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4894286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7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一、 秦汉时期学术背景,秦汉时期: 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至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历时440年。 但实际上,到公元196年曹操劫汉献帝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政权便已名存实亡,故一般意义上的秦汉时期是指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6年这一时期的历史,它包括秦、西汉、“新”莽王朝以及东汉。,秦汉政治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202,刘邦建立汉政权,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 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公元25年刘秀平定农民起义军,建立起一个新的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 公元19

2、6 年,曹操将汉献帝劫往许昌,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公元220 年,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王朝最终灭亡,秦汉政治概述,(一)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和穷奢极欲 赋税、徭役、大兴土木、贪恋女色、全国巡行 (二)秦二世的残忍昏暴 残杀宗室大臣、豢养狗马禽兽 (三)人民对秦暴政的反抗 陈胜吴广起义 (四)励精图治的开明君主刘邦 楚汉之争、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汉初的主流思想黄老之学,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 “无为而治” 、“省苛

3、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休养生息”,二、 汉初统治者的社会福利政策,(一)汉初的社会救济 一类是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而采取的宏观社会救济措施; 另一类则是针对百姓个体的社会救济措施。,(一)汉初的社会救济,1、招抚流亡 2、轻徭薄赋 3、尊老 4、恤鳏寡孤独 5、复除,招抚流亡,“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复故爵田宅令,尊老,“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复除,“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在关中的免徭役12年),

4、其归者复之六岁(愿回原籍的免徭役6年)。”,(二)汉初的赈灾与优抚,1、赈济 “夏,大旱蝗发仓庾,以赈民。” 2、放贷 政府贷给灾民生活和生产用品,以帮助灾民维持生产和生计。 3、徙流民 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第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三、董仲舒的社会福利思想,(一)生平介绍 (二)核心思想 (三)社会福利思想,(一)董仲舒生平介绍,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年),广州(今河北枣强)人,西汉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文化的推广和传播者。 代表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董仲舒一生的三个阶段,一、从出生到39岁(约公元前179年前140年):博览先秦诸子著作,钻研公

5、羊春秋,并下帷讲学,充当景帝博士。 二、从39岁到58岁(公元前140年前121年):“天人三问”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被罢免、后教书十年、胶西王刘瑞的国相 、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 三、从58岁到75岁(公元前121年前104年) :埋头读书、著作,做春秋繁露。,经典故事,三年不窥园 天人三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引经断案 下马陵,(二)核心思想,天人感应说 君权神授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纲五常,视频材料,百家讲坛董生对策,(三)董仲舒的社会福利思想,1、贫者养生论 2、“限民名田”论,1、贫者养生论,(1)以利养民说 (2)禁与民争利,以利养

6、民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治民者先富之而后加教” 你知道哪些有关 “利义”的思想观点? 你对“利义”持什么观点?,利与义,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董仲舒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 荀子,利与义,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 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墨子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

7、无义。王安石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也。 吕氏春秋,利与义,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 邓小平鼓励劳动致富 要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 以义取利,利义共生。神威药业口号,利与义,重义轻利的唐太宗 :“礼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 生死之间 舍生取义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 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时,大部分的男子汉自愿慨然赴死,把生的机会留给了老、弱、妇、幼!,以利养民说,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8、,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欲无所穷,而俗得自恣,其势无极,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羸瘠于下,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禁与民征利,“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浸,浸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上不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醉!”,2、“限民名田”论,(1)剖析了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危害 “故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民财内

9、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极爱,故民说从上。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利,刑戳妄加,民愁无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2、“限民名田”论,(2)“限田论”的提出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名词解释: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封建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井田制的存在是以土地一定程度上的公有作为前提。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推行土地个人私有制。至此,井田制彻底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