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司法考试试卷一解析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4893532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司法考试试卷一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3年司法考试试卷一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3年司法考试试卷一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3年司法考试试卷一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3年司法考试试卷一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司法考试试卷一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司法考试试卷一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32013 年国家司法考试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试题及解析试卷一试题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 1 15050 题,每题题,每题 1 1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关于依法治国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只需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即可实现依法治国B.依法治国仅要求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机关和官员的权力,而无需约束公民的权利和自由C.依法治国要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应将法律作为主要的、排他性的手段D.依法

2、治国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答案】D【解析】坚持科学立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仅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条件之一,还需其他条件(如坚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强化监督制约,构建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故 A 项错误。依法治国也要求依法约束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故 B 项错误。依法治国要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应将法律作为主要的手段,但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辅以政策、宗教等其他手段,故

3、C 项“排他性”之措辞错误。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故 D 项正确。2.关于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A.社会成员要知法、信法、守法、用法,这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B.依法治国需要与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实践结合起来C.实现依法治国的首要目的是运用法律手段加快解

4、决公共卫生保障、文化教育、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现实问题D.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答案】C【解析】本题为选非题。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社会成员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尤其是在享受自由和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合法权利与自由,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运用法律规定或法律允许的方式与手段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故 A 项正确。

5、依法治国理念要求充分发挥依法治国方略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作用。要把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与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实践结合起来,突出依法治国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不同重点,发挥依法治国在不同时期的特殊功能与作用。故 B 项正确。保护人的生命和自由,推动人的发展与进步是法治的终极追求。因此,运用法律手段加快解决公共卫生保障、文化教育、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现实问题,只是当前执法工作的具体目标,但并非法治的首要目的。故 C 项错误,应选。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掌握和熟悉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

6、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故 D 项正确。3.某市实行电视问政,市领导和政府部门负责人以电视台开设的专门栏目为平台,接受公众质询,以此“治庸问责”,推动政府积极解决市民关心的问题。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A.社会主义法治是“治权之治”,电视问政有利于强化人民群众对官员的监督B.电视问政体现了高效便民的原则C.电视问政是“治庸问责”的有效法律手段D.电视问政有助于引导市民规范有序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答案】C【解析】本题为选非题。社会主义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权之治”,要建立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要扩大公民对国

7、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有序参与,强化人民群众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广泛监督,同时重视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本题中的电视问政,显然有利于强化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故 A 项正确;也有利于引导广大公民规范有序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故 D 项正确。电视问政是“治庸问责”的手段,但并非“法律手段”,故 C 项错误。高效便民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行电视问政,有利于推动政府积极解决市民关心的问题,显然体现了高效便民原则。故 B 项正确。4.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下列哪一做

8、法不符合执法为民的理念?A.某市公安局为派出所民警制作“民警联系牌”,悬挂在社区居民楼入口处,以方便居民联系B.某省为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积极推进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C.某县政府通过中介机构以有偿方式提供政府信息D.某区法院为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推行“网上立案”、“社区开庭”等措施【答案】C【解析】执法为民要求切实做到便民利民。要在不损害实质性法律利益和不违反法定程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人民群众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提供各种便利,不断改革和完善各种执法程序和执法手续,科学、合理地设置执法流程,减少当事人的成本和讼累。A、B、D 项的做法符合上述执法为民理念。在

9、C 项,某县政府不是直接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偿提供政府信息,而是通过中介机构以有偿方式提供政府信息,显然违反执法为民理念。5.某市检察院运用电子设备双路监控,同步录音录像,监督检察官办案过程,推动理性文明执法。关于理性文明执法,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A.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精神B.有助于树立法治的权威C.有助于实现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的双重目标D.要求执法机关从有利于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讲究执法方法。为此,可突破法律规则和程序的要求办案【答案】D【解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执法为民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精神贯彻和体现在具体的法治实践中。理性文明执法,就是从有利于人民群众出发实

10、施执法行为,冷静应对处置各种矛盾和冲突,遵守执法程序,讲究执法方式,改善执法态度,注重执法艺术,始终做到仪容整洁、言行文明、举止得当、尊重他人,使各种执法活动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充分理解和接受。故 A 项正确。从理性文明执法中,人民群众可以明确地意识到他们在法治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合法权利和正当利益在法治社会中所得到的保障和维护,从而有利于树立法治的权威,故 B 项正确。在本题,某市检察院运用电子监控,同步录音录像,监督检察官办案过程,保障了犯罪嫌疑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并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从而有力地打击犯罪。故 C 项正确。依法治国原则要求执法机关办案必须

