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873730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课件)(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血液学检验,第一章 血液检查,关联知识 血液的组成: 非细胞成分:血浆水(90-91%)、 蛋白质(6.5- 8.5%)、 低分子物质(2%)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的生理功能,营养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 形成胶体渗透压调节血 管内外水份分布 参与机体免疫功能 参与机体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血液一般检查又称血常规检查(blood routine test)。内容 :血红蛋白(Hb)测定 红细胞(RBC)计数 白细胞(WBC)计数 血小板(Plat)计数,一、红细胞检测,(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参考值 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 120160g/L

2、 (4.05.5)1012/L 成年女性 110150 g/L (3.55.0) 1012/L 新生儿 170200 g/L (6.07.0) 1012/L,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增加 概念: 成年男性 RBC 6.0 1012/L ,Hb 170g/L; 成年女性 RBC 5.5 1012/L , Hb 160g/L; 1. 相对性红细胞增加 -与脱水有关(吐、灼、泻、汗、尿) 2. 绝对性红细胞增加- 红细胞增多症,2. 绝对性红细胞增加- 红细胞增多症,(1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1)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的体力劳动、体育活

3、动及情绪激动、心肺疾患等 2)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某些肿瘤和肾脏疾病 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红细胞待续增多(7-10) 1012/L , Hb 180-240 g/L,(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 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3个月15岁部分老人妊娠中晚期2.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生成 原料不足造血障碍丢失 (失血)破坏 (溶血),(三)红细胞形态改变,1.红细胞大小和染色反应的异常1)正常红细胞(normocyte)和正常色素性(normochromic):红细胞d=6-9m,平均7.5m,中央区无

4、扩大或消失,圆盘双凹形。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多数溶液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和骨髓病性贫血,(三)红细胞形态改变,1.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microcyte): d=20%时有诊断价值。 多见于遗传性不球形细胞增多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少量),(2)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正常人约1%。,严重贫血可达15%巨幼细胞性贫血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25%90%,25%有诊断价值,(3)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红细胞中心苍白区像一条长孔,类似一个微张的鱼口。,正常人10% DIC及洒精中毒可见少量,(4) 靶形细胞(target cell) 红细胞非常扁薄,由于其

5、中血红蛋白大部分都集中红细胞中心和边缘,形态似射击的靶子。 正常人占1%2%。,20%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其它: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阻塞性黄疸、 切除术后、某些肿瘤及骨髓转移癌,(5)镰形红细胞(sickle cell) 红细胞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内Hb对氧亲和力显著降低脱氧血红蛋白 镰状变,多数可逆。,(6)泪滴形红细胞(teardrop cell)形似泪滴状或手镜状,细胞内血红蛋白饱満,有别于梨形红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7)棘形红细胞(acanthocyte) 细胞表面有较多的突起。 棘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特点。25%即可诊断。,(8)

6、 裂细胞(schistocyte) 又称为红细胞异形症。红细胞因物理或机械所致的破坏。梨形、泪滴形、新月形、长圆形、哑铃形、逗点形、三角形、盔形见见于:DIC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血尿毒症综合症 恶性高血压 创伤性心血管溶贫,( 9)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rmation)红细胞因血中带正电荷的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增多而聚集呈串状叠連成钱线状。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3.染色反应的异常,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polychromatic)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呈灰蓝色或紫灰色为未成熟的红细胞。灰蓝色嗜碱性物质为核糖体或核糖核酸。网织红细胞。 意义:反映骨髓造

7、血功能活跃,红系增行旺盛。 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急性失血性贫血,4.红细胞结构异常,(1)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 铅中毒 骨髓增生旺盛 巨幼细胞性贫血,(2)Howell-Jolly body(染色质小体)核的残余颗粒,可出现在晚幼红细胞中。,增生旺盛性骨髓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红白血病,(3)Cabot ring(卡波氏环) 核膜的残余物,见于 严重贫血 溶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铅中毒 白血病,外周血中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为病理现象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 红白血病 髓外造血 其它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

8、rocyte),(二)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测定,概念 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参考值 男性 42%49% 女性 37%48%,临床意义1. 红细胞比容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高原居民、慢性肺心病 2红细胞比容 各种类型贫血,二、 白细胞检测 关联知识 白细胞起源、发育阶段、命名干细胞 祖细胞 前体细胞 成熟细胞 多能干细胞 单能干细胞 原幼细胞 (详见骨髓细胞学部分),外周血白细胞形态,(一)白细胞计数 概念:是指测定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成人 (410)109/L新生儿(1520)109/

9、L6个月2岁(1112)109/L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成人为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 低于正常值(成人为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二)白细胞分类计数:全血涂片经染色后在油浸镜下进行分类,求得的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细胞类型 百分数(%) 绝对值(109/L)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st) 0-5 0.04-0.05 分叶核 (sg)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00.1 淋巴细胞(L) 20-40 0.84 单核细胞(M) 38 0.120.8,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neutro

10、phil N):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Nst and 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Neg. 分叶少年轻细胞,分叶多赿成熟或赿衰老。 (1) 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 产生机制:生成增加 释放增加 从边缘池至循环池移动 粒细胞释放入组织减少 以上共同作用,增高生理性: 胎儿、新生儿 妊娠后期 分娩和产伤 剧烈运动 淋浴 、饱餐后 严寒、暴热 下午高于上午,病理性: 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 局限或轻微感染WBC总数可正常,N 中等程度感染WBC20*109/L,N 升高 ,有明显

11、核左移和中毒性改变,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某些极重度感染时,WBC反而降低,但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升高。2)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1236小时,WBC及N 均可升高。术后有无感染的判断应考虑时间因素。 AMI时WBC增多与心绞痛区别。(有组织破坏),3.)急性大出血、溶血1-2小时内,由于反射性血管收缩及脾脏释放存血,周围血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总数可高达到20*109/L。白细胞计数作为早期诊断出血的重要依据。 4) 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 化学性中毒 5) 白血病、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

12、enia): 概念: 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 :WBC 4.0*109/L 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 N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 : N 0.5*109/L机制 生成减少或无效 利用增加 细胞从循环池转移到边缘池 以上因素共存,1)感染因素 特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均减少。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性病毒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和黑热病 2)血液系统疾病;再障、非白血病性白血病(aleukemia leukemia)、恶性组织细胞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13、骨髓转移癌等常伴有全血细胞减少。,3)慢性理化损伤:慢性理化损伤WBC减少的常见原因。可能与抑制骨髓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放射性核素、化学物质、药物 4)单核噬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自身抗体,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a,E) (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ilia) 1) 过敏性疾病:E可10% 2) 寄生虫病:血吸虫、肺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E ,10%,有时E WBC总数高达数万呈嗜酸性粒细胞类型白血病。 3) 皮肤病:E 轻、中度升高 4) 血液病伴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 某些恶性肿瘤: 上皮肿瘤如

14、肺癌 6)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E增多。,(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 见于伤寒 、副伤寒初期 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临床意义较小 3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1) 增多(basophilia) 1) 过敏性疾病 2) 血液病 3) 恶性肿瘤 4) 其他 (2)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basophilopenia) 无临床意义,淋巴细胞(lymphocyte) (1)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osis) 生理性增多:出生后46天婴儿至67岁儿童 病理性增多 1) 感染性疾病 2) 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 3)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4) 移植排斥反应 (2)淋巴细胞减少(lymphocytopeni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