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材分析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891030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材分析(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重点: 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 乔夫 改革 难点: 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阅读教材,制作成表:,思考,1、三次改革要解决的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打破斯大林模式,纠正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思考,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次改革分别试图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突破?结果如何?,赫鲁晓夫试图以农业为突破口。 勃烈日涅夫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 戈尔巴乔夫则试图从经济、政治上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 结果:赫、勃未能打

2、破斯大林模式。戈失败了。,思考,3、从三者改革的过程及其结果中,你能体验出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怎样的特点?,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合作学习,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俄国史1组:分析“掘墓”的原因、表现。2组:分析“守墓”的原因、表现。3组:分析“摇摆不定”的原因。每组选一名代表作简要发言。,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 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18941971),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赫鲁晓

3、夫在农场视察,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赫鲁晓夫的改革,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

4、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仍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状态。,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

5、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缺乏科学的实验、严重脱离实际、瞎指挥;改革急于求成、实行冒进政策;改革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正确方向,不能长期坚持;在全盘否定斯大林后继续搞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等等,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加加林,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6、,(二)苏联盛极而衰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1)改革措施:,前期:重点放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后期:改革步伐缓慢,直至停滞;,(2)改革效果:,前期: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后期: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重生,苏联陷入困境。,(3)评价:,A、前期增长,B、后期缓慢,原因:符合本国国情调整政策,原因: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与美国的军备竞赛,C、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

7、%,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到1981年的16m2 。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 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1980年,76岁的柯西金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接替他的是75岁的吉洪诺夫。勃列日涅夫之后,从1982年到1985年苏联三年三易领导人。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探究二:以上材料说明在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中,存在什么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重视工业的发展,导致工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影

8、响:严重挫伤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积聚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等。,据一九八四年美国统计,苏军总人数是六百四十万,有七至八万枚核弹头,有全世界最大的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还有世界第一数量的空军及纵横四大洋的海军。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马鼎盛撰文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分析,改革进程: A19851988年,经济改革,实施“加速战略”,失败; B1988年后,政治改革,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即全盘西方化,这是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也是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9、的结果。 改革方式:民主化、公开性。 政治措施:,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后果:A经济大滑坡。B民族分离倾向加剧。C党内斗争公开化,苏共分裂。国家走向解体。,材料一:(戈尔巴乔夫政治)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选择上是错误的。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这必然加

10、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摘自张伟垣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苏联改革已经是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喷发来,苏联解体一发而不可收拾,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 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 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课堂讨论,1、苏联的改革与中国的改革有哪些异同点? 2、苏联的改革对中国的改革有哪些影响? 3、苏联、中国的改革一败一成原因何在? 4、苏联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

11、哪些经验教训?,纵横比较,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 乔夫 改革比较 2、戈尔巴 乔夫 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比较,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对自己的政治信仰从动摇到背叛 独断专行的领导作风 夸夸其谈,缺乏求真务实的作风 缺乏大国领袖的人格魅力,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错误论 生产力发展滞后论 政治腐败决定论 发展战略错误论,回顾资本主义 展望社会主义,1、资本主义制度从它产生到基本成熟,即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经过了大约300年的时间。2、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看,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在其诞生初期,从总体上说,还不会很快超越旧社会形态。这是因为:第一,新社会形态大多都是在旧社会形态

12、的薄弱环节突破生成的,先天就有不足;,第二,新社会形态取代旧社会形态并确立自己的社会基础,客观上也确实需要一段较长的艰难奋斗过程。例如,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到1688年“光荣革命”这段时期,英国就一直处在新旧社会转型的纷扰动乱之中,那时的社会情形还不如伊丽莎白一世开明统治时期;即使是“光荣革命”以后很长一段时期,英国总体上也还是不能与当时中国的康熙盛世相媲美,只是到18世纪末,蒸汽机开始广泛应用于英国的生产和交通,才使英国资产阶级全面超越了满清八旗子弟。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出哪些启示?,结论5: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改革、发展、完善;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必然能够战胜资

13、本主义。,总结教训-分组讨论,1组: 从社会主义运动史角度 2组: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 3组: 从执政党的建设角度 4组: 从体制改革角度 5组: 从改革策略角度 6组: 从发展战略,从以下各方面讨论总结,通过学习本专题可以得出哪些教训、启示?,1、社会主义是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苏联工业化中可以看出),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刚刚诞生,还不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完善,要防止认识、体制方面僵化。 2、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是否切合各国实际,根据在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3、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最终必须要

14、取代资本主义,但这个过程肯定是漫长复杂、曲折艰难的。既要有坚定的信念,更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防止急于求成的“左”倾冒进、又要防止右倾动摇。,一、社会主义运动史角度:,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看:,1、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决克服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和死守教务不思进取,教务主义害死了苏联、教条主义害苦了中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以执政党的建设角度思考:,1、真正树立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证明对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革命、改革,人民群众是坚持支持的;人民群

15、众是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主要依靠力量,要尊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小岗) 2、要改革干部制度,密切干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 3、健全党内民主、监督机制。 4、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四、从体制改革角度,1、从经济体制看,只有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发展生产力,要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多种所有制并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均于重视、防止僵化,不断保持体制活力,不断调整激活。 2、从政治上,要健全民主法制;健全权力监督制的机制,防止个人集权、个人崇拜。 3、正确的路线要保持相对稳定。(“一百年不动摇”) 4、要大胆突破旧体制束缚,广泛借鉴、创新体制。,五、改革(成功)策略,1、要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 2、要正确认识国情,制定切合国情实际的改革策略。 3、改革要积极稳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4、要及时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协调和各阶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5、及时惩治腐败,排除利益集团阻挠。,六、发展战略:,1、要和平发展。 2、要和谐发展(公平正义)人性化。 3、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科教兴国)科技创新。 5、统一发展(国家统一)。 6、社会主义改革是长期的、曲折的、伟大的,最后胜利是必然的。,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