11、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不得突破法律规则和程序的要求,故 D 项“为此”之后的论断错误。6.公平正义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下列哪一选项体现了公平正义理念?A.某市公安局对年纳税过亿的企业家的人身安全进行重点保护B.某法官审理一起医疗纠纷案件,主动到医院咨询相关的医学知识,调查纠纷的事实情况,确保案件及时审结C.某法院审理某官员受贿案件时,考虑到其在工作上有重大贡献,给予从轻处罚D.某县李法官因家具质量问题与县城商场争执并起诉商场,法院审理后认为无质量问题,判决李法官败诉【答案】D【解析】公平正义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公安局以纳税多少来作为是否对其人身安全进行重点保护的

12、标准,此种标准显然不是合适的标准,故违反公平正义理念,排除 A 项。公平正义要求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B 项中,某法官在庭审外主动到医院咨询、调查,未充分纠纷双方的意见,而只偏听医院一方意见,有违程序正当原则,违反公平正义理念。排除 B 项。公平正义要求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C 项中,某法院给予从轻处罚时考虑了不相关因素,有违公平正义理念。排除 C 项。D 项中,因无质量问题,故法院判决李败诉,此是依法判决,故符合公平正义理念。7.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下列哪一做法符合服务大局的理念?A.某市规定只有本地企业生产的汽车才可申请出租车牌照B.某省工商局

13、开展为本省旅游岛建设保驾护航的执法大检查活动C.某县环保局为避免工人失业,未关停污染企业D.某县法院拒绝受理外地居民起诉本地企业的案件【答案】B【解析】要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局的统领性。大局的统领性主要体现于:强调社会各方面对大局利益和要求的自觉服从,防止和杜绝一切有违大局要求、危害大局利益的行为。从法治工作角度坚持大局这种统领性,就是要把各项法治实践活动自觉地纳入到党和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之中,使法治实践活动成为实现党和国家总体战略部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要维护法制的统一性,排除和克服一切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或部门和行业保护主义,警惕各种利益集团对于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

14、影响,消除法律实施中的“禁区”,用法制的统一性体现和实现大局的统领性。服务大局的统领性,要求维护法制统一。A、C、D 项的做法显然违反法制统一原则,当然也与服务大局理念抵触,故均不应选。B 项执法大检查活动,服务于本省旅游岛建设,符合服务大局理念,故应选。8.关于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A.党的领导理念可以追溯到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B.应将党所倡导的政治文明充分体现在对法治实践活动的领导之中C.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集中体现在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D.党对法治事业的组织领导,主要是指党在宏观上把握好法治发展和运行的方向,而不是通过组织建设对法

15、治实践活动进行监督【答案】D【解析】本题为选非题。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关于执政党领导地位的思想,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党的领导理念的重要理论根据。故 A 项正确。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要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与法治的特殊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创在法治背景下实现党对各项事业领导的全新政治实践,走出一条既符合当代世界法治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故 B 项表述正确。党的领导在法治事业中集中体现为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故 C 项正确。党对法治事业的思想领导,就在于牢牢把握我国法治发展的方向。党对法治事业的组织领导,就是

16、要加强法治机关党的组织建设,在法治机关中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把优秀的干部选派到各级法治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者队伍;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党对法治实践活动的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与机制。故 D 项的错误有二:一是“党在宏观上把握好法治发展和运行的方向”是党对法治事业的思想领导的要求;二是“通过组织建设对法治实践活动进行监督”也是党对法治事业的组织领导的要求之一。9.法律谚语:“平等者之间不存在支配权。”关于这句话,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平等的社会只存在平等主体的权利,不存在义务;不平等的社会只存在不平等的义务,不存在权利B.在古代法律中,支配权仅指财产上的权利C.平等的社会不承认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法律禁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奴役D.从法理上讲,平等的主体之间不存在相互的支配,他们的自由也不受法律限制【答案】C【解析】平等的社会不仅存在平等主体的权利,也存在义务;不平等的社会不仅存在不平等的义务,不存在特权者的权利。故 A 项表述错误。在古代法律中,支配权不仅指财产上的权利,也指人身上的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