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7)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893940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7)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7)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7)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7)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7)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7)(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系列讲座,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与备考 (二),单 位 江苏省镇江九中,主 讲 刘 钰,文言虚词例释,1.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

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七)表因果关系。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八)表示目的关系,(与“以”的用法同)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4.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其它复音虚词 【而后】才,

3、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如: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3

4、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少卿

5、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3.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

6、“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

7、难道”、“怎么”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如: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离骚),4.所,(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

8、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信陵君窃符)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9、惑也。 (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所在】 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 (闺塾)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促织),5.为,(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

10、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

11、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4对,向。 为之奈何? (鸿门宴) 如姬为公子泣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6.焉,

12、(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非再至,焉知其若此?,(二)代词。 1相当于“之”。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13、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7.以,(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如: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

14、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