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研究分析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870337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候变暖研究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气候变暖研究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气候变暖研究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气候变暖研究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气候变暖研究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候变暖研究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变暖研究分析(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土壤水肥管理 应对技术,沈阿林 博士 研究员 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气候变暖趋势与食物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困扰 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影响 气候变暖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暖影响土壤及肥效 气候变暖的土壤应变技术 土壤管理需要深化的研究,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创始人、所长莱斯特.R.布朗Who will feed Chinese? (1994) Out growing the earth (2004),气温不断上升时代的食物安全挑战 谷物生产下降的三大因素:耕地减少(非农转移、荒漠化);蓄水层亏耗(灌溉用水资源减少);谷物价格疲软(种粮积极性受挫)。1950年的900

2、0万吨谷物产量,增加到1998年的3.92亿吨。其中1978-1984年的6年间增产1亿吨-20世纪最杰出的成就。 1998年后谷物生产下降,至2004年降至3.45亿吨。减少量相当于加拿大一年的谷物生产总量。主要原因是耕地减少了14%(9000万顷降至7700万顷)。 2005年后连续四年丰收,但气候多变引起的农业灾害带来了食物生产与稳定供给困难。,一、全球气候变暖大趋势,上个世纪地球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4C。 1995-2006的12年中,有11 年名列1850 年以来最暖年份。 气象监测表明,近5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以北方为主,东北北部、内蒙古及西部部分地区已经上升了2以上。 19

3、75 年以后, 全球平均气温以每10 年以0.2的速率加速升高, 我国北方地区增暖趋势非常显著。 气象专家根据气候模式预测,未来100 年全球还将升温1.45.8,增暖的速率将比过去100 年更快。,一、全球气候变暖大趋势,全球变暖导致:高山冰川收缩,永冻土融化,河冰与湖冰提前崩裂,中高纬度生长季节变长,降水形式与洋流发生变化,以及部分地区的热浪、风暴、洪水和干旱频率与强度日益增大。 海平面的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居民和主要经济中心,一些小岛国可能因此而消失。,中国未来30 年气候变化趋势,中国大陆冬季温度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华北地区将会是中国大陆增温最显著、增温幅度最大的地区,到2030 年,

4、增温幅度将会达到2.5 ;西南地区南部的增温幅度最小,甚至会出现局部降温。 20012030 年,中国夏季东部地区降水将出现北多南少的分布形态 ,华北地区降水会明显增加,而南方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我国黄淮海地区的气候变化,近百年中国降水变化有明显的年际震荡,整体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华北变干趋势显著,尤其是黄河、海河、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从1956年到2000 年约下降了50120mm,导致春旱发生的频率增加,制约着作物需水关键期的生长发育。 占全年降水的比例较大的夏季降水量明显减少,当前的黄淮海地区的气候主要呈现暖干的趋势。气温偏高,地面蒸发损失加大;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补给量明显减少

5、。,二、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五大困扰,1. 生态: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世界气候格局;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严重自然恶果。干旱、洪水等。环境极端事件增加。气温变高、水分减少使土壤侵蚀和沙化加重;海平面上升使部分耕地无法继续耕种;北方草地质量下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农牧带向农区转移使耕地减少。 2. 政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减排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气候问题成为国际性政治问题。 3. 气候: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

6、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二、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五大困扰,4. 海洋: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变暖现象。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使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过量二氧化碳。 5.疾病: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雅典前几日出现47 ),心脏病及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三、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气CO2浓度增加: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有助于作物生长,小麦、水稻、大麦、豆类等C3作物产量显著增加,但对玉米、高

7、梁、小米和甘蔗等C4作物助长效果不明显。研究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可使C3作物生长且产量增加10%50%, C4作物生长且产量的增加在10%以下(Kimball, 1983;王春乙等,1997)。 生长不利因素并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助长作用(也称“施肥效应”),受植物呼吸作用、土壤养分和水分供应、固氮作用、植物生长阶段、作物质量等因素变化的制约,这些因素的变化很可能抵消二氧化碳增加的助长作用。,三、气候变暖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气候条件变化:气候变暖使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导致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种植成片北移。当年平均温度增加1时,大于或等于10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约15

8、天。全国作物种植区将北移,如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 作物种植制度变化:据计算,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大部分目前两熟制地区被不同组合的三熟制取代,三熟制的北界将北移500km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三、气候变暖农业生产的影响,作物品种布局受影响:华北目前推广的多数为冬性冬小麦品种,因冬季无法经历足够的寒冷期难以满足春化作用对低温的要求,将不得不被其他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或弱春性)所取代。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将在南方占主导地位,并将逐渐向北方稻区发展。

9、东北地区玉米的早熟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 如果不考虑水分的影响,在未来热量资源较为丰富的情况下,若仍维持目前的品种和生产状况,不但不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热量资源,还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减产。,三、气候变暖农业生产的影响,作物产量受影响:王馥棠等(2003)利用三种大气环流模式预测气候情景计算了我国主要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可能变化。 在不考虑水分的影响下,早稻、晚稻、单季稻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减产,其中早稻减幅较小,晚稻和单季稻减产幅度较大。 从区域看,单季稻由北向南减产幅度逐渐增加,在华北中北部产量下降最大(约为17%),黄河中下游和西北地区产量下降较少(1015%),江淮地区和四川盆地产量下

