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概述,一.世界现代史含义:,世界现代史是指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世界各国人民为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持久的斗争世界现代史概述,二、历史坐标:,三、三个时期: 1、1914~1945年:两次大战之际的世界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并开创了一种新型工业化模式一战后资本主义矛盾没有消除,加之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二战爆发,给世界带来深远影响;2、1945~1991年: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美苏对抗,但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3、1991年至今:当今世界呈现出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等诸多特点国际关系上: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凡—华体系”调整了它们在西方和亚太地区的关系,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又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导致“凡—华体系”不断走向瓦解,最终又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政治上: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深刻地震撼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经济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得以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发展思想上:列宁主义的发展及凯恩斯主义出现科技理论的重大突破: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兴起,突出表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军事上:1939年二战爆发,战争初期,由于西方大国的纵容,法西斯势力占据上风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二战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进 (1914~1945),一、1914年——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十月革命、苏俄(联)经济和斯大林模式的建立;,(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4)第二次世界大战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俄国(苏联)发展线索,,,,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沙俄,苏俄,苏联,资本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阶段,,,,,,,,1918,1921,1925,1953,1964,1985,,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资本主义阶段,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613年,知识结构,,1917年十月革命——苏联建设政治前提,客观条件:,1、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军事封建色彩浓厚,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3、一战加剧了国内矛盾的激化;,主观条件:,4、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2.俄国十月革命过程 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两个政权并存 “四月提纲”:将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 彼得格勒,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3.结果(1)1917年11月《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
2)1917年11月对外颁布《和平法令》向交战国建议结束战争,对内则通过《土地法令》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国家土地制度3)1917年11年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农苏维埃政府 (4)1918年3 月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以空间换时间退出了一战,,4.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4)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中国共产党建立,(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2)从革命的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来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取得政权5、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沙皇政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出现两个政权并立局面,建立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社会主义国家),结束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布尔什维克党有组织有准备,以《四月提纲》为纲领,工兵自发,巴黎公社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异同:,从背景、性质、领导阶级、结果、采取的措施、影响等方面找出异同,相同:性质:背景:方式:,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都与大规模战争有关(普法战争、一战) 都与阶级矛盾尖锐有关,都是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不同:,没有无产阶级领导,自发斗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设法恢复工厂生产,把工人组合成工作社,努力改善劳动条件,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只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开辟了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俄国(苏联)发展线索,,,,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沙俄,苏俄,苏联,资本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阶段,,,,,,,,1918,1921,1925,1953,1964,1985,,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资本主义阶段,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613年,,二、苏俄(联)经济建设:,(一)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过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二、苏俄(联)经济建设:,(一)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过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二、苏俄(联)经济建设:,(一)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过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二、苏俄(联)经济建设:,(一)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过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是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
其性质和作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形式: 租让制:苏维埃政权将一些暂时无力经营和开发的企业、矿山、农场、森林等租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设备,以便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租借制:把国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租给本国私人资本或合作社经营怎样理解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企业?,依据苏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一定程度上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生产力,恢复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结合史实,从背景、内容和作用方面概括说明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之处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苏俄的显著差异民主革命:苏联是城市工人、市民及士兵暴动的二月革命;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 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苏联是暴力的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没收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是在掌握政权情况下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和赎买 两者都对农业实行集体化,苏联用强制和行政手段,中国循序渐进,自愿互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和中国的初期都是以重工业为中心,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苏联形成斯大林体制,积重难返;中国在曲折探索中摸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这表明列宁认为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C,(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2013年广东高考22题)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A,二、苏俄(联)经济建设:,(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一)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过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斯大林模式的概念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及标志 4、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表现 5、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利弊),课前提示: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1、斯大林模式的概念,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1)政治形势: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 2)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要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3)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4)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5)思想环境: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理解; 6)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主要原因,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24——1929 年)⑴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⑵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苏联提出农业逐步实现集体化的方针 ⑶ 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 ⑷ 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第二阶段:确立阶段(1929——1936年) (1) 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30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 (3)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第三阶段:完善阶段(1937——1953年) 将斯大林模式理论化、程式化。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斯大林发动的三大运动(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4.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表现),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同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主要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