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4892095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希腊的教育思想(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理论 要求: 理解三位教育家思想的核心 明确古希腊教育思想的演进,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思想者的先驱” (Socrates ,约公元前476年前399年) (一)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神学唯心主义者。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神来创造和主宰的。研究人的内心。 (二)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和任务 教育的作用只在唤醒人所固有的概念,只能促使先天素质的暴露,决不能给予人类自身之外任何东西。 教育的任务在于要求人深刻地思考和达到道德的完善。,(2)什么是道德呢?,“道德”就是少数杰出人物所真正具有的“正义”“勇敢”“刚毅”

2、“友谊”“节制”等特性,也叫“美德”。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善”,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就是知识” 命题的价值和意义何在?,教学方法产婆术、助产术,产婆术就是通过师生问答,揭露对方矛盾,使学生达到普遍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步骤有三:提出问题 多次反诘 归纳结论 也称为苏格拉底法,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的方法。,(3)“产婆术”的利与弊,利处:苏格拉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了一系列的利益: A 重视思考辩论,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可以使其广开思路。 C 从实际出发,教学采用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符合辩证法则。 弊端:其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是唯心论的

3、先验论。 A 仅局限于一般性概念的形成。由于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或阅读掌握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所以问题的讨论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B 引导过程难以预定和控制。 C 对知识少的青少年有一定困难。,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著述 柏拉图(Platon 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客观唯心论的创始人。 创办了“阿加德米学园”,研究哲学并培养了一批哲学家。 主要著述是理想国法律篇。(二)哲学观和社会观 1、哲学观:他不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A 他将世界分为两部分:“现象世界”:现象世界是不真实的、不稳定的、虚幻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才是真

4、实的、稳定的、永恒的。现象世界存在的一切事物现象都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阴影。,(二)哲学观和社会观,B 根据“两个世界”的学说,柏拉图提出人由灵魂和肉体组成;肉体附属于现象世界灵魂附属于理念世界 C 柏拉图认为,认识不是对现象世界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2、社会观:人性三分法,A 人性三分法 理智部分:是灵魂的基础,是从观念世界得来的。 意志部分、情感部分是肉体和灵魂结合后才产生的,其中情感部分最为低级;而意志部分和情感部分要受理智部分的指导。B 与此三部分相适应,柏拉图又提出三种德性:智慧与理性相适应;勇敢与意志相适应;节制与情感相适应。C 在理想国中,他相应提出构成理想社会的三个

5、阶层:,理想社会的三个社会阶层,至于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三)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从教育的政治意义出发,提出国家应控制教育 (1)理想国的蓝图 (2)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3)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柏拉图提出由国家控制和掌管教育。 2、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四)柏拉图教育思想分析评价,积极的影响: 1、他首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对政治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2、他认识到斯巴达教育的局限,而提出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并确定了当时看来极度广泛的学科范围。(Muse Education) 3、强调早期教育,提出实施公共的学前教育。 4、重视女子教育,提倡男女儿童同受教育。

6、5、要求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系统,成为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 6、第一个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并将理智、意志、情感等心理学概念用于教育理论问题。,(四)柏拉图教育思想分析评价,局限性: 1、其教育思想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2、他的教育思想建立在极端鄙视生产劳动基础之上。,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亚里斯多德(Aristotele 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处于马其顿统治希腊的历史时期。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个极博学的人,马克思称他为“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他在当时各个领域都进行过独立研究和探索,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甚

7、至物理学等方面都留有著作,其中能反映其教育观点的是政治学伦理学。 公元前336年组织了吕克昂哲学学校 (Lyceum),该学校学科设置和教学要求具体反映了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二)政治立场和哲学观点,1、政治立场: 他是维护奴隶制度和拥护支持奴隶主统治的。他认为,理想的国家应该是奴隶主中产阶级占优势。 2、哲学观点(1)世界观: 他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事物的观念与事物本身不可分。 在事物与理念之间,理念并非万物之源,而是“万物是理念之源”。“恰如这些神不过是神明化了的人一样,那些理念也不过是永恒化了的自然的物体而已。”他还说:人们不会相信,在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太阳、月亮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永恒的

