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新人教版新疆专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891043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新人教版新疆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新人教版新疆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新人教版新疆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新人教版新疆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新人教版新疆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新人教版新疆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新人教版新疆专用)(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3 第46章 (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13题,每题4分,共52分) 1.下列实例中,属于种群的是( ) A.太湖内的鱼 B.校园花坛内的花草 C.紫金山上的灰喜鹊 D.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解析】选C。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A、B两选项中均不是同一物种,而D选项则属于生态系统的范畴。,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解析】选C。年龄组成

2、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保持不变的;杂草不一定是同种的,不一定构成种群;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与自然演替不同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选D。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和温度。,4.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

3、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曲线所示,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以及种群增长速度曲线所反映出的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是( ),A.增长型和 B.衰退型和 C.增长型和 D.衰退型和 【解析】选A。由图分析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为“S”型曲线,t1时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为 ,此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5.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B.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解析】选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代谢伴随着能量代谢,所以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物质可循环利用

4、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循环利用,能量不仅可在食物链中流动,也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流动,能量金字塔不可以倒置。,6.(2010开封模拟)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解析】选D。由题干信息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故建立该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7.(2010盐城模拟)一个由中国、美国等6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遗憾地宣布,经

5、过为期38天的联合寻找,在长江中未发现有“水中熊猫”之称的濒危物种白鳍豚,白鳍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下列相关叙述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A.白鳍豚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白鳍豚灭绝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较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白鳍豚灭绝使人们认识到,某物种一旦灭绝,地球上将永远失去这个基因库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解析】选B。白鳍豚灭绝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干扰与破坏,严重影响其生存,并非基因频率改变较慢导致。,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能量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

6、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是食物链或食物网 能量散失的过程是“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 位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目应比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目多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就是要让能量都进入人体内 A. B. C. D.,【解析】选B。能量散失也可以发生在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体中,并不只有分解者。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就要让能量正常流动,不可能全流入人体内。,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强 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总保持平衡 C.森林生态系统有自

7、我调节的能力,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D.受到外界破坏时,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越强 【解析】选A。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随季节变化而略有差别,一般春季输入大于输出,秋季输出大于输入;受到外界破坏时,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越难。,10.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 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 m

8、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解析】选D。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就是用于该生态系统流动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m4m3m2m1,m是某个营养级全部个体的有机物总量,而不是每个个体的有机物的质量;当m15 m2时,说明a按最高传递效率传向b的能量还不能维持b的生存需要,将影响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若b种群数量增加,将捕食更多的a生物,故a种群数量下降,而c和d得到的物质和能量更多,种群数量增加。,11.(2010九江模拟)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9、下列分析符合事实的是( )A.甲、乙、丙三个种群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 B.种群丙在A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C.如将三个种群所含能量值用金字塔表示,则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 D.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多,则甲和丙种群数量都减少,【解析】选B。甲、乙、丙变化趋势相同,存在时间滞后特点,应为捕食关系。A点时丙个体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甲、乙、丙食物关系为乙丙甲,所以乙位于金字塔底部,乙增多,丙、甲都增多。,12.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

10、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选C。种植玉米时,是单一作物品种,只能形成种群,不能形成群落,不能称为群落的分层现象,另外玉米植株也没有明显的高低分层现象。,13.(2010中山模拟)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和N、P等无机盐也越多 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持 D.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解析

11、】选B。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途径;被有机物污染的水体距排污口越近,分解者作用越旺盛,耗氧越多,水中溶解氧越少;重金属具有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含量越多。,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48分) 14.(20分)某同学暑假放假期间,从事 大豆田间管理,除感受到“粒粒皆辛苦” 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 实践中。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 (1)如果他想比较一下自家大豆与别家 大豆的数量,那么他应该_。 A.一棵一棵去数进行比较 B.用样方法估算出种群密度进行比较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出种群密度 D.用调查法统计出往年数量进行比较,(2)若大豆地中有某种害虫,为降低其种群密度,你认为最好的方

12、法是_。 A.一个一个去捉 B.喷洒农药 C.释放一种特定激素诱捕 D.从外地引入该害虫的天敌 (3)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则在短期内,该昆虫会呈_增长,最终将呈_增长。原因是_。,(4)大豆与大豆田中的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阐述除草的原理_。 (5)若人长期不种这块地,将会发生_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物种丰富度_,自我调节能力_。 【解析】植物种群数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害虫防治一般最好用生物方法,激素诱捕快而简便。生物入侵后种群数量一般先呈“J”型增长,但由于环境压力,最终会呈现“S”型增长。人类调节生态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3、弃耕农田发生次生演替,把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演替成为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答案:(1)B (2)C (3)“J”型 “S”型 环境空间及资源是有限的,天敌增多 (4)竞争 使能量持续有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 (5)次生 增加 增强,15.(28分)下面左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右图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 (2)图中各种组成成分,通过_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若消耗生产者10 000 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kg。 (4)左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

14、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 _。 (5)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后者恢复力稳定性较弱。原因是_。,(6)右图中,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 (7)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 _; _。 【解析】含碳有机物和CO2是碳循环分别在食物网和大气中的存在形式。最多增重可按20%计算,生态系统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中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增长率先增后降,说明呈“S”型增长。,答案:(1)CO2、含碳有机物 (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3)80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6)不变 (7)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 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结构),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