10、降最少(610%);早稻则是长江以南的南方稻区中部产量下降最少(在2%以下),西部地区产量下降较多(25%,部分在6%以上);南方稻区长江以南地区的西北部晚稻产量下降较多(1015%),其东南部产量下降较少(710%)。,三、气候变暖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暖对春小麦的影响大于冬小麦,对灌溉小麦的影响小于雨养小麦,灌溉能减小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对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北方麦区而言,灌溉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改变种植方式,选育抗旱、耐高温的品种等更为合理有效。 气候变暖将使春玉米平均减产27%,夏玉米减产57%;灌溉玉米减产26%,无灌溉玉米减产67左右。气候变化将使我国玉米总产量平均减产3

11、6%,灌溉条件下减产的幅度比无灌溉的要小。气候变化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是弊大于利,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期缩短和生育期高温的不利影响。,三、气候变暖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暖对施肥量的影响:气候变暖将加快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后,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 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温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6天。要保持原肥效,施肥量将增加4%左右。施肥量

12、的增加使农民增加投入,且对土壤和环境也不利。,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华北麦区为例, 由于气候变暖, 气温升高, 冬前积温明显增多, 按过去同期播种的冬小麦会出现旺长态势-叶龄偏大、植株较高、叶蘖不同伸、分蘖空位,甚至冬性较弱的品种年前进入起身期, 穗分化提前进入二棱期, 抗寒能力降低, 不利安全越冬。 旺长麦田在春季存在三个潜在危险:极端灾害性天气会引发春季冻害, 旺苗被冻死; 小麦前期生长过旺, 遇春季气温回升较快而不及时进行调控, 后期会引起倒伏、早衰; 旺苗消耗了土壤肥力, 增加了生产成本。,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病虫草害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 气温升高, 农作物病虫草危害总体呈加

13、重趋势。对冬小麦而言, 气温升高, 特别是冬前气温升高, 会延长苗期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蝼蝼等为害期, 造成田间缺苗断垄; 越冬期遇暖冬, 会使麦田虫源、菌源越冬死亡率下降, 病虫越冬基数相应增加, 若春季再遇到适宜的气候, 会加重病虫危害。,四、气候变暖对水资源的影响,旱涝频率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增加全球水文循环,使全球平均降水量趋于增加,但降水变率可能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 区域水质出现变化:气候变暖使一些地区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可能会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特别在枯水季节。同时,河水温度的上

14、升也会促进河流里污染物沉积、废弃物分解,从而使水质下降。,四、气候变暖对水资源的影响,江河径流发生流量变化:模拟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后长江及以南地区气候变化导致的年径流量变幅为-8%8%。淮河的年径流量减少15%;海滦河流域的京津唐地区减少16%;辽河、黄河上游、松花江的增幅分别为17%、15%和12%。这些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四、气候变暖对水资源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状况的变化:中等旱年及特枯水年,气候变化产生的缺水将大大加剧海滦河流域、京津唐地区、黄河流域及淮河流域的缺水程度,特别是对农业经济影响重大。气候变暖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15、,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气候变化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预计未来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加剧,特别是在干旱年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状况将更为严重。,四、气候变暖对农业用水的影响,旱涝灾害: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增加全球水文循环,使全球平均降水量趋于增加,但降水变率可能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极端降水事件表现得更加明显。 华北地区近43 年来年平均干湿指数的主要演变特征是以旱为主,而且存在非常强的干旱化趋势,其旱涝变化有6472 个月的周期;华北干旱主要以夏、秋旱为主,而且多两季连

16、续干旱,自1999 年起的连续干旱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四、气候变暖对农业用水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每年农业灌溉缺水300亿立方米,8亿多亩灌溉农田中约有1亿亩得不到有效灌溉。 根据国家水资源发展规划,到2030年灌溉用水供给量将基本维持零增长,农业用水矛盾将更加突出。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方面的自然灾害种类增多,强度加大。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干热风、洪涝、台风、雹灾、低温冻害、早霜等。而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据专家分析,每年因干旱损失粮食占各种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粮食的60%。今年小麦生产遇到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多45

17、00万亩。,农田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今后的重点是解决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目前我国灌溉水平均水分生产效益为每立方米1公斤粮食,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0%以上。研究表明,通过发展农田节水,灌区小麦和水稻生产具有节水360亿立方米的潜力,旱作区增加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具有260亿立方米的潜力。 农业部今年起把农田节水作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总的方向是: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立足田间节水,遵循需水规律,结合区域特点,改革耕作制度,优化种植布局,配套田间节水设施,集成创新节水模式,普及推广节水技术,完善监测服务网络,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农田节水格局,着力提高水的生产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