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真题解析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4893502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10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真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2015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真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2015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真题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2015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真题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2015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真题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真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真题解析(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 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无因果关系B集资诈骗案中,如出资人有明显的贪利动机,就不能认定非法集资行为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C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第三人丙拿走乙包中贵重财物。甲的肇事行为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D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 3 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参考答案 D 考点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解析 进行因果关系的具体判断时,应当考察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危险性的大小、介入情况的异

2、常性大小以及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所起作用的大小。此外,如果考生熟悉客观归责理论,也可以根据客观归责理论判断有无因果关系(当然,客观归责理论不完全是因果关系理论)。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行人被跳楼自杀的人砸死在生活中确实是“低概率事件” ,但是,从刑法学的角度看,甲跳楼自杀的行为相当于高空坠物,有致人死伤的高度危险性,行人从楼下经过并不异常根据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应当认定二者存在因果关系,A 错误。被害人有贪利动机并不是否认非法集资行为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的理由。诈骗行为具有导致他人财物被骗的高度危险性,在诈骗案中被害人或多或少存在贪利动机,这一介入因素并不异常,根据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应当认定

3、非法集资行为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B 错误。 甲驾车将乙撞死确实给第三人丙顺利拿走财物创造了条件,但具有条件关系不等于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该行为并不具有导致乙财物遭受损失的高度危险性,第三人丙取走受害人的财物,系一个极其异常的介入因素,是异常的介入因素导致乙遭受财物损失。根据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应认定甲的肇事行为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 错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2 条,交通肇事重伤 3 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刑事责任。这意味着行为人如果仅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

4、肇事罪,D 选项的前半部分表述正确。由此,D 选项总结出一个结论,即“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 ,这一结论也是正确的。 2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在不满 14 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 14 周岁后爆炸,导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B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C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D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戊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参考答案 C 考点

5、 自然人犯罪主体(刑事责任年龄、责任能力) 解析 甲在安放定时炸弹时;不满 14 周岁,未达到法定年龄,属于无责任能力人,倘若此刻炸弹就爆炸,不能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但是,甲在 14 周岁之后,对于其在不满 14 周岁时所创设的爆炸危险,在法律上负有排除该危险的义务(先前行为产生的义务),其能排除该危险,却不排除该危险,以致炸弹爆炸的,成立不作为的爆炸行为;在实施不作为的爆炸行为时,甲已满 14周岁,根据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甲对爆炸罪具有责任能力。甲的行为符合“行为与责任同在”的要求,对爆炸罪应负刑事责任,A 错误。 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在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的,对故

6、意伤害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不过,B 选项考查的是乙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能否以抢劫罪论处的问题。按照原因自由行为理论,这种情形属于意思不连续类型的原因自由行为,除非能够证明行为人对结果行为存在犯罪故意,否则仅是能否成立过失犯的问题。乙事前只有伤害故意,并没有利用无责任能力状态实施抢劫犯罪的意思,乙在丧失责任能力状态下抢走被害人财物的,难以认定乙具有抢劫故意;即便认定此时“行为与责任同在” ,由于欠缺抢劫罪的犯罪故意,对乙在丧失责任能力状态下抢走被害人财物的行为,自然不能以抢劫罪论处,B 错误。 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的,根据刑法第 18 条第 4 款“醉酒的人犯

7、罪,应负刑事责任”的规定,应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一方面, “大醉”不代表无责任能力,另一方面,即便戊大醉时在事实上已经没有责任能力,按照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既然戊在实施原因行为时具有责任能力,就符合“行为与责任同在”的要求,戊应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D 错误。 3. 警察带着警犬(价值 3 万元)追捕逃犯甲。甲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只打死警察(希望打死警察) ,也可能只打死警犬,但一枪同时打中二者,导致警察受伤、警犬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如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B如认为甲有数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数罪并罚C如甲

8、仅打中警犬,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D如甲未打中任何目标,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参考答案 B 考点 想象竞合犯 解析 甲的开枪行为具有致人死亡与打死警犬(毁坏财物)的客观危险,行为人对此存在相应的主观认识,但由于客观上只存在一个开枪行为,应当认定这一情形属于想象竞合犯。对于想象竞合犯,应按行为所触犯的罪名中的一个重罪论处,不能数罪并罚。如果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按照从一重罪处断的要求,当然应当认定甲具有重罪故意(即具有杀人故意),由于警察并未死亡,故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A 正确。在甲仅打中警犬或者未打中任何目标时,同样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未打中任何目标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想

9、象竞合犯,对此均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沦处,CD 正确。即便能够认定甲具有数个故意,对想象竞合犯也不应数罪并罚,B 错误。 4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 2 万元的鱼苗死亡。仓库中价值 2 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B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C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D对 2 万元鱼苗的死亡,甲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参考答案 B考点 紧急避险 解析) 避险意图是成立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指行为人实行紧急避险的

