应符合标准规定 2015.2.1 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的,应符合标准规定 2015.4.1 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但尚未开工的,应按照标准规定,补充绿色建筑设计内容,重新提交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 执行时间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关于执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的通知(沪建管2014610号) 本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 方案设计阶段 绿色建筑策划书

2、初步设计阶段 绿色设计专篇(统一编制) 施工图设计阶段 绿色设计专篇(分专业施工图设计专项说明) 设计文件 8.1 一般规定 3条 8.2 节水系统 9条 8.3 节水、节能设备与器具 4条 8.4 非传统水利用 6条 条文设置 8.1.1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应安全适用、高效完善、因地制宜、经济合理 (,设计运行) 避免过度追求形式上的技术创新与奢华配置 ?& ?& ? ?执行时间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通知(建城2014114号) 强化规划对节水的引领作用 严格控制生态景观取用新水 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 加大力度控制供水管网漏损 加强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

3、。 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成片开发地块的建设应大力推广可渗透路面和下凹式绿地,通过雨水收集利用、增加可渗透面积等方式控制地表径流 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应低于40 有条件的地区应对现有硬化路面逐步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雨水滞渗能力 8.1.2 给水排水系统的器材、设备应采用低阻力、低水耗产品 (,设计运行) 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18870 设计说明、产品说明书(检测报告) 非一体化设计(租售)项目,确保业主采用的措施 规定了节水型产品的定义、生产行为规则及常用节水型产品的评价指标和测试方法 适用于。等设备与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和相关认证机构 8.1.3 新建有热水

4、系统的建筑,应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 (强制,设计运行) 与建筑一体化应用 与使用特点相匹配 热水系统 现行规范无明确定义 热水系统集中热水供应 局部热水供应 设计小时耗热量293100 kjh(4个淋浴器) 办公楼洗手盆等分散用水点 8.2.1 ?GB 50555?10? ! ? ! ? ? ?10 ?7 ?4 ! ? ! ? 10 7 8.2.2 ?0.30MPa ?8? ! ?20MPa ?.30MPa ? ?3 ! ? ! ? 建筑功能需要,特殊水压要求用水器具 不小于用水器具最低工作压力 为用水效率高产品 在设计说明中注明 8.2.3 ? ? ? ?7? ? ? ? ? ? ? 选用密闭

5、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 1 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1 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 5 设计说明、分级水表设置示意图 实测用水量计量报告管网漏损量计算书 8.2.4 热水系统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利用余热或余能,由余热或余能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不应小于60% (,设计运行,4) 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 热泵、空调余热、其他余能等 供应生活热水或作为生活热水预热,余热或余能提供的能量不少于生活热水设计日总量的60% 4 8.2.5 热水系统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不应小于20% (,设计运行,10)

6、 由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不小于20%,评价基本要求 2 每提高10%,可获得更高分 29 若至100%,可获得最高分 10 新能源: 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非常规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核聚变能、天然气水合物等 可再生能源: 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清洁能源: 指环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零排放或者低排放的一次能源,主要包括天然气、核电、水电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8.2.6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应采取保证用水温度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设计运行) 全日热水供应系统的用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

7、的放水时间不应大于10s 系统应有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的措施,最不利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差不宜大于0.02MPa 热水供应系统的保温层厚度应符合现行上海市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的规定 8.2.7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和现行上海市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等的相关规定 (,设计运行,10) 冷却塔应设置在空气流通条件好、不受污浊气体影响的场所 应避免将冷却塔安装区域用建筑外装修过度遮挡 应避免有热空气排放口或厨房油烟排放口的场所 循环冷却水系统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冷却水水质比闭式系统差,改善

8、冷却水系统水质可以保护制冷机组和提高换热效率。应设置水处理装置和化学加药装置改善水质,减少排污耗水量 应避免片面增大冷却水流量或提高计算湿球温度。应通过冷机选型与冷却水系统设计的优化,达到冷机侧与冷却侧的最佳综合能效,满足现行上海市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中有关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规定值的要求 类型 额定制冷量 kW 性能系数 COP(W/W) 综合性能系数 SCOP(W/W) 冷却水泵 冷却塔(kW) 涡旋式 528 4.1 3.5 22 螺杆式 528 4.4 3.7 22.7 528-1163 4.7 3.9 23.150.7 1163 5.1 4.1 55.7

9、 离心式 1163 5.1 4.2 49 11631934 5.4 4.4 4981.4 1934 5.6 4.6 75.1 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规定值 可采取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等方式,相对加大冷却塔集水盘浮球阀至溢流口段的容积,避免停泵时的泄水和启泵时的补水浪费 6 需校核集水盘有效容积 V集水盘 V湿润填料V管道V最小淹没深度 循环冷却水系统应有控制冷却塔飘水、排污和溢水等耗水量的措施,运行时,开式冷却塔的年理论蒸发耗水量占冷却水补水量的比例不得低于80% 10 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18870 机械通风塔评价指标 循环水量1000m3h,飘水率0.005%

10、 循环水量1000m3h,飘水率0.01% Q补水量Q蒸发耗水量Q风吹耗水量Q排污耗水量 8.2.8 绿化应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浇灌方式 (,设计运行,10) 喷灌、微灌、滴灌、渗灌、低压管灌等 可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 乔木、灌木、花卉,宜采用微灌、滴灌为主 人员活动频繁的绿地,宜采用微灌为主 采用节水浇灌的绿化面积比例应大于90% 7 其中50%以上绿化面积种植无需永久浇灌植物 10 8.2.9 给水系统应根据不同用途、不同使用单位、不同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设计运行,6) 按照使用用途,对厨卫、绿化、空调系统、泳池、景观等用水分别设置

11、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是评价基本要求 2 若按照付费或管理单元,对不同用户的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可获得高分 4 若这两项措施同时采用,可获得最高分 6 城镇供水管网漏水探测技术规程CJJ 1592011 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 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GBT 778.13 冷水水表检定规程JJG 162 IC卡冷水水表CJT 133 电子远传水表CJT 224 饮用水冷水水表安全规则CJ266 序 号 表级 水表 直径 装表位置 供水 区域 装表 数量 备注 一级表 例:DN200 注:装于进出主要用水系统、用水单元的管路上 例:门卫室左侧 例 : 办 公、生活 1 遥控远传 。 二级表 例:DN150 注:装于进出次级用水系统、用水单元的管路上 例:屋顶水箱出口处 例 : 办 公楼 2 。 用户 端表 例:DN25 注:装于进出用水设备、用水单元的管路上 例:各楼层水表间内 例 : 办 公楼各楼层 卫生间 5 。 8.3.1 给水排水系统的加压水泵,应根据管网水力计算选择水泵扬程,水泵应工作在高效区 (,设计运行) 管网水力计算 按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的规定对水泵的效率作出要求 水泵工作在高效区 Q(m3/h) 单级离心泵 多级离心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