8、理念的太阳和月亮。,哲学思想,(2)灵魂说:提出肉体是灵魂的必要条件,人的肉体和灵魂是不可分的。 (3)在具体事物上:依照亚里斯多德的理解,在任何一件事物上,我们能够分别质料和形式,观念可以和形式类似。 在质料中存在事物的可能性,质料得到某种形式就变成事物。木头(质料)方桌(形式) 他进一步理解,无形式的质料是世界存在的最低境界(原始混沌),纯粹的无质料的形式便是神。神是世界的第一推动力。,(三)教育思想体系,1、教育国家职能化和教育民主化的思想 (1)亚里斯多德强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教育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不要像现在这样,每人只分别地照顾自己的儿童,给予自认为是最合适于他们的教育。

9、”“忽视教育就会危及社会政体” 2对于教育,他提醒统治阶级,应对整个国家的教育予以经常的重视。“需要教育的各种年龄的人都应受到训练。”全城邦的人,2、灵魂的三分法和三种教育,1灵魂的三分法:从人有不可分离的肉体和灵魂的观点出发,亚里斯多德将人的灵魂分成三种: 植物性灵魂,具有营养和繁殖的性能。(最低级部分) 动物性灵魂:具有感觉和欲望的性能。(中级部分) 理性灵魂:具有认识和思维的性能。 (最高级部分)2三种教育: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这些灵魂是天然赋予、与生俱来的,是人活动和发展能力的萌芽,然而,要实现这些能力和发展,则全赖教育。,三种教育与三种灵魂,儿童年龄分期和和谐发展的教育观,1儿童年

10、龄分期亚里斯多德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人从出生到21岁之间的发展以七年为一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07岁为第一阶段,儿童的身体发育阶段814岁为第二阶段,儿童的情感发育阶段 1521岁为第三阶段,儿童理智的发展阶段,和谐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教育,特征:身体发育,体育为主 要求:1、体育先于智育2、注意卫生、母乳喂养3、游戏循序渐进锻炼体格4、听故事、讲故事必要5、5岁后,开始轻微的课业6、减少幼儿与奴隶的接触,第二阶段教育,特征:情感发展、以德育为主 要求:1、反对女子学校教育2、内容全面和谐:阅读书写(智育):目的为将来的实际效用、更在发展优美情感体育运动(体育):反对野蛮、兽性体格,主

11、张健与美的和谐道德品质养成(德育):强调在道德活动中养成道德(外在因素)道德教育三大源泉:天然素质、习惯的发展、理性约束音乐(美育):和谐教育的核心具有智育的职能、实施德育的手段、有助于体格的健美“自由而高贵” 的 “文雅学科”实现理性灵魂发展的重要手段3、是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智育、体育、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教育。,第三阶段教育:,特点:发展学生的理智 要求:这个阶段的教育主要发展学生的理智灵魂,以智力教育为主。为了发展理智灵魂,他更重视纯粹科学(思辨)和哲学的探讨。因此,这一时期主要开设有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理论、还有文法、文学、诗歌、修辞、伦理学、以及宇宙学和哲学。这些学校以智育为主,

12、发展人的理性灵魂,以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四)亚里斯多德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亚里斯多德教育思想的特色 1、加强了理智主义的教育,将理智教育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2、强调教育应遵循自然,从儿童的身心自然发展规律出发进行循序的教育,“开创了自然教育的先河”。 3、雅典的和谐教育以体育为核心,而亚里斯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以音乐教育(美育)为核心,智体德美和谐发展的思想。 4、提倡文雅教育、重视思辨,促进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和中世纪大学的发展。亚里斯多德吸收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但并不拘泥于先行者们的成就,而是进一步对希腊半岛各城邦,尤其是斯巴达和雅典教育进行深刻思索,而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真如他自己所言:“吾爱吾师,但吾尤爱真理!”真是这种精神,使他的思想充满了智慧的光辉,对以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