10、目的在于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甲认识到从鱼塘抽水的目的是救火,是为了避免仓库及其中的物品被烧毁故应认定甲具有避险意图。即便甲有报复动机,也无法否定避险意图的存在,A 错误。 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从鱼塘抽水之外,没有其他办法可以避免仓库被烧,故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按照考生“明明有其他鱼塘,怎么就是不得已了”的逻辑,无论从谁家鱼塘抽水,都不属于“不得已”而抽水,因为不一定非要从这家鱼塘抽水,还有其他鱼塘可以抽水,这种看法是不合适的,B 正确。甲的行为不但避免了仓库中价值 2 万元的财物被烧毁,而且还避免了人员伤亡与仓库被烧毁,

11、属于保全了更大的权益,符合避险限度要件。因此,甲的行为成立紧急避险,故对 2 万元鱼苗的死亡:,甲不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CD 错误。 5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未遂?A以贩卖为目的,在网上订购毒品,付款后尚未取得毒品即被查获B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现金支票后,未到银行提取现金即被查获C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将价值 5 万元的财物送给国家工作人员,但第二天被退回D发送诈骗短信,受骗人上当后汇出 5 万元,但因误操作汇到无关第三人的账户参考答案 D 考点 犯罪未遂 解析 为了出卖而购买毒品的行为是贩卖毒品罪的预备行为还是贩卖毒品罪的实行行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误解。一方面, 刑法第 347 条仅规定

12、了贩卖毒品罪,而没有将相应的购买行为规定为购买毒品罪。这意味着单纯购买毒品的行为不属于刑法的规制对象。另一方面, “贩卖”毒品并不以购买毒品为前提如行为人拾到毒品后出卖给他人的,同样成立贩卖毒品罪。由此可见,只有实际实施贩卖行为,才属于贩卖毒品罪的实行行为,出于贩卖目的而非法购买毒品的行为不是贩卖毒品罪的实行行为,而是贩卖毒品罪的预备行为(当然,可能同时触犯非法持有毒品罪)。因此,A 选项成立贩卖毒品罪的犯罪预备,而不是犯罪未遂。 在 B 中,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现金支票后,未到银行提取现金即被查获的,该行为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侵犯了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成立受贿罪,并且犯罪既遂。

13、这种情形与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后,财物被小偷盗走一样,构成受贿既遂是没有疑问的。 在 C 中,从行贿人的角度而言,其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 5 万元财物,财物已被送出,该行为侵害了国家的廉政建设制度,故成立行贿罪既遂。虽然 5 万元财物被退回,但这改变不了犯罪既遂的事实。从受贿人的角度而言,面对 5 万元的财物,只要受贿人没有明显的拒绝(拒绝必须是其真实意思的表现,或者在当时存在明显难以拒绝的情形),受贿人收下财物本身即表明其承诺为他人谋利益,该行为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侵犯了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成立受贿罪既遂。至于第二天退回财物,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事后处理赃物的行为,不

14、影响犯罪既遂的认定。 在 D 中,发送诈骗短信,受骗人上当后汇出 5 万元,因误操作汇到无关第三人的账户,由于诈骗犯未能取得财物,该诈骗行为不符合“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对方产生或者继续维持错误认识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物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这一诈骗罪的构造,只能认定为诈骗未遂。 6甲以杀人故意放毒蛇咬乙,后见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便开车送乙前往医院。途中等红灯时,乙声称其实自己一直想死,突然跳车逃走,三小时后死亡。后查明,只要当时送医院就不会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不对乙的死亡负责,成立犯罪中止B甲未能有效防止死亡结果发生,成立犯罪既遂C死亡结果不

15、能归责于甲的行为,甲成立犯罪未遂D甲未能阻止乙跳车逃走,应以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论处参考答案 A 考点 犯罪中止;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危害行为(不作为) 解析 甲杀人后,心生悔意,开车送被害人乙前往医院,只要当时送到医院乙就不会死亡,这些情况表明甲的行为在客观上属于故意杀人的中止行为,能否成立中止犯,取决于死亡结果的发生与甲的杀人行为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如果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就不能要求甲对死亡结果负责,甲就有成立中止犯的余地。 甲放毒蛇咬乙的行为具有致乙死亡的危险性,但是,题目交代“只要当时送医院就不会死亡” ,因此,甲的行为足以避免乙的死亡。乙声称想死、放弃救治,这一介入因素过于异常卜般人都

16、会积极配合治疗),主要是异常的介入因素(乙主动放弃治疗)导致了死亡结果的发生,根据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应当认定死亡结果与甲的杀人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既然甲开车将乙送医的行为足以避免乙的死亡,则应认定甲属于“自动有效地防上犯罪结果发生” ,其行为成立犯罪中止。 根据客观归责理论中的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对于精神状态正常的成年公民,刑法并不过问其纯粹的自杀行为,只要被害人自愿地选择死亡。那么,对死亡结果的发生就应由被害人自我负责,而不能要求其他人负责,虽然甲的行为也创设了乙死亡的危险,但是,这一危险是只要将乙送到医院就完全可以消灭的,被害人“自己一直想死” ,突然跳车逃走,死亡结果属于其自杀行为所致,不应归责于甲,而应由乙自我负责。甲在能够杀死乙的前提下自动消除了犯罪既遂的危险,符合中止犯的立法精神,应当成立中止犯。 715 周岁的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