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第二课时课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876788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第二课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第二课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第二课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第二课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第二课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第二课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第二课时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复习,复习目标,1感知文意,概括要点。 2掌握欲扬先抑等常见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第二课时,复习目标1感知文意,概括要点。,复习指导1:请同学们结合第四单元每课课文,对文章主旨精心归纳。,复习检测1:,1紫藤萝瀑布 2走一步,再走一步 3 短文两篇 4 在山的那边 5 虽有嘉肴,归纳课文主旨,1、紫藤萝瀑布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作者的心情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赞美了生命的永恒、顽强和美好。,2、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得出一个人生经验: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

2、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在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的地方。文章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3、短文两篇中蝉一文,先抑后扬,朋友的第二段话揭示了文章主旨:,“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的的活过.”,不管生命长短,都要好好地活。,蝉这篇文章通过对贝壳的精致的描述联想到肉体生命的短暂、脆弱、卑微,引发了对生命的追问和思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 ”,4、在山的那边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

3、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5、虽有嘉肴一文先通过类比论证(嘉肴和至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要实践,然后论述教和学的关系,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得出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的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复习目标2:掌握欲扬先抑等常见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复习指导2:阅读美文,掌握写作手法,完成下面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许子午兰 张丽钧 友人赠我一盆伶仃的植物,瘦长的叶子,顶部举着一簇花苞,那花苞左右分披着,一律是待放的姿态。友人告诉我说,这植物,脾性怪

4、,偏在夜半开花,因而得名“子午兰”。 那夜为安妥几行文字,熬到很晚。忽而想起子午兰,该正是开花的时候吧?揿亮阳台的灯,果然看见子午兰开得正好!但与我凭空猜想的不一样,不是热烈地全部绽放,而是仅开了一朵花。紫蓝颜色,指甲盖般大小,精致的花瓣,更加精致的花蕊,,阅读理解,复习检测2,语文新课标(RJ),单单薄薄的样子,却不失风致真个是禁得起端详的一种花呢! 次日起床,头一件事就是探头去看那朵子午兰,已经不十分精神了;中午下班回家再看时,却早谦卑地垂了头,寻不到半点儿昨夜的姿容。 那些日子特别喜欢熬夜,熬到夜半时分,去看每次只开一朵的子午兰。有时分明看到分披两侧的花苞各自预备好了一个鼓胀胀的花蕾,在

5、心里跟自己说:这回,可要开出一对姊妹花了!然而,那两个花苞仿佛决心捍卫某种风格,夜半依然是一枝独放,另一枝呢,自然排到了次日。 就这样一天一朵地被美好地吊着胃口。二十多个花苞,足足赚走了我二十几日的快乐。,语文新课标(RJ),很情愿为这棵子午兰付出些快乐的遐想。想她定然是不畏惧寂寞的一种花:不但选择了深夜,而且选择了独放。对着静静绽放的一朵紫蓝小花,总有向她诵读老杜那两句靓诗的冲动:“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嘿,你没觉出“商量”这个词用得妙极吗?设若我的子午兰也需要“商量”,她们该用怎样细嫩的嗓音呢?呢喃说着次第展露芳菲心事的话题,连枝叶都给薰香了呢!不想邀宠,无意争妍,慢条斯理地说

6、出一个个漂亮的心愿,在完成了与星光的神秘对话之后,便义无反顾地凋萎了自己。如果这一株植物也拥有一个小小的心,它一定是淡定的,从容的,也无疑是聪慧的,睿智的。太欣赏它那么妥帖地安排好了自己的花期,努力迁延了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如果,如果上帝也让我开出自己的一种花,昨天的我,或许会在选择的时刻惶惑,因为我同时爱着许多种花,掂量中,我定会被不得已的扬弃轻轻折磨;但是,今天,我已毅然决定让自己开成子午兰!不在喧嚷的时刻喋喋不休地诉说,不在阳光与尘土交织的天空下迫不及待地披露心迹。珍藏着一个紫蓝色调的愿望,面对自己的灵魂,悄然打开。借一方无形的镜子,照见自己的无瑕容颜。在这个“凋谢”无情地觊觎着每

7、一个无辜生命的世界上,我愿意学着子午兰的样子,每天让自己开出一朵花,不急于和盘托出满心锦绣,不迫着他人喝彩,认真掐算着,精心安排好每一个日子,细水长流地支付自己的美丽心情。只要有花可,开,就不允许生命与暗淡为伴。而当凋谢必然降临,就在自己的花影中欣然谢幕,不怨艾,不盘桓,走得果决而又凛然。 心许子午兰。唯愿我的爱从尘世的喧嚷中沉静地滤出,作别繁复与火爆,携着一个简约的梦想,步入一种全新的纯美境界,答案 指子午兰叶子瘦长,花苞稀疏。,答案 生命结束前对生命的感谢,对这个世界的告别。,3文中哪里说了子午兰的淡定、从容、聪慧、睿智?,2“我已毅然决定让自己开成子午兰”,“我”为什么会毅然决定让自己开

8、成子午兰?,答案 因为“我”欣赏子午兰的淡定、从容、聪慧、睿智。,答案 淡定:“不想邀宠,无意争妍。”从容:“不急于和盘托出满心锦绣。”聪慧:“妥帖地安排好了自己的花期。”睿智:“努力迁延了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 阅读理解,答题指导 答题方法:先体会加点的词语突出了子午兰的什么特点,然后联系主题,分析与主题的关系。 作用: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答案 加点词语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突出了文章主旨。,4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借小小的子午兰,表达了怎样的情怀?,答题指导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

9、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寄情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RJ),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的情感。 6抑扬结合:通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突出人物特点或点明文章主旨。 7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答案 表达了对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的欣赏和赞美,并表达了对简约、纯美境界的向往之情。,归纳小结,写作手法的分类:1象征;2.衬托;3.对比;4.托物言志;5.欲扬先抑;6.欲抑先扬;7.借景抒情;8.以小见大。 写作手法的作用:1象征:寓意深刻,表达含蓄。2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3对比

10、:突出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4托物言志:将事物表现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课外现代文阅读题,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海边遇见一位熟识的老渔民。我们攀谈了起来。从打渔聊到天气,从大海聊到人生。我忽然地说:“人和海相比,真是太渺小,太短促了。”老渔民似乎不假思索地笑了笑,随口说:“可海懂什么?” 他的不经意的回答,犹如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我似乎获得了一种启示。我望着大海。群山、礁石许久,忽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 我想,是呵,海懂得什么?山懂得什么?它们虽然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今后,也许还将存在更多的亿万年,可是,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感知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哪怕一分钟,一

11、秒钟呢!而人,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岁月,却每时每刻,甚至在梦中也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身的存在。而且不正是人类自己(f y)了自然以人的面貌、思想和感情吗?在无知的自然面前,人,难道不该感到骄傲和神圣吗?我顿时觉得第一次用另一种眼光审视着眼前的大海,并仿佛感到自己渐渐高大起来 我为这意外的收获而高兴,我急忙跑去找那位老渔民。可是沙滩空空的,老渔民已经出海了。举目望去,只见前方的海面上一叶小舟在风浪中驶去,驶去。而我,那些无名的怅惘也仿佛被它带走了,当堂训练,、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写出汉字:(f y)。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意思相同的陈述句:。 、文中划线的句子比喻的是: 。 、文中划线的句子的意思是( ) A、表示作者在思索海与山所懂得的东西。 B、表示作者对海与山所懂得的东西的迷茫、困惑。 C、表示作者已认识到海与山并不懂得什么。,赋予,老渔民的话对我的启示触动,C,、“他的不经意的回答”一句中“不经意的”照应了”、“”这两个词语。 、第段开头,“意外的收获”中“收获”的具体含义是( ) A、认识到自然是无知的;认识到自己是高大的。 B、认识到人在自然面前不应该妄自菲薄。 C、认识到普通的劳动者也有深刻的思想。 7、说这“收获”是“意外的”,是因为: 。 。,似乎不假思索 随口,C,偶然的机会得到的。 老渔民随口说的话启示的。,作业,完成导学练第4单元综合测试。 预习21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